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只瓷碗想起的……
打扫卫生的时候,我又一次拿起那只外粉内青、形状略显稚拙的瓷碗,忍不住把沉甸甸的它放在手心里,端详了好一阵儿。抬高碗时,才发现碗底部用楷体镌刻着女儿名字。这大概是陶器体验店经营者的精细之处,为孩子们做个留念的意思。
![](https://img.haomeiwen.com/i24113404/34a95876b51ce83b.jpg)
说真的,如果这不是孩子的杰作,我还真不愿意让它与那些精致的摆件为伍。
这些东西丑归丑,但它在女儿的小手里,由一团泥变成一件器具的场面历历在目。
那一天,带孩子出去玩儿。半路上看到一家新开业的陶器店门口,聚集了很多人一一大人拉着小孩排着长队,手里拿着粉红色的票券,女儿看到那么多同龄人聚在一起,再也挪不动步子。
我带她上前打听,得到“新店开业,半价体验的消息”。想起我们小时候玩泥时的开心与着迷,当然想把这份难以表达的快乐,复制到孩子那里。
当下付钱拿券,带着孩子排队等待。
等了许久,才轮到我们进入制陶室。围裙,袖头,帽子,白色的泥块,一台可控制转速的机器,比我们那时可讲究多了。
女儿先过了一把玩泥瘾,将灰白色的陶泥块在手里又搓又揉,又拍又打,顿时泥星四溅,弄得满身满脸都是。
玩够了,开始拉坯,因为不得要领,制出的坯具歪歪扭扭,厚薄不匀,孩子急于求成,却越急越难以做出满意的造型。后来还是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勉勉强强地做出了一只相对容易的碗,印坯后,将坯具覆放于辘轳车的利桶上,转动车盘,用刀旋削,使坯体厚度适当,表里光洁,当然,这也是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完成的。
最后置于写了孩子姓名标牌的木架上。剩下刻花,施釉,烧制由工作人员代为完成。
一周后去取,在展架上,我居然找不出那只出自女儿小手灰不溜秋的泥碗。
当工作人员问了孩子姓名后,把一只褶褶生辉的小碗递给我时,我还是被惊艳到了。甚至有些怀疑是不是女儿做的那只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24113404/ff583124982550cd.jpg)
细心的工作人员把当时拍的照片和女儿对色彩的要求,展示给我看时,我才相信了。
我为之惊艳的当然不是这只瓷碗的精致,而是它宛若脱胎换骨的华丽转身。平平无奇的泥块在一千多度的高温下,质地变化,形成另一种光洁又空灵的物质,这过程不亚于普石变宝石,凤凰涅槃。
它们都是在高温高压下,经历烈火的考验,在重生中达到升华。其过程其变化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