每天做两件不喜欢的事

2018-06-21  本文已影响0人  爱写报告的小蜜蜂

步入社会和职场的我经常感慨,小时候有多么无忧无虑,常常希望时空穿梭回到孩童时代。因为有父母长辈的保护,孩童时期无需承担现实的压力,我可以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

随着慢慢长大,离开家庭的庇护,到异地求学,又在异地开始一份专业不对口、工作内容可以说是机械又固定的工作。

每天上班挤着人满为患的公交地铁,听着同事讨论无聊的八卦内容,闲暇时间将微博与朋友圈刷了一遍又一遍,我感受不到成就感与个人价值。久而久之,这份工作的安逸感慢慢开始吞噬我的野心、我的骄傲和竞争的欲望。想着就这样过这一辈子也就这么算了,但一想到接下来的日子,不过是对当前这种生活的无限复制,我就惶恐不安、战栗不止。

我害怕变数,更害怕日复一日的一成不变。

我开始讨厌这种状态下的自己,但眼前的安逸让我无法痛下决心作出改变,总是想着人生何其短暂,去他妈的吧,何苦浪费时间做不喜欢的事情。可谓是真正陷入了“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的生活状态。

直到我读到英国小说家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里写下的这句话:“为了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

我才开始慢慢领悟心智开始成熟的标志是开始接受改变,并自律地以负责任的心态解决问题。

要解决问题必然意味着不能全然以个人喜好作出选择,而是必须衡量现实处境,以利益最优化为出发点自我约束,做一些不喜欢,但必须做的事,这也是成年人对自己的负责。

我的自律,就从每天做两件不喜欢的事情开始。

                  1.考证
每天做两件不喜欢的事

从前,每天下班后的我总是假想自己仿佛是历经一天的煎熬,回到家真的需要好好休息、什么都不想,玩玩手机。却不曾思考,每天的忙碌其实并没有为我带来个人价值的提升,也不会使自己在长远职业道路上增加了更强大的筹码。

由于我从事的行业常涉及借助于财会知识进行辅助分析,以便形成更精准的职业判断。寻求改变的我,报名了财会专业技能考试并每天push自己参加两节线上课程学习。每一周树立一个小目标,达到目标后再给自己一个奖励。

事实上我不喜欢财会知识,也明白自己不属于那种可以熟练应用财会技能形成独立价值判断与深度分析的天才。

有时候可能我坐在电脑前绞尽脑汁思考好几个小时,也只能弄懂一个专业题目。但在这件事上,我必须给自己强大的压力。我害怕自己下次遇到这方面的职业难题,无法满足别人的期待。

我内心也很清楚:掌握一门新的专业技能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执着。

学习本身是一件熟能生巧的事情,懂得享受孤独、耐得住寂寞,有时候远比天赋更重要。

考证本身是令我无法喜欢的,我需要做的便是每天提醒自己这件事情可能给我带来的显著利益,而有益的事情再不喜欢也必须慢慢坚持,这才是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态度。

正如哈维尔曾经说过的:“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

                  2.锻炼
每天做两件不喜欢的事

好的身体,才是梦想与未来的强大支撑。

但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讨厌身体锻炼的人,常常以学习工作忙作为借口,躲避参加运动的场合。但大一时期,因为一次体弱感冒引起重度心肺感染,住院近一个月的时间,医生要求我每周锻炼增强体质,在家人朋友的严格监督下,我开始强迫自己每周健身2次,刚开始异常痛苦,每锻炼完一次都会全身酸痛,每一个细胞都在叫嚣着放弃,渐渐地,我开始习惯,甚至觉得自己喜欢上了健身,体质也明显增强了许多。

但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爬山,全程疲惫不堪,朋友却仍旧兴致勃勃。我认识到,其实,我仍旧不喜欢锻炼,之所以不排斥健身只是因为我享受到了它带来的福利,让我体会到坚持做不喜欢的事情会让我变得更好,同时收获成果带来的喜悦。

现在跑步就像上课、吃饭、睡觉一样,被我编入了每天日常生活中的流程。长时间的重复让跑步变成了一种习惯,不再损耗我的意志力。

村上春树说过,只要他还跑得动,就会一直跑下去。他打算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下这样的字:“至少他是跑完而不是走完的。”

我也打算坚持跑下去。

                        结语

几乎所有人都有好逸恶劳的特点,害怕做不喜欢的事,害怕麻烦。

人类本能是喜新厌旧,这就注定了喜欢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无法对抗时间所带来的改变。能对抗时间的,只有自律和利益。

马克吐温说过:“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样,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这就是养成自觉习惯的黄金定律。”

想成为一个心智成熟又自律的人,就意味着要敢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自己不喜欢却有益的事,才能一步步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