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肠诗人朱淑真:先婚后爱,不过是个神话
断肠诗人朱淑真:先婚后爱,不过是个神话
她是南宋时期的女诗人,诗词造诣比肩李清照。
她是风姿绰约的美人,如同画中走出来的仕女。
她书画技艺高超,被后人称为“女流之杰”。
她就是“断肠诗人”朱淑真。
朱淑真诗才惊艳,容貌秀丽,多才多艺,却也抵不过现实的摧毁,人生的荒凉,最终只能于悲愤间自沉湖中。
从此“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只能是一个不可完成的美梦,那个敢爱敢恨的女子消失在冰冷的湖水中了。
01
出生宦门,情窦初开
南宋高宗绍兴五年,朱淑真出生于杭州一个富裕的书香之家。自小天真活泼的她受到了父母的特别宠爱,兄嫂对她也十分关照。
父亲在浙西做官,对文学艺术颇有研究,喜欢品鉴和收藏。儿时的朱淑真耳濡目染,经常帮着父亲收拾古董清玩。在父亲耐心地教导下,小小年纪的朱淑真,通晓诗词、擅长绘画,过着闲适舒心的生活。
一个人的才华与修养,得益于家庭氛围的熏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为未来的人生成就铺垫了基础。
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给了朱淑真最美好的回忆。时间悄然流逝,朱淑真出落得亭亭玉立,成为一名才貌双全的女子。
二八年华的朱淑真,开始期待属于自己的爱情。她把对爱情朦胧的幻想,对理想中的意中人写进诗里“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待将中秋抱满月,分付萧郎万首诗。”
诗女配才郎,是朱淑真的爱情理想。她想着,自己的意中人必定是与她志趣相投、才华横溢、能够和她产生精神共鸣的灵魂伴侣。
老天眷顾这位才貌兼备的女子,在一次诗会上,朱淑真遇见了自己理想的情人。
她有诗写道“门前春水碧如天,坐上诗人逸似仙”这位少年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他完全符合朱淑真对意中人的标准。
巧合的是,少年是朱家的旧识。因赶考借住进朱家,得以和朱淑真切磋诗词,俩人相交甚欢,朱淑真体会到爱恋的美好。她期待着意中人早日高中,彼此可以双宿双栖。
年少时的爱恋是那么纯粹,懵懂悸动,只一眼便可定终身。谁的青春年少,不曾珍藏着一个心爱之人呢?
然而,美好的事情总是不尽如人意。在礼教观念森严的宋代,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百年来的社会风气。
父母觉得少年家道中落,不能让女儿享受荣华富贵。面对朱淑真对美好爱情的追求,父母觉得少年的门第、家世都和自己不般配,于是,坚决反对两人继续交往,硬是拆散了他们的恋爱关系。
枉顾女儿择偶理想的父母,遵从旧制为女儿挑选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夫家。他们并不知道,这段看似般配的婚姻,早已注入了悲情的底色,也成为扼杀女儿的凶器。
世俗的婚姻,本就是柴米油盐的平凡生活。纵然是清贫的日子,在两情相悦的用心经营下也可以苦中作乐。总好过相顾无言,湮没在无爱的深渊中。
02
志趣不合,婚姻不幸
寒来暑往,朱淑真已经20岁了。她是远近闻名的才女,每天到朱家来说媒的人络绎不绝。朱淑真面临两难的抉择:一个是彼此两情相悦的少年,另一个是为自己终身大事担忧的父母。
无奈之下她遵从父母之命,嫁给当地一名官吏。
命运的轮盘开始转动,有时无意的选择,早已在冥冥中安排好了结局。
结婚初期,初为人妇的朱淑真对丈夫抱有一丝期望。虽然丈夫不是她原先爱恋的对象,不符合她的意愿,然而既已成为夫妻,她还是憧憬着能和丈夫日久生情。
婚后的朱淑真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她想成为宜室宜家的妻子。家中来客,她热情招待。每逢年节,各种习俗礼节,她尽心张罗。
丈夫在外办差,她主动寄诗表达思念之情“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丈夫看完信后,次日便回家与她团聚。
朱淑真用心地经营她的婚姻生活,想要用自己的真心编织出琴瑟和鸣的爱情。不过,慢慢地她发现,这些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
丈夫并不理解她的需求,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投机钻营,谋划自己的仕途。朱淑真填词赋诗的风雅,并没有得到丈夫的欣赏,反而斥责她舞文弄墨。
对丈夫申斥不满的朱淑真,愤慨道“女子弄文成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磨穿铁砚成何事,绣折金针却有功”她借诗表达自己的心声,谴责、讽刺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
后来,朱淑真随着丈夫的任职,客居他乡。朱淑真失望的发现,三观不合已经成为夫妻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
醉心于官场的丈夫经常狎妓不归,朱淑真多番劝诫无果,只得与丈夫分居,以此表达自己的不满。
不幸的婚姻、身处异地的愁苦,朱淑真无人倾诉。只能借诗词排解自己的情感,烦闷、孤苦成了朱淑真这一时期诗词的特点。
爱情是婚姻的前奏,不论后期如何弥补,也抵不过缺失的遗憾。先婚后爱,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自欺之举。
03
郁郁而终,魂归故乡
春愁夏烦秋悲苦,冬来更添怨倍增。逐渐对丈夫失望的朱淑真,日子过得愈加苦闷,多情敏感的她经常触景生情,一年四季都不能令她展开笑颜。
长期愁闷压抑的心情,令她日益消瘦,终日以泪洗面,差点儿让她失明。
空有满腹才情,也无人懂得,一代才女就这样被不幸的婚姻,消磨殆尽。
朱淑真和丈夫分居不久后,丈夫便纳妾进门。妾氏恃宠而骄,朱淑真心灰意冷,由怨生恨,夫妻矛盾达到顶峰。
结婚后的第三年,22岁的朱淑真得到丈夫的许可,独自返回杭州老家,暂住进父母家中她未嫁时的闺阁。
物是人非的情景勾起了她无限的回忆,也让她想起自己年少时期的恋人,那位清朗俊逸的少年。
虽然朱淑真经历了不幸的婚姻,但她仍然相信爱情。她选择主动走出来,挣脱包办婚姻的枷锁,追求真爱。
也许是情之所至,上天眷顾这个无助的女子。朱淑真得到了少年的消息,原来少年当初落榜失意,流落他乡,便没再与朱淑真联系。当他听说朱淑真的处境,毅然回来与她重逢。
真爱的美好给了朱淑真一丝心灵的慰藉,让她感受到两情相悦的美好。朱淑真主动找丈夫求一封休书,她想和心爱之人真正在一起。然而,在宋代礼教森严的环境下,女子离婚再嫁本就是无稽之谈。
朱淑真的举动让丈夫异常难堪,丈夫严厉的责骂她,没有理会她的请求。渐渐地,闲言碎语传到朱淑真父母那里,父母认为她有辱门楣。就连街坊邻里都觉得她不守妇道,给她扣上了“伤风败俗”的帽子。
她并不在意世俗的目光,不畏惧流言蜚语,她对爱情的追求如同一簇火焰,熊熊燃烧,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她的人生价值。
这段短暂的爱情从开始就没有得到祝福。她的少年,在舆论的压力下望而却步,悄无声息地离她而去。留下朱淑真一人承担世俗不公的审判。
南宋淳熙七年,一个清冷的夜晚,悲愤欲绝的她走到湖边。这是昔日和恋人一起泛舟的地方,看着滚滚而逝的水流,她仰天长叹,纵身一跃,沉入水中,归于黄泉,享年45岁。
朱淑真离世后,父母认为是才情葬送了她的生命,所以将她的诗作付诸一炬。以此希望她来世,少一些聪慧,多一分平凡,过好安稳的一生。
爱情没有对错之分,真爱只会因为时间而更加隽永绵长。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但为爱追寻的每一刻都是美丽的。
04
后来,南宋文人魏仲恭游历至杭州,听闻朱淑真的故事,感慕于她的诗作,苦心收集,整理成《断肠集》传世。
尽管因其家人将她的诗稿焚毁,导致“今所传者,百不一存”所幸今日能见到的仍有三百六十余篇,得以让后世了解这位断肠诗女的一生。
她的诗作题材广泛,闺阁、咏物、写景、咏史等均有涉猎。因着人生的不同际遇,作品的内容从早期无忧无虑的日常生活、到借景借物抒情,表达对旧制的批判。她是当之无愧的才女。
人生的很多事情不能自己掌控,正如朱淑真虽是风华绝代的才女,却依旧逃不过生不逢时的命运。不过,她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发出“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反抗!
不管上天如何拨动你的命盘,也要勇敢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
愿你所求皆所愿,所爱皆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