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80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原文:
392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妇人中裈近隐处,取烧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
注解:
这个方子没试过,不敢妄说。如果不用这个方子,就证而言,可考虑小建中汤;如更阴,可考虑乌梅丸方,因为有热上冲胸,合厥阴病的气上冲胸,心中疼热。
原文:
393 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
枳实栀子豉汤方
枳实 三枚(炙) 栀子 十四个(擘) 香豉 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注解:
大病之后,如果将息不当,病会劳复,因劳而反复,不仅仅是劳累,还有比如房事,称房劳;比如多食,称食劳。这一条从方子来看,应该是食劳。也就是胃气还弱,多食便会胀满烦热。栀子豉汤去虚烦,枳实消胀满。
原文:
394 伤寒瘥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注解:
伤寒病后劳复,如果是有胃虚的虚热,可用到小柴胡汤;如果脉浮的,可用汗法;脉沉实的,可用下法。这一条说的极简,真要处方是要脉证相应的,不可单凭脉。
原文:
395 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熬) 泽泻 蜀漆(煖水洗,去腥) 葶苈子(熬) 商陆根(熬) 海藻(洗,去咸) 栝楼根 各等分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
注解:
腰以下有水气自然从下解,所以用的全是利水敛下药。《伤寒论》已经快讲完了,核心的原则也就那么几条:在表从表解,在上从上解;在里从里解,在下从下解。用药的原则也就是平衡能量和引导能量而已。实在是一套达到至简的医学体系。
蜀漆和商陆根这两味药不常用,有小毒,下水祛瘀的。泽泻,葶苈子都是下水的药。牡蛎和栝楼根(天花粉)这个组合,是敛阳止渴的。海藻咸寒散结,也有敛阳止渴的作用,亦能祛瘀利水,癌肿类疾病经常用到。
原文:
396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注解:
“喜唾”,胃虚有饮,人则喜唾;胸上寒则痰多,也会喜唾。这种情况用理中丸,既建中健胃,也温阳祛湿。理中丸的人参在此处亦为不宜。
原文:
397 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 二把 石膏 一斤 半夏 半升(洗) 麦门冬 一升(去心) 人参 二两 甘草 二两(炙) 粳米 半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注解:
这是《伤寒论》的最后一个方子。有风热温病,用白虎汤;有虚热,用麦门冬汤,麦门冬是滋阴的,是滋养剂,可补虚。如果病人的情况在二者之间,没那么热,也没那么虚,兼而有之,那就用竹叶石膏汤。麦冬和生石膏皆有,这里示范的是进退之法。
这个方子放在瘥后劳复篇里,是因为这种病后的虚热很常见。胃弱了,虚火炎上,便会“气逆欲吐”。竹叶淡凉降,和半夏一起是能止热性的呕逆。现在治热呕惯用竹茹,效果更好。寒性的呕逆用生姜和半夏;热性的呕逆可以用半夏合竹茹,柿蒂这样的药。
原文:
398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注解:
这里说的是病后多食,脾胃弱不能消谷,就会“日暮微烦”,这是轻微的阳明病了,早上和正午没有烦热,傍晚气血运行渐慢才发生烦热,说明没那么热,是瘀而生热,里有微结,少吃就会好。
至此,《伤寒论》全部讲解完毕。
汉朝《伤寒论》中的度量衡同当代换算
1石=4钧=29760克
1钧=30斤=7440克
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
1两=24铢=15.625克
1圭=0.5克
1撮=2克
1方寸匕=金石类2.74克=药末约2克=草本类药末约1克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
一钱匕=1.5-1.8克
一铢=0.65克
一铢=100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3.9-4.2克
1斛=10斗=20000毫升
1斗=10升=200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
1合=2龠=20毫升
1龠=5撮=10毫升
1撮=4圭=2毫升
1圭=0.5毫升
1引=10丈=2310厘米
1丈=10尺=231厘米
1尺=10寸=23.1厘米
1寸=10分=2.31厘米
1分=0.231厘米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50克
葶苈子一升=60克
吴茱萸一升=5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
半夏一升=130克
虻虫一升=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强乌头1枚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
注意:有些药材要考虑到汉代当时的习惯可能是生鲜药材,现在的测量是以干药材测量。一般3斤生药材晒干后约为1斤左右。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