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至柔

2019-10-05  本文已影响0人  做自己的思想家

[通行版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①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②,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③及之。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注释]

1、驰聘:形容马奔跑的样子。

2、无有入无间:无形的力量能够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无有:指不见形象的东西。

3、希:一本作“稀”,稀少。

【帛书版原文】

第六章 至柔(43)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①。

无有入於无閒,吾是以知无爲之有益②。

不言之教,无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③。

①至:《說文》:“鳥飛從高下至地也”。同“到”,又有極、最等義。至柔,即極柔。指事物道性本質的、至虛的“炁”性物質,德“一”能量。

馳:《說文》:“大驅也”。使馬長驅。  騁:《說文》“直馳也”。

致:《說文》“送詣也”。《段註》:“言部曰:‘詣,候至也。’送詣者,送而必至其處也。引申爲招致之致。”通行本作“至”。

堅:《說文》“堅,剛也”。本義爲泥土堅硬,泛指堅硬之物。

句義:水之柔弱能勝剛強,而真正至柔至弱者莫過於先天一“炁”。此道性德“一”之“炁”生二、生三,化生萬物。萬物既成,其“器”性狀態顯現,而且“炁”貫穿於“器”的內外始終,“炁”與“器”成爲萬物的陰陽二重特性,太極圖象喻其性。只有站在太極弦上執兩用中才能整體把握事物的本質。萬物陰性的一面表現爲“炁”態狀,是无爲思識才能觀察的無相物質。萬物陽性一面表現爲“器”態狀,即有爲意識可觀可見的、有形有相的實體狀物質。“炁”爲“器”母,“器”爲“炁”子;“炁”秉承先天,“器”落於後天;“炁”至柔至弱,“器”相對剛而強;“炁”只有无爲而得,“器”則有爲意識可解;“炁”只有慧性可覺察,“器”則憑智識可以知曉;“炁”至則“器”成,“炁”竭則“器”亡;“炁”爲德“一”之本,“器”則爲樸散之末。“炁”和“器”都是組成萬物的物質屬性,缺一不可。而且形而上的“炁”決定和制約著形而下的“器”。由此可見,天下之至柔至弱之“炁”生成、制約、駕馭著萬事萬物之“器”。這就是所以柔勝強、弱勝剛的根本道理。

②閒:“間”之異體,亦通“閑”。通行本作“間”。

无有:即無形有質的“炁”狀德“一”能量物質。

无閒:沒有間隙之處。

吾:甲本作“五”,修真學中與“吾”通假,攢簇五行五德歸一,方能深切感受“吾”無“口”的不同。乙本同通行本作“吾”,丟失修真訣義。五:《說文》:“五行也。从二从乂,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金石文字辨異》:“隋龍藏寺碑北拒吾堂。案:五爲吾。”  本章闡述“无”及“无爲”的妙用,虛無的“炁”無所不入,即使不存在間隙之處也可進入,由此可見“道无德一行爲(无爲)”的益處。

③希:少、無等義。

【个人理解】

    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力量和能量场的意思,所谓的“坚”都是指的有形有质的东西,而“柔”则是指的先天的无形有质的东西,驰骋指的其实就是驾驭的意思,为什么说至柔可以驾驭至坚呢?因为在老子认为万物的起源都是虚空的“无”,从无到有这样一个过程当中生发万物,所以实际上有形的物质都是来自于无形的先天之“炁”。第四十章里面所述的“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其实就已经阐述了这个观点,从无到有经历了太易(无)、太初(炁)、太始(形)、太素(質)、太极(阴阳)五运阶段,从无形变为有形,无质变为有质的一个过程,所以“至柔”其实就是说的无形有质的能量,“至坚”是指的物质形成之后的一种有形的状态,所谓的“以柔制刚”说的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概念,不是简单的统一层面的硬碰硬的对抗,而是从更高的层面渗透、浸润、影响而达到“制刚”的效果的。

      正因为无形有质的这种至柔可以进入到看似没有任何间隙的至刚之物中,所以我才领悟到了“无为”的好处,老子所说的无为其实不是说的无所作为,千万不要站着现实主义的角度去理解这个“无为”的概念,真正的无为就好像看上去没有做什么,顺其自然,但其实只不过是在遵循规律做事罢了,是在积极的有所作为,这个应该从更高一个层面的精神维度去理解“无为”的意思。不言之教其实就是“无为”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老师不说方法,只是自己做事,这个是让学生学习的一种境界,真正用语言教导的方式不能引发人的自省思维意识,真正由内而外的学习动力才是学好的根本所在,古时候的办学书院教书育人,里面的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自习,老师只是通过集中形式进行答疑解惑,也就是大家读书学习的过程当中有疑问才问老师,其他时间都是靠自己,老师也不会刻意去组织大家学习什么,主要只是负责答疑解惑而已,所以古语有云:“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说的就是这么个道理。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这种情况是很少能做到,因为大家都喜欢用后天的智识去做事情,认为做得越多就越好,而忽视了这个道的规律,德的本质,正所谓“过犹不及”,画蛇添足,说的就是做事做过头的极端意思,这就好像要去一个地方,本来走路可以时间刚好抵达办事,结果非要坐车去,早早赶到了,可是要去的地方没开门,还要等待。道家的思维主张顺应自然,花最小的力气做最大的活,不要瞎折腾自己,想清楚再去做,不要盲目焦虑导致做事过头,真正做的好的,其实都是轻松的,都是掌握了规律的,不花费太多的口舌,没有太多的动作,就这样把事情做好了,而这样的情况不多,就是因为懂得这个道理掌握规律做事的人不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