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的仪式感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讲“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后有“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质以诚为根”,都表述了人们吃的食物和它的安全的重要性。与这个新媒体膨胀、信息泛滥的时代相比,过去的人活得更从容,因为现在有意无意的焦虑的传播正在愈演愈烈。这种焦虑自然也影响到了人们的一日三餐,屡见不鲜的食品安全事件令人们对“吃”失去了安全感。此外,城市中快节奏的生活打乱了人们“吃”的规律,似乎果腹成了最不需要在意的一个环节。
但是年轻的朋友们,年近三十的我赘肉在堆积,因为我吃得多、动得少;油头又油脸,因为我不介意炸,不介意烤。吃饭流于形式,每天希望用最短的时间考虑出要吃的东西,用最快的步伐往返吃饭的地点,用最不健康的饮食犒劳疲惫的自己——这并不是我的错,也不是饭的错,而是我和饭之间缺少了一样羁绊,即吃饭的仪式感。吃饭需要仪式感。
过年回老家,大年三十晚上准备看节目吃的火锅所需的菜。冬天,北方的青菜花样不多,但每次准备都能摆满一整张大桌子。锅里的水沸腾散发出蒸汽,手里的杯盏相碰奏起乐曲;先举杯相庆,后举著而食;先长者动筷,后相助小妹。吃饭的仪式感包含的是尊长爱幼的传统美德,也是团团圆圆,欢聚一堂的美好希冀。
赋闲于家中,每每因等父母回家吃饭而抓耳挠腮。其一,烧好的饭菜快要凉了,其二,我的腹中空空早已咕咕作响。每当临近下班时分,总会有某一人在家里三人组成的微信群里喊道:“今天中午/晚上吃点啥。”时间一久自然也没有什么好点子,总是夏日的茄子、豆角、黄瓜,总是冬日的白菜、冬瓜、萝卜,以至于后来也无需讨论,拍好黄瓜炖好茄子静候便是。吃饭的仪式感包含的是一家人对普通生活不普通的对待,那是回到家打开房门时闻到香味的惊喜,是疲惫的自己得到温暖以待的慰藉。
而今我身处闹市,有时不得不打乱自己吃饭的计划,虽无随波追流之嫌,亦无随心所欲之本。我无力抗拒势要后退的发际线,无法不在大额消费的时候产生犹豫;不可一如过往潇洒,不能改变身边何人——但是我要让自己健康快乐,再让爱我和我爱的人健康快乐。我决定从吃饭做起,不再敷衍地考虑要吃什么东西,而是寻求更好的口味与营养;不再随意地吃饭时掏出手机,而是探究美味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吃饭的仪式感就是打量这一份给你带来健康和快乐的赏赐,然后享受它带给你的欢愉,期待与它的下一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