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
《列传》三十一至四十
1.忍
韩信是一个传奇人物。司马迁对他的身世没有过多介绍,只说“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他没有什么营生本事,要寄居在别人家里。先投奔项梁项羽,不得重用,又投奔刘邦。因萧何慧眼识珠,发现了他的才能,在萧何建议下,刘邦拜他为大将军。之后就是所向披靡,立下赫赫战功。刘邦平定天下,封韩信为楚王。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抓到韩信,又赦免了他,封韩信为淮阴侯。最后被萧何吕后骗到长乐宫杀死。
司马迁写了韩信年轻贫困时三件事:寄居在亭长家里,一连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受不了了。这天提前做好饭,和老公在里间吃了。等开饭点到了,韩信到他们家,就不给韩信盛饭。韩信知道他们的意思,非常生气地离开。离开亭长家,韩信没得吃,一位漂母就给韩信饭吃,一连几十天。然后是胯下之辱,那个年轻人挑衅:“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出人意料的是韩信的反应“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韩信竟然没有恼怒。
后面,司马迁写了韩信对这三个人不同的回报。
韩信受封后,“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当初韩信说要报答那位漂母,那位漂母竟然生气了:“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这老太太也真可爱,自己不富裕,靠漂洗为生,无偿帮助别人,不求回报。韩信重金回报,也算知恩必报。
“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对亭长说:“公,小人也,为德不足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并对他手下人说:“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司马迁没有按前面的顺序对应写韩信对这三个人的回报,把亭长和侮辱他的少年放在一起写,为什么?那个亭长也让韩信白吃了几个月呢,为什么亭长不想留他会让他那样愤怒?为什么韩信对侮辱他的那个年轻人却没有怨恨?是不是就像我们说的,你每天给人一颗糖,他就非常高兴。如果有一天你不给他糖了,他就会生气。不过韩信认为当初杀那个侮辱他的年轻人是没有意义的,这点认识倒非同一般。常人遇到这种情况,多半不能像韩信那样冷静理智。
当初韩信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胯下之辱,为什么后来需要和周勃灌婴在一起上朝,却非常郁闷。韩信到樊哙那里,樊哙“跪拜送迎”,樊哙表示非常荣幸:“大王乃肯临臣!”可是韩信却非常不满:“生乃与哙等为伍!”此时,韩信觉得自己非常屈辱。
司马迁最后评论时说:“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不过个人觉得韩信未必是诚心谋反,如果这时候谋反,当初做齐王时,何不保持中立?何必要到封王封侯之后再去谋反?并且,刘邦封的那些王侯们,也没有几个“后世血食”的,不是因为刘邦怀疑造反被杀,就是后世犯错除国。哪有什么“剖符,世世勿绝。”
看韩信一生,到底哪些算是侮辱,怎么看待侮辱?
《史记》里还写到栾布,他曾经被卖为奴隶,也是受尽屈辱。栾布发达后,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倒也爽快:“穷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贵不能快意,非贤也。”司马迁称赞他:“以项羽之气,而季布以勇显于楚,身屦军搴旗者数矣,可谓壮士。然至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负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贤者诚重其死。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到底哪些算是侮辱,怎么看待侮辱?哪些是应当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