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本22年年度写作营(齐帆齐商学院)12期28天专题(齐帆齐商学院)

从冬奥闭幕式的“折柳送别”这个小视角,看中华文化之大大世界

2022-02-27  本文已影响0人  凌波微语

【齐帆齐微课】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一曲悠扬的《送别》飘扬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的上空。

舞蹈演员化身柳枝,其他演员手捧发光的“柳条”上场,光被调成了绿色,那象征着生命、希望和成长的绿色,完美地演绎着独具东方文化韵味的“中国式”告别,这一出折柳寄情,是送别,是怀念,是铭记,更是期待,传递的是对世界和平的心声!

01、折柳送别的起源

关于折柳送别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折柳送别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的介子推。

相传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重耳流落民间时,重耳差点饿死,介子推“割股奉君”,救了重耳的命。后来,重耳上位后成了晋文公,介子推却悄然返家,晋文公邀他出山,他躲而不见,晋文公下令烧山,结果,介子推被烧死在一棵柳树旁。

在介子推周年忌日,晋文公上山祭祀,发现介子推被烧死的地方那棵被烧焦的柳树已长出嫩绿的枝条。晋文公折下一根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此后世人开始效仿晋文公的做法,用折柳的方式表达对先人和亲友的思念。

另一种说法认为,柳树易活,生命力旺盛,以柳入诗,寄寓着祝福,希望远行的人能够很快适应异乡的水土,健康地生活,能够更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

02、折柳送别的含义

在我国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

“多情自古伤别离”,重情重义的中国人从“柳”与“留”的谐音中,发掘出了柳的留别、留情、挽留的意象,而随风飘舞、千丝万缕的柳枝又恰似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

飘扬的柳条,漂泊的游子,他们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以柳相送便显得更加自然,也更能表达那种依依惜别的心情。

折柳,据说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这里,诗人赋予了杨柳离别的意象。

而后,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将折柳送别落到了实处。

后来,这一风俗被沿袭下来,进而引申出更多的含义,不但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人们也会折柳寄情。

03、折柳寄情话思念

关于折柳寄情有不少有趣的故事,其中的“灞桥折柳”更是成了一种礼仪。

相传,在唐宋时期,在西安的峣、潼,设有关口,“灞桥”连接着两关口,是东西通过的必经之桥,一直居于关中交通要冲。

在灞桥两边种了许多柳树,灞桥上设立驿站,东西两边的人送别亲人好友,一定要送到“灞桥”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送,表达思恋之意。古代文人墨客在这里也留下了不少关于“折柳”的美丽诗篇,比如李白的“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商隐的“灞水桥边倚华表”……

久而久之,“灞桥折柳”就成了一种礼仪,成了当地特有的习俗,其中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寓意也越来越丰盈。

04、题外话

其实,古人送别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又何止折柳,还有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时的“劝君更尽一杯酒”,那又是另外一种情趣。

中华文化,真的可以说是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并一直传承下去。

齐帆齐商学院12期28天写作特训营(25)篇,1191字,累计32703字。

2022年度写作营第(24)篇 1191字,累计31676字。(主题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