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绣攻略】[红学] 佛系真我
“ 佛 系 攻 略 - 有 缘 方 能 遇 见 ”
上一章我们讲到,什么是“真我价值”,这一章我们来剖析如何寻找真我,以及实现真我价值的过程?分享前,来看看魔粉们的有趣读后感。
这世上漂亮的脸蛋很多,有趣的灵魂却很少。
有趣的人不管生活有多困顿,对生活的热爱就像是一种本能态度,非轻易被物质干扰。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穆罕默德说的一句话:
“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水仙花。”
你有没发现,每个生活在“假我”当中的人,都跳不开欲望地念想(包括情感)从而失去了有趣的灵性。
2
佛说世间有三千烦恼,做人又何止这三千?
年少到大学,我们不敢不优秀;有爱好,我们不敢反抗;是单身,不敢回家;有女友,得门当户对;麻木了婚,摩擦肉体也要生个娃;为了事业,超额透支也要强(生活)你还要我怎样?
这样蹂躏自己,只为迎合那被别人定义的“正常人生”,我们的心里永远活着一个“别人”,他用权威的嗓音,压制我们真实的欲望,扼杀我们本性中的梦想,打击我们脆弱的张狂,把我们塞进统一规格的模具中,剥夺我们自定义的各种可能性。
可是,有没有另外一种人?
他有勇气定义自己的人生,亦求真我价值。
当然有,她是创造101:王菊
这里不多码字,相信你不是“菊外人”。
在微博上还有另外一位,她叫:胡晏荧
胡晏荧是一个人偶制作师,她说:“理想的生活,就是按照喜欢的方式,活成应有的样子。一切我们原本就该恭顺受之,也原本就什么都不用着急。
“手工艺是世上最正直的行业。一旦找到了作为匠人的自信,就不再有恐惧了。” 听到了吗,手艺人?
她还说:“人偶是一个灵魂的容器,承载的是创作者的孤独。”被这软文触动,创作者都是孤独的灵魂,仿佛我便是那个人偶,好像身边朋友都消失了。
“生死去来,棚头傀儡,一线断时,落落磊磊”。
出自日本著名能剧师世阿弥的《花镜》,这段话意思是:“人生在世,不过是像傀儡一样的躯壳,当灵魂离开肉体的时候,剩下的躯壳就像断了线的傀儡一样散落一地,很多东西,对于当世来说,都是抓不住的。”
说实话,我惊诧的不是她软文和付出,而是她的勇气和力量,也忍不住思考:也许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里都蕴藏着这种力量,但为什么我们的力量只有一闪念的短暂生命,随即便消失在自嘲的叹息中,是什么让我们止步于fantasy?
纹绣界的迷茫让我们无所适从。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于-我-找不到“真我”,缺少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格和三观。那是一种自性化的人生体验和价值实现方式,你必须做出不一样的成绩,才有核心竞争力。
多花些时间和自己相处
3
系真我
如何实现真我价值?
在20岁写作生涯里,用上帝的视野经历了各猪脚的一切,便初识人间正道是沧桑,几年后,又初悟人间至味是“清欢”,便年纪轻轻就想遁入佛门,以寻真我。
何谓“清欢”?远离喧嚣城市,忘却名利欲望,走进大自然,感受农家素朴的清茶淡饭生活,清欢者,清淡的欢愉也。
然而回忆那段小黑屋创作的独处时光,对我而言弥足珍贵,仿佛我避开了所有人,去了自我世界的尽头,那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一面蒙尘的镜子。
我所做的事就是一点一点擦去上面的灰尘,然后终于看清了自己的样子,从此我再不需任何人告诉我是谁、该往哪里去,从初悟到觉醒,虚度了30载。
做过主播,演员等人的都容易进入上帝视角,看淡红尘,剖开生活以寻真我,但觉醒过程都有不同。
纹绣大魔王
“昨夜红楼入梦中,多少美好上心头。
今朝醒来梦已空,徒留红楼在梦中!”
为了从觉醒视角,更好的破译“佛系真我”,这几天我又把红楼梦典籍和电影重赏了一遍。
相信大家都看过《红楼梦》,书中有俩宝玉,一是甄“真”宝玉,二是贾“假”宝玉。他俩性情上相似,贾宝玉年幼时抓周: “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道:‘将来酒色之徒耳!’”
甄宝玉呢?他是这样的:“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还更尊荣无对,你们这浊口臭舌,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设若失错,便要凿牙穿腮等事。”
真宝玉极其暴虐浮躁,顽劣憨痴,可一放了学,进去见了那些女儿们,其温厚和平,聪敏文雅,竟又变回了假宝玉。
假宝玉是真宝玉的镜中幻影,而映照出这个幻影给读者看的镜子名叫“风月宝鉴”,风月宝鉴与梦,就是这本小说的两大骨架。
风月宝鉴的第二种功能两面相照,贾瑞在镜子正面看到的王熙凤,代表的是无法摆脱又不可控制的欲望;而他在镜子背面看到的骷髅,则隐喻着现实的欲望与恐惧,左右着人性,像一根看不见的命运缰绳,栓在迷梦中人的脖颈上,控制着他们的一言一行。
跛足道人让贾瑞只可照背面,就是让他清醒的意识到现实的残酷与可怕,从而不要受欲望的缰绳驱使,丢掉性命,然而迷梦中人是不可能意识到这一点的,所以贾瑞看到骷髅就在恐惧的驱使下,只照正面,最后在欲望的无情蹂躏下一命呜呼。
不单甄、贾宝玉是这么佛系真假,连甄府和贾府也差不多情形一样,一个是在现实世界,一个处于镜幻之中,连络有亲,扶持遮饰。
还有更“真假”难辨的,那就是《红楼梦》的作者,已争论200多年,现在公认的说法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但也有人认为在石兄《风月宝鉴》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还有的说“曹雪芹”是“子虚乌有”,不过是“抄写勤”的谐音。
但是石兄是谁?抄的又是何人之作,一直也没有人得到确切的考证,最后,还有人说是“自传”家史,但在《曹氏宗谱》里也没有他的名字。
在“曹雪芹印”中有这样一首诗:
“我也曾金马玉 ,我也曾瓦灶绳床。 你笑我名门落拓,一腔惆怅,怎知我看透了天上人间、世态凉!身前身后漫思量,今世看真真切切、虚虚幻幻、悲悲啼啼的千古文章。”
褴裳藏傲骨,愤世写群芳。
字字皆血泪,十年不寻常。
字字看来皆是血, 十年辛苦不寻常。
很多人都活成了“王熙凤”,她是“假我”的总代表,妄心的化现。“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当是其一生最具悲剧性的概括。
4
大乘佛学《唯识学》
以上真假,我们用佛系“六识”即可判别,但主题是《寻找真我价值》的顿悟,从而达到“八识”的过程。
请看视频剪辑:
<iframe frameborder="0" width="645" height="362.8125" allow="autoplay; fullscreen" allowfullscreen="true" src="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origin=https%3A%2F%2Fmp.weixin.qq.com&vid=k0708u4u7dn&autoplay=false&full=true&show1080p=false&isDebugIframe=false"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iframe>
这是《红楼梦》中的梦幻识通灵,道人太虚幻境定灵玉,甄士隐梦境得天机,“甄士隐”谐音“真事隐”。
第“七识”同学,你来说说:
本章节在整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
莫慌,容我道来!
七识:
小说构思了一个带有梦幻色彩的楔子式结构,用“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为开篇,从甄士隐这样一个引场人物的角度为故事整体框架打上了一条因果链。这条因果链起自“以泪偿灌”,结自“林黛玉归位”,以梦起,至梦结…
果然很七识,但参禅“真假”可就要清除这座藏污纳垢的仓库,使它返本还元,变成清净光明,一尘不染,这在佛家叫转识成智,直到第八识彻底清净了,便顿悟成佛。而在我们天魔界,便是觉醒-渡劫-成仙。
一般的心理学家,只知有六识(即意识),不知道还有七识八识的存在,其实第六识只管分思量测度,而人之所以自私自利,有我见我执,则全是第七识在作祟,而第八识便是自我。
不懂,且问度娘:《唯识学》。
关键词:唯识学远古魔都
大魔王转身,望向正在品茶的“八识”,凑前窃道:
“要不,你跟粉丝们也说俩句?别多,就俩句。”
八识放下茶杯,正要起身,被我拦下,示意坐着说即可,八识整着衣裳缓缓笑道:“初闻不知红楼梦,再品已是梦中人,你若问我红学寓,曹公已命真我名,我乃真,我乃道,我乃佛道二人。
曹公借我之口曰:“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 ‘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我说大魔王,你能不能听我说完?喂…喂……!”
话音未落,大魔王便起身结印,遁入虚空,反手一挥,传送门随即消失在魔都,以后便知,为何不让他多说话。
········
伸懒腰间,看到魔粉们扑朔迷离的小眼神,难道你还未悟透红楼梦?
送你俩字:“痴儿竟尚未悟”。
别多读,就送前面俩字“痴儿”,不过,看在你天庭饱满,手艺惊人的份上,便依你。
神来一问:刚才魔王描绘出来的“八识”,是真的存在,还在作者神笔勾勒?
问度娘便知,能辨别佛系真假,不算大悟。从开悟到彻底大悟,需要一个漫长的人间历练过程。在我们身旁,有很多未开悟之人,未经觉醒已是游戏结束。
那么,开悟之人又是怎样呢?
<iframe frameborder="0" width="645" height="483.75" allow="autoplay; fullscreen" allowfullscreen="true" src="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origin=https%3A%2F%2Fmp.weixin.qq.com&vid=v03189eby44&autoplay=false&full=true&show1080p=false&isDebugIframe=false"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iframe>
都说薛宝钗虚情假意。
你觉得宝钗对宝玉是真爱吗?
有人说:宝钗对宝玉,没有一点点爱情。金玉良姻纯粹是出于薛家长辈的安排。同时也有原文的所谓心理描写,证据似乎也很充分。 但在宝钗身上,始终有一条,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暗线:
就是热毒和冷香丸的冲突 ,这个因素起着关键的“真假”作用。 热毒发作时,宝钗对宝玉的感情,是炽烈和真诚的。当吃了冷香丸后,受到强烈的药力作用,宝钗又恢复了冷冰冰的假我,克己复礼。
冷香丸,可以解锁薛宝钗的心理活动。
所以,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而冷香丸却是用花蕊当药,埋葬天性。纵有那良辰美景、如花美眷,也终不免落花流水、无可寻觅之时,为的是虽有两情相悦,却不免风霜刀剑严相逼。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令人恸绝。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对宝玉的心,是黛玉心病,宝玉一句“你放心”虽然是最经典的爱情誓言,但最终还是抵不过“金玉”良缘。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iframe frameborder="0" width="645" height="362.8125" allow="autoplay; fullscreen" allowfullscreen="true" src="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origin=https%3A%2F%2Fmp.weixin.qq.com&vid=o0708ocm48b&autoplay=false&full=true&show1080p=false&isDebugIframe=false"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iframe>
林黛玉得知宝玉将与宝钗成婚的消息后,迷迷糊糊往宝玉处问询,回来吐了一口血,只求速死,焚绢毁诗,病倒在床。宝玉得知黛玉已死,不禁放声大哭,倒在床上,昏死过去,病势渐好后,坚持去了潇湘馆,哭祭黛玉(询问紫鹃黛玉临死前说什么话)。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
警幻仙子告诉他此茶名曰:
“千红一窟(取千红一哭的谐音)而后又请他喝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髓酿成的酒,酒名为“万艳同杯”(取万艳同悲之音)红和艳在这里都指代女子,所以这两处“真寓”是说红颜薄命。
我因渡劫生,你为还泪来,泪尽卿归去,我复入尘埃,论木石孽缘,正潸然。倘若光阴此际驻足,青春入画,何来俗世血泪挣扎?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欠命的,命已还。
欠泪的,泪已尽。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杜鹃在黄昏的时候不悲啼,把室内的门关上,带着花锄走了。“杜鹃鸟”是悲情的意象。叫声总是很像人在说“不如归去”。
-
归去?归往哪里去?
-
落花的归宿是黛玉建的花冢。
-
那黛玉自己归宿呢?
-
我从哪里来?
-
我要往哪里去?
-
真实的我归哪里?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宝玉在黛玉死后寻访她,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泪洒相思地》中宝玉道:
“适闻有一故人已死,遂寻访至此,不觉迷途。”
那人道:“故人是谁?”宝玉道:“姑苏林黛玉。”
那人冷笑道:“林黛玉生不同人,死不同鬼,无魂无魄,何处寻访?凡人魂魄,聚而成形,散而为气,生前聚之,死则散焉。常人尚无可寻访,何况林黛玉呢?汝快回去罢。”
- 贾宝玉经过三悟:****道悟、禅悟、情悟****。
这个渐渐的顿悟,就是宝玉从一个迷梦中的假我缓慢清醒到真我的过程。
挚爱林黛玉的逝去和自己无奈的婚姻,从而有了第一次的觉醒,弃家而去,落发为僧。然而紧接着贾府大厦倾覆,贾宝玉随着家族有了惨痛至极的经历以后,在甄宝玉送来的玉面前大彻大悟,彻底揭开了真相,明白了自己是个幻影,自己的一切经历都是空幻。
宝玉证盟之后顿悟,连随同下凡的通灵宝玉也醒悟过来,自己不过是一块顽石,并不是什么真正的稀世珍玉,而是大荒山青埂峰下一块粗莽顽石,才猛然被当头一棒,瞬间被敲醒,了悟到自己也不过是个梦中痴人,以往所在乎的都是幻梦一场,从而回到太虚幻境大彻大悟,彻底悬崖撒手。
所谓‘悬崖撒手’,其中‘悬崖’泛指红尘尽头,‘撒手’即与红尘断绝往来之事。
一切始于梦,也终于梦。
宝·黛俩人是本小说的魂魄,黛玉魂断潇湘,宝玉离尘出家,这场梦即终结之时。偌大的一个贾府,浩浩荡荡几千人,都做了他们的陪衬。
因为他们的离散,所有人的梦都该醒转,所有人的戏都要散场,所有人的故事都要结束,所有人的前缘孽缘皆要了断。曾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到最后,付与风烟夕照,衰草垂杨。
“真宝玉”的梦醒完全可以类比《邯郸梦》中卢生的梦醒,都是一场大梦后发现自己经历过的不过是一场梦境而已。 然而“假宝玉”做为一个影子,顿悟后,才发现连自己的存在也是空幻的,连自己也是不存在的,从而化灰化烟被风吹散。
这就是作者的“真”意图,为什么是无立足境,方干净?为什么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为什么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醒来以后自己还存在,不是真正的空,只有连自己都是幻象了,连自己的存在都是虚幻的了,那才是真的空。
曹公要将‘真’宝玉设定为镜中幻影,就是为了让一场繁华经历后,彻底为空,连自己都是空的,才能说服读者接受他的万境归空的“真我”主题,如梦幻泡影,真正消逝于无形,了无痕迹,是从太虚中来,又回归到太虚中去。
-
看破的,遁入空门。
-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
每个人命运皆不同,有人无权做“自我”,就像香菱。她一生被命运牵附,买卖只道寻常,不能自主。她本莲花身,零落红尘,辗转淤泥,成了一朵闲花野草,任人采摘,饱受摧残。
无权不可“无我”,含着金钥匙又如何?也得红尘中历练,遇事方能淡然处之,就像贾母,她一生走过花团锦簇,看遍海市蜃楼,也吃够玉粒金莼。什么大场面,她都经历过,最后贾府那么一点点小衰败,又岂能惊动她内心浩荡的山河。
每个“我”都在人世修行,有人寻求名利功贵,有人寻求恩深情长,有人修行漫漫归程,有人只图当下之欢。任我们如何修行,都脱离不了“人生八苦”。
-
千古人事相同,时间仍在,更改的只是江山。
-
他之所见所感,一如当下的我们。
-
繁华与落魄相依,兴盛与衰亡共存。
-
繁闹的可改山河,寂静的让万物寂静
5
我从小就很喜欢《红楼梦》,因为它亲近生活,牵动我们的情愁;一卷书,弥漫着浓郁的烟火,我们又离不得这烟火,甚至依靠烟火来喂养,得以生存下去。
刚沏茶,朋友道:
“同样一泡茶,在不同的天气,不同季节,泡出来的味道,都不复相同。雨中隔帘品茗让人悠然静心,午后阳光下喝茶则有一种慵懒的闲逸。还有雪中煮茗,菊下斗茶,更是清雅怡人,颇得闲趣。”
要我说,看红楼亦是如此,若用浮躁心读之,其间则是万象纷纭,错综复杂。用淡然心读之,其间则是山明水秀,一清二白。有时我总会想,为何那么多红学家,要将《红楼梦》分解得那般繁复精深,仿佛贾府里的一草一木,一尘一土,都隐藏不可解说的玄机。
整个贾府,没有洁净之物,只有那对石狮子是干净的,但它见证了历史荣辱,目睹了家族兴亡的过程,它还一如既往的干净吗?
活出真我,并不容易,但不能因为不容易,就轻言放弃,毕竟来趟人间也不易,魔粉们定要在凡界留下自己坦荡扎实的脚印哟!
以上,乃大魔王个人纯粹薄浅的解读,若有遗憾缺失,当宽容以待,毕竟依佛系真我心性,熬夜七天的解读之作;顺心,随笔,随缘,终解我愿。
◆**** ◆ ◆
佛系解读,有缘可渡,无缘莫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