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笔记(六)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朱熹注解说,“拳拳,奉持之貌。服,犹著也。膺,胸也。奉持而著之心胸之间,言能守也。”
上一章说到,选择中庸之道,却不能坚持,陷自己于价值冲突之中,不是一个聪明有智慧的人的作为。这一章孔子赞扬颜回,说他选择中庸之道后,一点一点做去,对于正确的行为,时刻念在心里,坚持去做。
我们在生活中有所经验,才能体会到这真是不容易。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很好的掌握,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注意到自己的弱点并及时调整,唯有如此,才能勉强有所坚持。中庸之道,没有这样的智慧是不容易做到的。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朱熹说,“均,平治也”。这章的意思,是说做到中庸比治国平天下,比抛却功名利禄,比英勇赴义还难。这句话和“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是相互呼应的,一前一后,这部分内容论述了中庸之道的困难,后面部分可说是比较细节地论述中庸之道。
中庸的困难,如前所说,在于聪明的人自作聪明,贤德的人自以为是,因此缺乏敬畏,缺乏自省,这都是一个人难以避免的弱点,而哪怕能真诚地选择中庸之道,却也不容易坚持下去。治国平天下,需要大智慧,抛却功名利禄,需要大道德,英勇赴义,需要大勇气,但这些事情,一则有一定的情境机缘,二则毕竟是一时之事,相比起来,行中庸之道却要求时时刻刻,莫失莫忘,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从某个单一件事来看,当然是容易的,但从长久来看,却要更加困难。
另外,孔子这里所说的“不可能”,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形容词,目的也不是告诉我们中庸不可能、做不到,而是和前面的“可均”、“可辞”、“可蹈”相对应,这里的“能”是动词,如荀子“假舟楫也,非能水也”或者后世王安石“不能十一”,意思是能够,能够达到。“中庸不可能”的意思,是中庸需要持久的努力,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并没有哪一天,我们可以说,自己已经做到中庸了,从此可以松懈了。也正因此,其它三件事,虽然需要大智大勇,终究有容易的一面,中庸看似容易,却犹为困难。
正如朱熹所说,“非义精仁熟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不能及也”,我们今天对于“人欲之私”已经有了不同的看法,不会在道德上对他人做特别的要求,但行中庸之道,需要对人心事物,对自己的内心有深刻的洞察和了解,并时刻保持灵台清明,则无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