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非一日之功

以前,很羡慕会写文章的人,看到别人长篇大论,自己也忍不住想模仿。
然而,等自己真的进了写作班,开始学习写作,才明白,一篇文章的形成,需要耗费多大的精力。
我时而为不知道该如何下笔而烦恼,时而为文章的主题而绞尽脑汁,时而为遣词造句而停顿半天,时而为如何结尾而耗费心神。
对于一个肚里墨水不多并缺乏积极性的人来说,这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耐力与惰性。
如果我在开头就放弃了,那么自然就不会有任何收获,而开花结果。
如果我不去认真思考,自然就不会引发共鸣、感同身受。
如果我没有苦心酝酿,自然就不会逻辑分明、条理清晰。
如果我不去刻意练习,自然就不会有任何进步,而笔下生花。
既然决定要写,那就必须一鼓作气,坚持到底。这对自己来说,不仅是一个交代,也是克服自己、战胜自己的一种方式。
为了完成一篇文章,我常常不惜挑灯夜战,而又凌晨早起,哪怕熬至深夜,即使写至天明,我的心里始终只有一个念头:写,必须写,今日事必须今日毕。
就如给自己的生活强行加制了一个任务般,我告诉自己,如果你想在这条路上走的更加长远,那就必须有所付出,才能有所收获。
最终,在我强烈的信念指使下,我开始尝试着先写一个开头,哪怕开头很难,也逼迫自己去动笔。
因为你只有开始动笔了,你的文思才会慢慢从笔下缓缓流出,否则,就只会是一张白纸,空空如也。
最终,我如愿以偿,排除万难,而写出成稿。
我时而告诉自己,只有写,你才能会写,才会越写越好,越写越顺。
如果坐着一字不动,又何谈妙笔生花?
当我看到自己的文字慢慢从手指底下缓缓流出,我如同正在打造一件令人骄傲的战利品,我就像一个雕刻家一样,细心打磨任何一个文字,努力让它呈现出最好的样子。
当我将自己内心的想法一一和盘托出,不由得感觉身心舒畅,顿觉神清气爽。
那种美妙,如同刚跑完十公里,虽然精疲力尽,大汗淋漓,浑身的血液却有如在燃烧,让人深感通畅舒适。
经过一个月的刻意练习,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对于初写文章的人来说,可谓必不可少。
首先,得有一个写作主题。
人总是习惯于待在某一个特定的圈子,每天面对的生活也大同小异,如何在这平凡普通的日子里开出花来,形成笔下的文章,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学会观察生活,从不同的方向与角度去思考,加以总结提炼,通过观察事物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与想法,用文字进行细致描述便可,并多加练习,努力提升。
其次,得有文字功底。
写文章不是写日记,面对的不是个体,而是滔滔大众。
想让自己的文章被更多人看到而感同身受,离不开真情实感,及遣词造句,才能让人耳目一新而笔下生花。
如果只是泛泛而谈,而不加以锻炼功力,掌握技巧,写出来的东西自然就达不到引人入胜,深入人心的效果。
再次,得有逻辑思维能力。
写文章,不比日常交流,想到哪说到哪,那样只会让人感觉毫无顺序、杂乱无章。想让一篇文章具有完整性、连贯性,离不开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只有将一篇文章的框架先构造好了,才能进行一一描写,就如想盖一栋房子,必须先打好地基一样,地基打的越牢固,房子的风险性就越小,反之,文章框架构造的越好,可读性就越强。
最后,好文章都是打磨出来的。
当一篇文章的初稿完成,这时候先不要沾沾自喜,着急收工。而要冷静下来,从头开始阅读,有哪些语句不通,有哪些用词不当,有什么地方需要稍加润色,又有什么内容需要补充完整,才能让人一目了然,行文如水。
每个写文章的人,其实都是在书写自己的内心,心里是怎么想的,于是借用文字表达出来,便逐渐形成了一个人的自我观念与个人风格。
每个看文章的人,也都在不知不觉中观察作者的思想,是否与自己内心达成一致,内容是否贴近自己的生活,文章能否给自己带来与众不同的感受及独一无二的收获。
想要成为一个好的写作者,必定先学会自律,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想写便写,明天不想写就不写,灵感不一定时刻都有,但只要自己动笔了,终究还是会写出一点东西来。
成为一个写作者,想要走的更长远,而收获别人没有的成就,就要坚持不断输入,吸取书中精华,并培养自己的写作习惯,日复一日,持续输出,长此以往,必将写有所得,而日见成效,从而水滴石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