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之光基督与哲学 简录

早期中世纪哲学

2019-03-08  本文已影响2人  会晕船的海盗

变化着的基督教世界

中世纪:从5世纪的奥古斯丁时代-15世纪末的时期

经院哲学:中世纪学校的教育传统,把哲学与神学思辨相结合,以便达到对基督教教义更深的理解。奥古斯丁和波依修斯为经院哲学奠定基础,前者认为研究教义时候需要辩证法,信仰与哲学是无法分离的,我们认识上帝,是由上帝本性所决定,需要信仰与理性为此做出回应,凡是被信仰的东西应当先于思想发生后被信仰。

中世纪早期的学问中心存在于修道院和大教堂的学校里,12世纪后半叶,从这些学校里面产生后来被称为大学的雏形,大学最初都是宗教和基督教的,然而随时间流逝,信仰与知识终究被分离开来,由于现代大学的世俗化,信仰成为教会的管辖范围,而知识成为大学管辖范围。

波依修斯和过度时代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古典文化也随之衰落,帝国控制下的领域分崩离析,各自规管,政治和思想上不统一,从5世纪-11世纪所谓的黑暗时代,也并非真的完全黑暗,过去的知识传统依然在欧洲的各个的修道院保持活力。

波依修斯-(~480-524)在古典的过去和中世纪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的人,作为意大利东哥特人的国王手下一位高官,年轻时候被派往雅典时候对哲学方面进行评注与学习,后来被国王狄奥多里克(阿里乌派信徒)指控怀疑他玩占星术并且背叛成为异教徒最终被斩首。在牢狱生活中的他写了《哲学的慰藉》与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一度在中世纪被人追读,只是他的魄力没有持续很久。他所宣扬的理念是:是上帝是善的本源,一切的善都是从神而出。神就是至善的化身。人是善的次原,人接受神的善而为善。人能否接受善取决于人的本质:当人的本质为善时,他会主动接受善,面向善的本源——神。这种人死后会上天堂,成为天使;当人本质不善时,他会拒绝接受善,即使有人向他们宣扬善,他们也会伪善。他们拒绝面向善的本源,而是几乎固执地出于人的自私选择面向恶,这是他们的内心意念原本的认知,这样的人注定只会去一个地方,那里才有他们生存的土壤——地狱。

伪狄奥尼修斯:

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教会中广泛流传着一些署名狄奥尼修斯的著作,人们相信作者就是由使徒保罗使其皈依的雅典大法官、首任雅典主教亚略巴古的大法官狄奥尼修斯,而作者本人也竭尽全力唤起这一印象。由于亚略巴古的狄奥尼修斯的独特身份,中世纪几乎像对待圣经一般崇拜他的著作。后世经过考证,确认这些著作产生自五世纪末或者六世纪初,作者似乎生活在叙利亚的隐修士圈子里,但对其生平和名字却一无所知,故称之为“伪狄奥尼修斯”。伪狄奥尼修斯的著作明显地表现出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其中对哲学来说最为重要的是他的《论神的名称》和《论神秘神学》。

伪狄奥尼修斯第一个明确区分了肯定神学和否定神学。

肯定神学:是一条由上而下、即由上帝下降到受造物的道路。它把上帝看作是一切存在的始基,一切存在都产生自上帝,因而上帝是无限完满的,是全名的。出自这种理由,人们称上帝为至善、全能等。

否定神学:走的是相反的道路,即自下而上、由受造物到上帝的道路。它从最低级的受造物开始,逐级否定上帝具有那些有限的规定,最终确定上帝以其超验性超越了一切。这样的上帝既不是存在也不是生命,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真理,也不是圣父、圣子、圣灵。简而言之,人类一切有限的范畴都不足以表述无限的上帝,我们只能对上帝作出否定的规定,不能说上帝是什么,只能说上帝不是什么,上帝最终作为不可言说者,隐身在最浓重的黑暗之中。

肯定神学与否定神学的区分决不是要用否定神学来取代肯定神学,相反,我们依然可以在肯定神学的意义上,借助类比称上帝为至善、智慧等。但在使用这些概念的时候,我们必须随时意识到,它们都仅仅在有限的意义上适用于上帝,有限的人言永远不能完全言说出无限的上帝。

这样一来,通向上帝的认识道路似乎已经被堵死了。人如何才能与上帝相结合呢?伪狄奥尼修斯为人们指出了一条神秘神学的道路,即与上帝神秘合一的道路。这一道路的基础就是上帝的爱。上帝作为施爱者,不能容忍被爱者即人的灵魂总是停留在自身之内,而是要把它吸引出来,使它与自己合一。与神合一或者成为神,是灵魂最高的追求。灵魂只有凭借执着的爱、虔诚的祈祷和长期的苦修才能在迷狂的状态中洞见真正的本质,与上帝神秘地合一。在一定的意义上,伪狄奥尼修斯的哲学可以看作是新柏拉图主义与隐修主义的一种结合。

唯名论与唯实论

波菲利问题

波菲利在《亚里士多德范畴篇引论》中将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二者思想的分歧归结为关于共相性质的三个问题:(1)共相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还是仅存于思想中?(2)如果共相是实体,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3)如果共相是无形的,它是与可感物分离的还是存在于可感物中?波爱修在对该文进行注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自此之后,波菲利问题引起了经院哲学中长期的争论。争论大体分为唯实论(realism)与唯名论(nominalism)两派。前者主张共相是真实的存在,殊相只是其现象。后者主张殊相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只是概念、语词而已。

共相:是哲学名词,简单地说就是普遍和一般,但是不同的哲学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西方哲学中共相问题的讨论,应该说源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殊相:经院哲学术语,与"共相"相对,意即"个别"

极端唯名论与极端唯实论

极端唯名论——洛色林。殊相是现实的存在,共相不过是存在于思想中的“声息”或“名词”。一切词语只表示个别事物,个别概念表示单个个别事物,一般概念表示一群个别事物。

极端唯实论——安瑟尔谟。批判洛色林的极端唯名论,认为洛色林的错误在于仅从感觉出发,缺乏理性抽象能力。事物之所以是真的、善的,就在于它们分有了最高的真和善,即上帝。因此,感官对象并非真正的存在,只有理性所认识的共相才是,它是先于个别事物而独存的实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