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加权赋分事件:新高考改革绝不能走回头路
2018年12月5日下午,各大媒体纷纷转发来自浙江的一则大新闻:
浙江省高考英语科目“加权赋分”事件官方调查结果出炉,事件被定性为“一起因决策严重失误造成的重大责任事故”,加权赋分被取消,恢复考生原始得分。
浙江省教育厅长等一批领导被勒令辞职,浙江省教育厅和浙江省教育考试院面向社会正式道歉。
用一个更大的错误
去掩饰错误
这次事件的过程,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如果你总是不断试图用更严重的错误来掩盖之前犯的错误,真的会把自己玩死的。
如果你看过去年开心麻花那部电影《驴得水》,你会很容易理解这件事:
一开始出现的问题很简单:这次高考英语题出的太难了。
按照以前的高考制度,题出难了大家一起低分,简单了大家一起高分。
某次考试的题目太难或者太简单除了会引起不少吐槽之外,不会对考试公平性造成太大的影响。
(来源:百度)
但浙江从2017年开始实施的“英语一年两考“制度,规定浙江英语高考分别在11月和6月考试,取两次实得分中较高者,成绩两年内有效。
今年的考试比去年的难度高太多,就意味着全省两三万复读生可以用去年的成绩,而应届生这次就基本是白考了,对今年的应届生不公平。
事实上只要是一年两考,就肯定会出现两次考试难度不一样的问题。
另一个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上海针对这个问题专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基于国家标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进行了英语题库建设。
以题库建设为支撑,上海就有相当把握控制好英语试题的难度系数保持稳定,保持外语一年两考的平稳运行。
浙江高考选考
(来源:浙江在线)
而浙江则似乎并未对一年两考的潜在风险做充分的准备,问题出现时没有准备解决预案。
他们在考生和公众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己决定搞了一个“加权赋分”,试图通过抹平平均分来掩盖两次考试的难度差异。
这个决策的整个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典型的领导拍脑门决策,严重违反了重大决策必须经过民主集中制做出的我党基本政治规矩,这也是为什么相关责任人被处罚的如此之重的原因之一。
(来源:澎湃新闻)
谁都不知道偷偷摸摸搞加权就已经非常不对了,然后在存在好几种现成加权算法的情况下,自创了个很奇葩的算法。
讲真,你们专业课老师给你们期末考试分数开根号乘以十,都比他们搞的这种算法好N倍。
他们的换算方式不仅改变了考生的具体赋分,也改变了考生之间的相对排名。
主观题做的好的考生却反而吃了亏,某些本来分数比较低的考生反而排到前面去了,甚至还出现了网传某些考生作文扣分为负数.......
(来源:高考网)
算法本身漏洞太大,就导致11月24日成绩公布后,考试院偷偷对分数做手脚这件事,很快被学生和家长给看出来了。
然后就是网上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通过各种途径纷纷找教育厅和考试院要说法。
11月27日,考试院抛出了这样一则声明:
根据事后调查组的报告显示,这则《说明》实际上是故意向公众说谎。
加权赋分这个操作并非像他们声称的那样是在正式评卷前制定评卷细则时进行的,而是在正式评卷结果出来以后临时搞的。
这样蹩脚的甩锅动作不仅没解决问题,反而坐实了大家关于分数被做了手脚的猜测,引起了社会更大的不满。
12月1日,省政府出面发布声明,宣布将由省长亲自带队彻查此事。
(来源:金典课堂)
然后就是文章一开始的那个大新闻了。
对于考生和家长们最关心的如何善后的问题,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取消加权赋分,恢复原始分数。
12月6日,全省考生进行了重新查分,据微博等平台上考生的说法,大家普遍分数比之前发布的低了几分到十几分不等。
(延伸阅读:《浙江高考改革以来的最大“丑闻”?》)
浙江高考为何
乌龙频出?
这次浙江英语高考事件会作为一个经典案例被写入中国教育史。
在这起事件的发生和发酵过程中,高考改革过程中的众生相披露无疑,甚至可能比事件本身更精彩。
我想,如果几年后有电影人愿意把这件事的始末拍成一部纪录片,应该会非常叫好叫座。
对于这件事,站在应届考生和复读考生的角度,站在政府决策者的角度,站在学校和老师的角度,站在教育研究者的角度,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
(来源:中研网)
陈大夫看来,这件事里几乎没有赢家:
浙江教育部门的公信力严重受损;
30万考生绝大多数都不得不明年再考一次英语,付出了额外的复习时间。
尤其是走自主招生这条路的同学要参考这次考试的成绩,受损失会更大。
这次浙江高考在英语加权赋分风波之外,还发生了另一起乌龙事件:
11月份的物理选考,其赋分结果也被参考学生和家长质疑。
在这场考试中,选考物理的人数最后统计是2.8万。
(来源:浙江在线)
而根据2017年11月底公布的浙江高考选考物理保障机制的实施细则,2.8万也要以6.5万计算。
这就意味着这次高考只要你选考了物理,即使在考场睡一觉交白卷也应该能得到76分。
而最终公布的成绩最低分是64分。按照等级赋分制的换算方法,相应的选考物理的考生人数至少也要有4.2万,那这中间差的1.4万多人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网上热传的一种说法是:这1.4万是从4月份选考物理的考生中随机抽出来,和2.8名本届考生混在一起进行排名了,目前官方尚未对这种说法是否属实给出解释。
但如果这种说法为伪,那就意味着等级赋分的规则被偷偷改了,这会造成性质更严重的问题。
现在人人都讲一个契约精神,浙江作为全国引风气之先的先进省份更是深入人心,自己公布的规则随随便便就改了,大家还怎么相信你的承诺?
(来源:浙江在线)
浙江和上海新高考改革2014年率先启动以来,陈大夫一直在追踪关注着相关的消息。
在浙江的改革执行过程中一直乌龙不断:从2017年高考录取时出现的混乱,到几个月后选考报名时考生争相弃选物理的尴尬,再到这次的英语、物理考试乌龙。
(延伸阅读: 《浙江部分考生高考985分数上三本,这件事你怎么看?》
《”浙江新高考考生集体弃考物理“谣言背后的真相到底如何?》)
但如果深究这些事件每一起背后的真实原因,你会发现,其中规则制定过程中的问题居半,实施过程中的失误居半。
在去年考生集体弃选物理事件时我们就曾经指出:
全省成千上万考生、家长和教师,都因为一则不知从哪传出来的谣言陷入恐慌,争相放弃物理选考,这本质上是用脚投票,对于教育主管部门维护高考公平能力表达不信任。
(来源:@浙江考试)
只要有改革就会有人得益,有人利益受损,利益受损的群体肯定会要求一个说法。
你在英语高考里搞“加权赋分”,物理把往年卷子抽调进来,有什么依据?怎么能让利益受损的人服气?
一次次这样透支自己的公信力,会不会让大家觉得你搞的改革是瞎胡闹?
回顾中国过去四十年的改革历程,具体操作者保守也罢,激进也罢,大都会得到组织和民众的高度理解与宽容。
但就是实施者借改革谋求私利,或者行为进退失据会不受原谅。
这次浙江的高标准追责,就是因为主要责任领导的行为有明确的后者现象出现。
新高考改革
会不会走回头路?
浙江高考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让很多学生,家长和民众产生了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越改考试规则越繁琐,越改问题越多,越改窟窿越大?
这些问题也已经影响到了全国改革的整体进程。
按计划将于2018年开始新高考改革的17个省份中,河南、四川、山西、安徽等十个省份已经明确将推迟一年实施改革。
这些省份宣布新高考实施暂缓时,几乎都得到了多数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欢迎。
(来源:财新网)
甚至目前舆论上不少人认为,这场改革再这么弄怕是要凉了。
(延伸阅读:《高考涉及千家万户,改革最不应浪漫主义》)
浙江和上海已经实施,正在全国推广的“新高考”制度,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末曾经实施的”价格双轨制“。
本质上是想在不废除高考制度的前提下,打破几乎一成不变数十年的传统高考制度,逐渐向更公平公正、科学高效的申请录取制靠拢,带有明显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痕迹。
(来源:网易新闻)
改革的中间态是最不稳定的。制度设计中既带有部分“计划经济”的残留,又有很多“市场经济”的新成分,两者之间难以完全兼容。
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一定要改,既是为了赋予高校选拔人才的自主权,更是给让高中的改革以动力,催动他们配合改革“动起来”。
按照教育部长陈宝生的说法就是:“高考改革、招生改革是指挥棒,指挥棒改了,高中阶段的改革教学,必须相应的配合。”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在传统高考体制下,高中的教学管理搞剥夺学生所有自主权,让他们变成做题机器的“衡中模式”“考试工厂”是最优方案。
近年来,衡水中学和衡水一中在全国十几个地市开办了分校,主动来学衡中经验的各地中学领导络绎不绝。
衡中模式在全国的推广已成野火燎原之势,其四面扩张的碾压似乎已经无法阻挡了。
(延伸阅读:《人类是否已经无法抵抗衡水中学的绝对碾压了?》)
不断扩张的衡中大家庭
(来源:天星教育)
高考改革之所以要搞“6选3”“7选3”的选考,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倒逼高中去推行多样选择的走班制,让那些搞衡中模式的高中没法再维持把学生的时间克扣到秒的严密人身控制。
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来自中学的阻力尤其强烈。
有些中学是确实资源不足,需要政府的进一步帮助补充教学资源;
但也有些则实际上是在以“没有足够教室”“没有老师”的理由,或明或暗地对走班制进行抵制,把改革做成了一锅夹生饭。
部分高中里只有好学生才能走班
(来源:观察者网)
再比如:我们曾经针对高考考生报考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考生信息来源极其单一,还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给每个考生统一发的几本《报考指南》,这和十几年前陈大夫报志愿时并无多大的差别。
四分之三的大学在校生认为:自己高考报考时对自己最终所学专业的印象,与实际情况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七成以上的大学在校生认为,自己在报考时对自己最终录取的学校并没有多少了解。
(来源:大学声调查)
得不到足够的信息支持,是很多同学报错学校和专业的根本原因。
行业内不少专家也曾经多次呼吁:高中应该设置专门的学业规划顾问,为学生提供学业规划、选课、志愿选择等方面的指导,但现实当中,这么做的学校很少。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著名教育家顾明远
(来源:上观新闻)
这场改革并不是以某个领导或者某个部门的意志推动的,改的也绝不仅仅是高考。
而是一场包括基础教育教学体制,高校管理体制,学生选拔评价机制,学校评价机制的全面改革。
在大学里的同学们可能也感受到了,这两年各高校也开始行动起来,对于毕业要求大幅收紧,杜绝了实施多年的毕业清考,严抓本科教育质量,杜绝文凭注水........
同时像西湖大学这样全新模式的高等教育机构,得到了国家、地方和社会的充分支持,以以前难以想象的速度启航,为改革提供“深圳特区”式的示范效应。
(来源:浙江在线)
站在历史的高度,恐怕能更好地理解坚决推进这场改革的重要性:
中国的大学教育水平不够,培养不出足够多能够维持社会运行的高端人才,在这方面严重依赖美国名校。
随着中美关系发生根本转折,我们人才不能自给的弱点已经暴露无遗。
我们现在就必须尽快提升国内高等教育的水平,时间不等人。
对方已经在贸易、金融和科技之外,新开辟出了一块“人才战”,针对我们的这个弱点进行打击。
最近发生的一些大事件已经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恐怕关注时事的同学都能感受得到。
(来源:人民日报)
前两天我认识的一位老师发给我一篇文章: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发表的主题讲话的演讲稿,标题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其中有一句话特别能引起我的共鸣: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这次浙江省对于英语高考事件的处理决定,之所以能够得到大家的一致叫好,就是因为有什么问题照实说,不文过不饰非,有理有据有细节,充分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浙江省教育厅党委书记陈根芳
在新闻发布会上向社会致歉
(来源:中新网)
新高考改革已经落地第三年了,到底有哪些经验,哪些教训?目前的制度中还有哪些没解决的漏洞?有哪些修补的措施?
关于这些如何更好推进改革的关键问题,是否应该让所有相关方进行一轮开诚布公的大讨论?
在改革阻力重重,公众出现了大范围的疑虑和犹豫的情况下,我们恐怕有必要重温四十年前改革筚路蓝缕的精神,从里面汲取继续推进改革的动力。
对于外语一年两考是不是要继续推广,物理6.5万人兜底的规则是否要进一步修补的具体问题,应当交于专家们进一步讨论和定夺。
但对于要不要继续进行高考改革的问题,我们的观点鲜明而坚决:
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有用更深入彻底的改革才能解决,改革绝不能走回头路!
大学声(微信公众号ID:collegesay ),是一个以“为大学生发声”为宗旨的自媒体。
在这里你能看到中国大学生群体最关心的热门社会事件;最急需的学业生活资讯;全国各高校学生维权报道;以及独家的大学声调查报告.......
我们愿尽一切努力为大学生发声,帮大学生维权,伴大学生成长,与你一起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