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1》||学到一个新词——目的论(世界是简单的,人性

2023-12-13  本文已影响0人  微微漫漫小时光
感谢朋友提供的美图

《被讨厌的勇气》是昨天开启的一本新书,这本书是以一位迷茫的青年和一位高深的哲人一对一面对面谈话的形式来书写。

书中提到世界是简单的,人性也是如此。对这一说法起初我表示出了很大的不认可。毕竟我们一直都说世界是多元的,人性是复杂的,怎么可能简单呢?但书中随即又表示,假若这种命题中含有几分真理,那就是是对于孩子的世界而言。因为孩子们小,有父母的呵护,他们的眼睛是被遮盖的,不必去面对丑恶的现实。如此而言,那孩子眼中呈现出来的确实就是简单的世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就会被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困扰,被诸多的责任所牵绊。工作、家庭或者社会责任等等。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身心疲惫,觉得累。

这种累是长年累月与人打交道的累,是工作压力的累,是家庭责任的累。在这个所谓的现代社会,人人都充满了不安和猜忌,大家都只为自己而活。

但哲学家认为,那并非是“世界”本身复杂,完全是人们把世界看得复杂了。

如果你自身发生了变化,世界就会恢复其简单姿态。因为,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讲到这,就回到了这本书的主题。"自身改变",要怎么改变?首先要有勇气敢去改变。这里提到了一个专业性的词——阿德勒心理学。

阿得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比如一个成年人常年不出去,窝在家天天打游戏,啃老,有时还会这不舒服那很难受。

不舒服可能是真的,难受也可能是真的,但这些症状都是因为先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目的论”。

如果闭门不出一直憋在自己房间里的话,父母会非常担心。这就可以把父母的关注集于一身,而且还可以得到父母小心翼翼的照顾。
另一方面,哪怕踏出家门一步,都会沦为无人关注的“大多数”,都会成为茫茫人海中非常平凡的一员,甚至成为逊色于人的平庸之辈;而且,没人会重视自己。这些都是闭居者常有的心理。他心有不满,而且也并不幸福。但是,他的确是按照“目的”而采取的行动。

不仅仅是他,我们大家都是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目的论指出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惧怕未来的事物所以才不安的,并不是不安才惧怕未来。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

"目的论"突出了人主观的能动性对于问题的看法受原因的影响,但受目的的支配,也就是说事件发生(原因)会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但人对待事情的看法(目的)则决定人表现出的行为和看法。

"目的论"告诉我们,过于纠结原因,会让人一直活在过去无法走出来,其实原因有时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诠释过去。

看到网友一段留言,我觉得写得特别好。

美剧《西部世界》里有句台词是这么说的:人总会陷入到最大的陷阱中,即试图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我也总是为想改变而改变不了而痛苦啊!
既然无法改变过去,那就赋予它对当下最有正面价值的意义,与那个一直陷于“过去牢笼”的自己道别,鼓足勇气大胆往前走,成为更好的自己!

无法改变的,就不必浪费时间去和它死磕。但其他的东西是可以改变的,比如人的思想,人的态度,遇事时的处理方法。

所以,不要和过去较真,不要老回首过去,明知无法改变的就不要再劳心费神。

最后,请允许我摘抄一段网友的留言、尼布尔的祈祷文结束这篇文章: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