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执行力不好,所以目标总是达不成,怎么办?

2017-11-30  本文已影响269人  易仁永澄
执行力,是一个系统输出的结果,那系统是什么呢?这篇文章,总结起来就这一句话,但是我却说了这么多…….

1

昨天,我在第五届年目标制定的活动群里发了一个思考题:当你在通往目标的路上,遇到挫败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面对无法完成的目标,你是怎么做的?

在回答问题的伙伴里,有一半以上的人说了自己的执行力不好,截取小伙伴的原话:“老师,我的疑问是:我确实享受到了目标制定的快感,但是,后续的执行力是个大问题!我喜欢规划自己的未来,我喜欢制定目标、还可以用手帐把任务写得清清楚楚的,可是,一到执行我就缩水,我的执行力绝对影响了我的发展,老师,这是不是目标制定有问题?”

就这个论断,我在群里谈了我的观点,从现象到原理、从问题到解决方案,我都做了简单的介绍,特别整理成文章,供其他伙伴调整认知使用。

2

正式开始之前,我们来讲一个很有趣的词——归因

啥是归因呢?字面上看,就是归结原因,也就是说,当一个结果出现的时候,我们要去寻找这个结果背后的原因。看个例子:

不出意外,在上面例子的范畴内,这个归因是正确的。

归因,就是寻找原因。站在问题解决的角度来看,找到原因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只要在“因上努力”,就可以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

就拿上面例子来说,原因找到了(没有吃饭),那么解决方案也就来了:赶紧吃点东西。

总结就是一句话:归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再来看看归因和人的关系,核心关系只有一点:归因是人类的一种固有模式

关于模式,很多人并不明白,举些例子来看:

这些例子各不相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符合:刺激 - 响应过程,也就是当一个刺激出现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响应出现(高阶小伙伴请立刻联想:系统思维)。

我在之前的文章《个人成长操作系统系统动力原理分析》中,特别讲过刺激和响应过程,中间的小蓝人就是模式(拥有系统思维的伙伴,就明白,输入和输出之间,必然有一个系统)。

刺激和响应的细分逻辑是:刺激激发了模式,模式带来了响应

定义好了模式之后,我们再来看这句话: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模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可以将其解释为:当人类遇到一件事的时候(刺激),就会忍不住地要去寻找原因、确定原因(响应)。这种“忍不住”甚至到了只要“有一个原因”就行了,而完全不顾“原因是不是真实的”这种境地!

4

说完原理了,回头看“执行力”。我要问你一个问题,你认为:“我的执行力不好”是原因还是结果?

不出意外的话,你应该会回答说:“这是一个结果。”

你有没有发现,当你动用自己的思考能力时,即便只是用了一点点,你都会认为它是一个结果,可是,为什么大家在下意识的时候都认为它是原因呢?都会说:“ 我的目标总是达不成,是因为我的执行力不好啊!那我该怎么办呢?

这就是我在第三部分中谈到的死亡循环的逻辑。因为归因是固有模式,我们只要完成了归因就会处于放松状态了,只要放松了,就不用再思考、不用再耗损能量了。

所以,很多人只要得到一个结果:“我的执行力不好”就够了,因为,他可以对自己说:“不是我不想努力,而是,执行力不好这个原因我不能再思考了,所以,我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我见过那么多人,都说自己的执行力不好,背后的逻辑都是一样,都是通过认知放松让自己短期爽一下、不用再思考了,而让自己长期陷入隐形天花板之下,无法突破。

执行力不好的人,你可以用下面的情境自检一下:

如果这三种情况你都不去动,那一定是执行力有问题,否则,以后不要再归因到:“我的执行力有问题”上了!

记着,执行力,只是一个结果。

5

既然执行力是结果,那就要考虑:影响自身执行力在某些情境下无法有效发挥的原因是什么?先不着急找寻原因,我们比对一下不同问题带来的感受:

感觉到差别了么?精准提问,果然是一项自驱式个人成长的极为重要的核心能力啊。

回到这个问题上:“ 影响自身执行力在某些情境下无法有效发挥的原因是什么? ”你要怎么回答呢?

请把你的回答留言到留言区中,我明天写答案,咱们对照一下看看我们对执行力的理解是不是一样的?

近日有伙伴反馈说,我最近的日更质量下降了,每一篇能够学到的内容都变得少了很多,问我能不能好好地写东西了。

我前几天说过了,因为产品体系整体调整了,公众号的定位也要重新定位,内容也要做出调整,等思考清楚了再给大家解释吧~您先凑合看,别取关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