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村孩子的城市化读书

《乡土中国》##中国农村的成长

2020-05-15  本文已影响0人  式而听之
《乡土中国》

作为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亲身体会了家乡农村从落后到发展、从贫穷到富裕。但中国所有地区的农村都是一样吗?他们之间有什么共性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正巧最近读到费老《乡土中国》,让我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三千年的王朝史,大家都知道从秦朝的商鞅变法到汉朝的盐铁专营,再到隋唐时期开始的士农工商的排序。农业在中国的社会地位一直很高。农村自然就是农业的主要聚集点。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造就了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也成功造就了这个"土"里成长的社会。这本乡土中国讲的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乡村的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殊的支配体系,这个支配体系贯穿于我们基层社会的各个方面。

费老

费老首先从乡土本色谈起,从中国的基层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书中说乡下人土气,略有蔑视的味道,但是作为一个从乡下长大的孩子来说,觉得还是有所感触的,土是泥土的土,乡下人一农业为主,自古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所以说"土"是必然的。农业是不稳定的,在一定情况下是靠天吃饭的,在农村社会中,人们往往彼此熟悉,互相帮忙而共同生活,他们之间信任实际上也是一种契约精神,其基本保障就是中国的一句古话“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此外就是多年共生得到的大家知根知底。

接下来谈到了文字的问题,我们知道乡下的文化教育是缺乏的,不如城市的文化教育优秀。当时,在费先生写作的时候,中国农村的文化教育还没有普及,很多农村人都是文化程度较低,只有少数人接受了一定的精英教育,教育的内容也仅限于文科类的教育。当然现在也已经大有改观,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逐步普及。现在的农村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人人向往居住地。

费老用两章来说明差序格局,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差异化格局之后谈的是道德。社会结构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的私人关系搭建起来的网络,这两章相辅相成,有了差序格局才导致了乡土社会的私人道德

再提出来讨论的是我们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这个社群普通被称为"大家庭"。也就是"家族"。中国自古就有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表明:

家必须是延续的,不因个人的成长而分裂,不应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使得中国人在家庭情感上尤其是在两性情感间有着矜持与保留,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决定了这一切。

第七部分是"男女有别"。乡土社会是一个孤立的小天地,在这里,人们相互之间的了解是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阻碍的。"合理"还是"合法",在中国的问题,接着及提出了礼治秩序,中国早春秋战国时期就提出了“克己复礼以为仁”的思想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开篇以西洋和我国的礼治秩序论战开始的,由此说到了"法治"和"人治"。

中国的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获取的土地资源也很少变动。

乡村建立起来的往往是熟人社会,对人的影响大多为社会伦理道德要求。在一个乡土社会里、在乡下人的眼中有的是四季的变更,却无时代的更替。所以往往抄袭前人的生活指南,"言必称尧舜"这就是生活的保障于最好的规范。

美丽的乡村生活

在礼治的传统社会结构下,乡土社会就是无讼的社会。在乡村人都知道礼治的情况下,就减少了诉讼和打官司的可能。

说到了无讼,那就不得不说到无为政治,中国自古就有"皇权不下县"之说。以"社会冲突"开篇,以史为证,政治权力分为两种,一种完全靠暴力维持,是横暴权力;一种根据契约而产生,是同意权力。

由于社会分工合作的空间有限,同意权力的空间也就极为有限。乡下社会中中央权力的存在几乎只是名义上,乡土生活的主流是自治,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多数历史时期,乡土自治或者家族族长自治是乡土社会治理的真实面貌。

祠堂

在"长老统治"中由于权利相关。乡土社会中,由于乡土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遵循传统,遵循成法就足以保证生活的顺畅,所以没有必要以契约来规范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乡土社会一贯稳定,这一稳定更多地源于稳定的文化,而非"横暴的政治"或"民主的政治"。

乡土社会中的权力,既非专制的亦非民主的,而是教化性的。乡土社会在长幼之序的规范下自然产生宗族长老,宗族长老行使教化性的权力来维护乡土的稳定。

在农村中,血缘和地缘文化十分重要。乡土社会是稳定的且人口流动性小、变迁缓慢。生育继承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一步,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乡土社会中的地缘关系依附于血缘关系。由于血缘建立的熟人社会,导致了农村经济活跃度的较低,难以发展商业。

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血缘是身份社基础,而地缘确实契约社会的基础。的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

最后两章说了一个重要的话题,乡土社会的变迁(即社会结构的转变),乡土社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但乡土社会也是在变迁的社会,只是变迁的速率相对较为缓慢。就是缓慢变迁的代名词。

田野生活

当我合上《乡土中国》这本书,我对中国乡村更有一番体会,在乡土社会中发现的是中华文明的渊源,乡土社会作为一个封闭的个体,内部发生联系而对外部有较强的排斥性,他人的融入也必须获得本地的身份认同。在长期宗族文化的熏陶下和自古以来中国的族长制的情况下,我们在经历乡土社会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必然形成对家乡强烈的归属感。现代化的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推崇个体自由的发展,但是依然改变这种牵连。土里种出的乡村,必然保持着与泥土的情感纽带,而在此基础上的中国,随着时代的发展,即使我们会远离村庄,我们也无法改变传承下来的行为方式。因此我觉得乡土中国是一种血缘的延续、文化的传承。无论再经历多少年的风风雨雨,我们这颗对家乡归属感,对家乡土地的热爱历久弥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