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想法

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引发的思考

2018-05-10  本文已影响175人  一个摆渡的人
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引发的思考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出自《周易·系辞上》,它是我们平时所耳熟能详的名句,虽然为人所熟知,但很少有人能领悟到其背后所隐藏的深刻智慧,以下是我对其所做出的一些粗浅的解读,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直观的解读就是因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就会有不同看法。

首先得从我们如何认知这个世界开始,我们从出生到慢慢长大,每个人都会形成属于自己的所独有的世界观,由于经验和阅历以及认知水平的不同,我们每个人所体会和观察到东西是不同的。或者说对于世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解读。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朱光潜在《谈美》曾举过这样的例子来阐述。对于一棵参天古木,植物学家出于科学研究的角度会考虑这棵古木的年龄,所属的种类,以及对科研所能提供的贡献。而木匠出于实用的角度所考虑的是它能够做成怎样的器具,对于画家来说,他站在美学的角度,去欣赏古木的姿态,以及感悟其所带来的审美体验。

植物学家追求的是科学,木匠追求的是实用,画家追求的是审美,因此三个人分别从真、善、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棵古木做出了不同的解读。

仁者因为仁爱所以他能对世界做仁爱的解读,智慧的人因为拥有智慧因此他能从一些小事中解读出大道理,在诗人眼里,到处都是风花雪月,而在俗人眼里,任何事都可以视为是对利益的考量。

因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深层次的解读是你自已的内心是怎样的,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样子。

用康德的理论来说就是我们都是透过一个属于自己的滤镜来看这个世界的。

一位老妇整日唉声叹气,有人好奇就问道:“为何整日叹息?”老妇答到:“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以织草帽为生,二女儿以卖雨伞为生,天晴时我担心二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而下雨时我又担心大女儿的草帽卖不出去。”

那人就开导她:“你怎么会这样想呢,天晴时你大女儿的草帽会大卖,而下雨时你二女儿的雨伞会大卖才对咧”老妇听完,一改往日的愁容,眉头从此舒展起来。

谈到这里又想到了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所提出的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信念指的是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则代表事件的结果。事物的结果不仅仅是由事件本身决定的,还有B即人对事物的信念在发挥作用。或者说对于同一事物经过不同的解读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

消极的人像故事中的老妇那样总是能有各种理由看到生活中不如意的一面,因此他们整天都不开心,而乐观的人总能发现生活里积极的一面,给予生活以正面的解读。

苏轼的《定风波》是我最喜欢的词之一,以下是原文的摘录: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风波中同行的人都感觉狼狈,唯独苏轼在风波中看到了安定,不仅没有抱怨,反而怡然自得。对于生活的困顿,只是一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笑而了之。如此这般的豁达又怎么不让人心生敬慕呢。

对生活的态度决定着我们的生活质量与快乐与否。我们已经知道,我们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认识这个世界的,这也就决定了我们每个人观察视野的局限性。如果我们能够跳出我们的固有的视角或者站在更高的视角去审视这我们的生活,就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如果能够做到这点的话,自己的人生格局不仅会得到拓宽,也能让我们学会以一种更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面对别人和这个世界,人生境界会得以提升,生命也会变得辽阔起来。

刚刚是从生活哲学的层面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做出的解读,这里我想对文章内容做一下引申,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

其实我们人类对世界感知是很有限的,我们的眼睛只能接收从红光到紫光这个频率范围的电磁波,而这在整个电磁光谱中只占很极的一部分。我们的耳朵只能听得到频率在20~220赫兹的声波,而大部分动物所听到的都要比这一范围要广。

中科院院士,著名生命科学家施一公教授在一篇演讲中提到,对于宇宙中的信息,我们所能感知或接收到的仅有%5左右。可见我们的认知有多么的偏狭。我们对这个的世界所了解的还太少太少,还有太多的未知等待我们发现,难怪苏格拉底会发出“我知道我自己一无所知”这样的喟叹。

如果大家在读完后能够发现自己的局限性,能够少一份偏狭,我想我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