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你自由吗
人生大战略中,怎样协调无限的抱负与有限的能力?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常识”,而常识往往如同氧气,位置越高就越稀缺,而地心引力总会起作用。
换言之,每一位走钢丝的人,他们手里都会有一根长竿,这根长杆就是调节器、也是陀螺仪和内心的听觉器。长杆像常识一样,决定了走钢丝人是跌落还是会安全的走到对面。
有人会把常识混淆为过往的经验或者已有的理论,这样一来,这些人通往目标时采取的手段就只会依赖理论所提供的证据;除此之外的一部分人,他们在实现目标方面倾向于经验证明的手段,他们看重经验,接纳对理论的修正。
前者可能清楚知道世界如何运转,所以更倾向于改变时势而不是顺应时势。
后者知道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而有做出相应调整的灵活性,以及接受让矛盾为我所用的聪明才智,他们尊重时势,精心做出选择。
加迪斯用积极的自由与消极的自由来区分两者。
到底什么是自由?
自由就是什么都要由你自己来干,你自己来认知,你自己做选择、做决策、做判断,而且你要承担这个选择和判断的后果,这才是自由。
而《核客帝国》中里奥在Matrix里,或者亚当和夏娃最初待在伊甸园,又或者婴儿在母亲子宫里时,他们都不能称之为“自由”,顶多叫“自在”。
在母体、伊甸园、子宫的状态下:你独自占有一个快乐的空间,不需要思考,不需要选择,你只是一个附庸,一个微不足道的终端,一切的事务都全权委托给那个母体了。
什么东西都由不得你自己,就只是“自在”,是你自己在那儿,甚至你连自己都没有,就像我们的某个器官,它显然不会有它的自我意识。
我们再看“逍遥自在”与“自由自在”是否可以划等号?如果可以,那么“逍遥”等于“自由”。
我们借用过往庄子的观点来谈谈如何逍遥自在。
庄子内篇中有一篇叫《逍遥游》,开篇就是奇幻、瑰丽的寓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其实他的观点就是逍遥是不应该向外寻求,而应该向内寻求。
而我们通常错误地认为逍遥本该是:小不如大,一个人掌握的资源越多,逍遥的资本也就越大,所以中产阶级比穷人逍遥,千万富翁比中产阶级逍遥,亿万富翁比千万富翁逍遥,独裁者比所有人都逍遥。推到极致过后可能就是:活得随心所欲,神佛和王法都奈何不了自己。
回到现实,我们身处在社会、单位、集体,如此复杂巨大的关系网中,有些时候就是一只白手套、一杆枪、一颗棋子…
在追寻自由的过程中,让我再用过往马基雅维利的一个观点,他说:“好话凡能说尽,就要说尽;坏事但能做绝,尽可做绝。”那么做绝到什么程度才叫做绝?
《庄子》给划出了一个底线,原文是:“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话一点都不难理解,是说做好事要注意别给自己招来名声,做坏事也要注意别给自己惹上官司。为什么要注意这些呢,因为这样活才最安全。其言下之意似乎是说,只要不惹上官司,坏事尽可以放手去做。
古代官场有一个很经典的生存之道,就是所谓“自污”。顾名思义,“自污”就是自己把自己弄脏,这样做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向同僚表示诚意,以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二是向领导纳投名状,因为“自污”意味着主动把自己的把柄交给领导,只要领导对自己不满,随时都可以拿这个把柄惩治自己。
但是,你这样追随领导和同僚为非作歹,毕竟很有风险。当官本来就是高危职业,一不小心就被政敌一锅端了,这就是“为恶近刑”。要想真正做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要去选择低风险、低回报的职业,比如隐士。
大隐隐于市,我们都能出淤泥而不染吗?这样能逍遥自在吗?别做梦了,不可能。因为在网络中,越复杂就越好混。
还要记住一点,不能成为故步自封的人,要动态调整,用经验去修正原有理论上的不足。
我们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