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
说到“变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历朝历代更替前行。变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乃至一个人永恒不变的主题。万事万物,都在更新迭代中发生着千变万化的改变。这是一个时代的大主题,也是一个人一生的节奏与内容。
突然明代诗人杨慎的《临江仙》跑到脑中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在感叹时代变化之快时,眼前仿佛就是这一江东逝水,淘尽多少英雄人物,也湮没多少往事云烟,人类在这个历史长河中,或激流勇进,或随波逐流,是非成败都只是留与后人说,真正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1、时代之变迁
说到变化,时代之大变迁是无法回避的。科技的飞速发展,把这种变化烙上瞬息万变的特征。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时时感慨,跟不上时代了,OUT了,落伍了……时代的变迁,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吃穿住行用,所有的一切,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七十年代出生的我,那个时代,物资是匮乏的,生活是贫瘠的。小时候吃饱穿暖就是一种幸福,想吃得丰富肯定是没有,即使是有钱人家,在当地也买不到更多的食物。那个年代我们所在的农村,除了自家种植的桃子、李子、枣等,基本看不到其他水果,不光看不到,听都没听说过,因为书本上也没有,小学课本,最有远景的期待篇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初中那年,中学在镇上,那个时期镇上已经开始有香蕉苹果卖了,有一天,我和舍友去镇上逛,我们俩凑钱买了一根香蕉,好像是二毛二分钱,因为俩人都没吃过,也没有经验,我们拿到香蕉,一径撕到底,也许是香蕉熟得过了,反正它从根部脱离,齐刷刷掉进了泥里,那天刚好是雨后,泥巴路上一地稀泥。我已经想不起来当时俩人的心情,沮丧、失望肯定是有的。时隔三十多年,那个场景已经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许多往事都不在记忆中,唯独它,不曾忘记。
关于吃的话题,当然是最多的,感受体会也是最深的,偶尔跟孩子提起,并不以为然,也对,她们没有赶上那个时代,就像我们当年无法想象今天的丰富一样,她们也无法想象过去的贫瘠,期待她们感同身受,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样的话题,跟女儿聊一聊,无非是想强调她生活在一个多么幸福的时代,并非要刻意表现我们那贫瘠的童年,偶尔跟母亲聊起过一次,不曾想母亲竟潸然泪下,非常自责,觉得让我们的童年过得那样艰苦,都是她的错,反令我愕然和不知所措。说心里话,我时常会想起小时候的那些事,回忆里没有痛苦的艰辛,更多的是美好与自豪。那是时代的产物,并非个案,在吃的方面,母亲还会想尽办法为我们自制各种小零食,比起别人家的孩子,我们实属幸运了,而且最重要的一条,我家还不属于穷得上不起学的,当时因为缺钱而辍学的比比皆是。
跟吃比起来,穿也特别简单。小时候常见的是一种粗棉布类的衣服,大家穿的款式也都一样,后来出现一种新布料,我们称之为“的确良”的布料,百度了一下,其实就是一种合成纤维织物,通常被称作“涤纶”,学名叫聚酯纤维。原以为“的确良”早已过时了,直到看到“聚酯纤维”这四字,才发现时下衣服都有这种原材料。看来这布料倒是没有太多变化,变化的只是衣服的款式。至于鞋子,基本是手工制作的布鞋,买的胶鞋,最好的就是白球鞋,一般都是黄胶鞋,小时候就没见过皮鞋。
再来说说住的情况。这个变化就真是大到无法形容了。住房改善,从一家人一间房过渡到几间房,再从平房到楼房,又从楼梯房搬进电梯房,改变之大真不是一星半点。四十年前,我们家着手建了自己的房子,三间带一偏的中式平房,那时候,建楼房的特别少,写在书本里的居住理想也只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四十年后,再回头看看,乡下已经清一色自建小别墅,城里一律高层电梯房。写到这里,不禁想起杜甫的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我没有住过茅屋,我父母若是读到这句,估计感受会更深刻。
关于行的问题。说到这个,就自然会想起木心的《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太形象了,过去的一切,都是一个“慢”字概括了。自行车、汽车、火车、高铁、飞机,突然间日行千里不是梦了。第一次到省城,是学校组织我们来统一做论文答辩。早上七点乘坐大巴从学校出发,十二点到中途路边吃饭,吃完继续上路,下午四时许始到达目的地,历时近十小时。现在呢?去年之前,走高速是三小时,去年3月开通了高铁,一小时直达。这样的速度,当年何曾敢想,即使是今天,也觉得梦一样。
至于用的物品,其丰富其先进,已然是无法比拟了,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不做赘述。从过去的手工劳作到如今的工业机器代劳,生活用品便捷到让人都不需要做事了。别的不说,单洗衣机一样,已经让我们完全解放了双手。那些年的暑假,最怕的就是洗衣服,满满的一木盆,拿个搓衣板,打上肥皂或洒些洗衣粉,用力搓,每次洗衣都会把我爹的外衣外裤放到最后洗,因为太厚重,洗起来最费力,像床单被套及蚊帐这类东西,直接用脚踩来解决,单纯用手搓是无法应付了。而洗衣机的出现,直接解决了这个难题,实在是太美妙的一件事。
从前,过去,现在,山乡巨变,真像梦一样,我们迎来了一个全新而美好的时代!
2、个人之变化
时光如白驹过隙,儿时的光阴仿佛还在眼前,转眼即至知天命的时节。这样的年纪,心境的改变是最大的。前路越来越接近于终点,对于未来,再也没有彷徨与焦灼,再也不必为得失而或喜或忧,生活剩下的只有宁静的守候。
这一年,加入简书写作,给我带来更大的改变。自从女儿外地上学后,日子突然就长了起来,过去除了上班,就是围着女儿打转转,现在,不用再安排她的生活,我的闲暇时光反倒需要合计合计了。前两年,各种尝试,跑步、打球、瑜伽、画画、练字,甚至骑行和考证,都纳入到计划中,直到重新回到简书,开始日更,一切都变了。
开始写作的一瞬间,时间变得特别宝贵起来,必得重新规划,把各种兴趣爱好梳理一遍,一样样地减,到如今唯剩跑步一项,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也许,对于文字,我是真爱。我对文字,没有期望,并不指着靠它们生活,也不期待它们改善我的生活。这样纯粹的爱,是一种自由,是一种享受。这样的状态,是年轻时也写作的我所不具备的。
刚参加工作那些年,我努力写信息稿,写各种征文,向企业报刊投稿,不是因为喜欢,更多的是为了那些不比工资差的稿费,它们让我有一种获得感,有一种成就感,也有几许负担,这就是背负着压力前行,美好就少了几分,渐渐便放弃了它。如今,无欲无求的状态下,除了轻松,还剩愉悦。
心态变了,状态也就变了。过去,三个一群,五个一伙,闲下来就是闲言碎语,难免不会卷入些是非之中,也常为此憋在心中不舒服,就算不是小肚鸡肠,也难以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始终是窝在心中生些闲气。现在好了,日更需要时间,写什么,怎么写,都得思考,哪怕只是纯流水账记录,也得条理清楚,思路清晰,文字通顺吧。“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先生这句诗可以很好展现目前的状态。从复杂到简单,只有一个字,写!回到自己安静的角落,把所有的纷纷扰扰屏蔽在角落之外,世界安静了,思绪飞扬了,心情也舒畅了。
记得前不久读到的那篇教人写作的文字里,也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只要你坚持写作,就要把时间用在该干的事上,如大量的阅读和构思自己的故事,或者观察人群,观察各种现角,直至把他们有趣的言语对话、行为等记录下来,为自己写作所用,而不是把时间花在各种应酬和游戏上。读到这些观点,深有同感,对于一个新手来说,这些写作者必备的心理素养,确实非常重要,于我,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来实施,有一些改变,但仍然不够。开始了写的动作,但学习、体验与观察还远远不够,以致于在写作构思中仍旧找不到主题,即使有好的主题,却在不熟悉的场景里卡壳,究其原因,还是学习不够,知识储备不够。
变化的是时光,不变的是情怀。在这个追光的时代,一起去改变。
(202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