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成本:经济学家做决策的4个框架问题《认识经济》之思维模型
牛式唠嗑体2019-122
你知道经济学家在面临新挑战时,会提出什么样的框架问题吗?
(不知不知我不知.jpg)
看到《认识经济》之前,我同样是懵圈的。
做过耶鲁大学和西北大学经济学教授的迪恩·卡尔兰,和纽约大学的公共政策和经济学教授乔纳森·默多克,《认识经济》的2位作者,很大方地在前言分享了经济学家利用经济学基本原理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时,通常会提出的4个问题:
Q1:问题中涉及的欲望和限制是什么?
不管是比尔·盖茨还是普通如你我,我们的资源和欲望之间,总会有一个差值。在经济学上,叫“稀缺性”。
昨晚参加学习,我深刻地理解了欲望和限制之间的差距。
很早就想着报名的一个线下学习,当然要认真才能值回付出的几个小时。可惜,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
提前一个多小时到了会场本想休息一会儿,或者先把更文搞定,看到工作人员还在布场。
俺这么善良的人,当然不好意思不帮忙。帮忙当然是要花时间的……
结果,更困了。(现在想想,当时帮忙的决策是不是正确,有待商榷,哈哈~)
晚上的讨论,虽然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原来的重要公式重新拆解,有了更多的启发;但是,过程中有出戏,没能全情投入,是事实。
我想的是恨不能把每一点启发都记下来落地,限制是精力有限,而且,干了一件在此刻的我回顾起来很蠢的事。
人性中的优点,要时刻想着才是呀——关系,会祝我们成很多事。
Q2:权衡取舍是什么?
做取舍不仅要考虑收益,还要考虑成本。不但需要看到明面上的金钱成本,还有隐形的时间和机会成本。
比方说,我们在网上去搜索“免费”的电子资源,看似没花钱,可是在找的过程中,花费的时间成本,亲有过计算吗?
你可能会说,可以找别人要呀。那么,刷脸的成本,算过没有?伸手党大家嘴里不说,心里啥想法,就不用俺提醒了吧?
Q3:其他人会如何反应?
做了取舍以后,有啥收益?说白了,就是有没有“好处”?这好处,你可以简单粗暴地看成是金钱。不过,如果你能想起很多时候金钱以外的东西,也带给了我们很多收获,思路就会开阔很多。
它可以是激励,正向反馈,仅仅是自己开心,也可以是一些预期以外(甚至是让我们痛苦)的结果。
想想创业大军。我们看到了有些人因为创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可那些倒下的人,又有多少?
好在不管有没有“好处”,认真反思我们至少能收获经验。
今天有人给俺发信息,要卖自己的时间。聊起为啥不发朋友圈,说是不发朋友圈。好,那么你朋友圈出现就是卖,别人为啥要买单呢?
“我可以提供真诚。”
有事没事想着多赢,不要只在需要别人的时候才粗线,就是最大的真诚。
(请看我的真诚脸.gif)
Q4:为什么其他人没有做这件事?
有没有什么人做这件事比你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口碑更好?有的话,再找找你的赛道,思考能不能花钱买别人的时间来做。
蒂莫西·费里斯通过这种办法,成功实现了每周工作4小时,却比原来收入还高。嗯,全套方法,在《每周工作4小时》里,都有详细介绍。
朋友跟我说自己每天沉浸在家务中,没有时间成长,痛苦不堪。
分享一下俺自己做“厨娘”时的一些做法吧。
那段时间,心血来潮学德语(当然,现在依旧是个渣,所以不要考我,连试探俺的水平我都会翻脸的。认真脸😂)。
于是,每天抄一张德语的菜谱,贴到厨房的墙上,晚上没说的,就它。
就这样,强行搞定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基本用法。
同时放着《蒋勋细说红楼梦》的音频,给一件无感的事情,增加了一些不一样的味道。
家里不会每天拖地(没暴露啥吧?)脏了再搞,一下多了不少时间。你要知道,人对于脏乱差的忍耐程度,是会刷新你的认知的。
实在不行,还有小时工不是?
还没思路?《吉田医生哈佛求学记》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