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的英文学习方法,简单好用。

2020-01-20  本文已影响0人  上进社_Jing

这几天在读富兰克林的传记,看到他回忆十几岁的时候练习写作的方法,300年以后的我仍然觉得很实用,很科学。

果然,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更能被时间给记住。

世界上,总有角角落落里的人们在某个误打误撞的瞬间,跟前人留下的智慧迎面撞上,忍不住拍手称赞:“您佬,真厉害。”

放一下富老的原文先: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我偶然看见了一卷零散的《旁观者》...我认为文笔优美,并希望能够模仿得了。有了这种意图,我便选了几篇文章,写出每个句子的要旨,先搁置几天,然后不看书,试着用到手的贴切的字眼详尽地表达每个要旨,争取像原来表现的一样充分,从而再现原文。

然后我把自己写的《旁观者》与原文加以对比,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错误,便予以纠正。我发现自己词汇贫乏,或者做不到召之即来,运用自如,我认为要是我坚持写诗,这些欠缺就可以避免,因为为了合律协韵就不断需要用意思相同、长短不一、声音多变的词,这就会逼着我为这些变化而苦苦搜索,而且也会让我把那些变化牢记心头,最后使我完全将它掌握。

于是我找了几个故事,把它们改写成诗歌。过上一段时间,等我把原来的散文忘在脑后时,我又把诗歌还原成散文。有的时候,我还把我写的要旨打乱,过几个礼拜,再努力将他们排列成最佳的顺序,然后造成完整的句子,再联句成篇。”

那个年代,不像我们现在这么好做伸手党。

有什么问题都习惯上个知乎、豆瓣上看看别人的经验和答案。

再不济。。。百度一下吧。

小心翼翼绕过前面十页的广告,也能偶尔找到几个能用的信息。

可是,富兰克林老大爷那是18世纪啊。连个公共图书馆都没有,书,那可是奢侈品。

能够有几本书或者杂志在手上给你反复阅读,已经很是幸运了。

我猜也是这个原因,他才琢磨出这么一套来来回回把这本《旁观者》用到极致的方法吧。

其实他这套写作训练方法,主要是在下面两个方面切入:

一、树干(文章的结构骨架)

二、树叶(文章的词句韵律)

实际操作是这样的:

先把叶子都拔光——原文的描述性词句都去除,只写下简洁的段落大意。

隔几天,等新叶子长出来——用自己的词句来扩写总结出的梗概。

新叶子有点营养不良,浇点水,晒晒太阳吧——自己的遣词造句还不够好,到别处去学习、收集新词、好句子。补充自己的词汇库。

树枝长长短短的也要修剪整理——长的段落改成短句子,精简的词句扩充成细节丰富的段落。用不同的表达手法去呈现同样的主题,找到更美、更好的形式。

我之前在知乎上回答过如何学英语的方法,当时主要提到了要增加输入,要多阅读,多背诵。让脑海里存着更多的句型和词组。

但是,这也仅仅让你能够对这些词句更熟悉,看到时候不会陌生,说话的时候能够有一些固定套路。

要说到写作,光有单向的线性输入还是不够。

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写作,都不是单纯靠模糊的信息累积就能够转化成清晰的文字表达的。

也就是说,你把新华字典或者剑桥词典从头到尾都背得滚瓜烂熟,也不可能在下笔时像水龙头一样哗啦啦的洒出一篇文章。

“猩红、朱灰、蟹壳青” 

这几个颜色,你知道用在哪些东西上最合适?

张爱玲才知道。

“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为什么沈从文用日头,不用日子?

“生命本身就是等待,而等待的人永远不会来。"

“我们生来都是疯子,有的人始终是疯子。

塞缪尔贝克特这种句子读起来真是顺口又上头。

绝大多数的理所当然,背后都有很多不为人知。

回头说富兰克林,他老人家那么刻苦精尽的练习写作,自传读起来还是难免啰嗦,有时候还没啥趣味。(一如他👆那段写作练习的描写)但是,至少他能把事儿说清楚,比我们现在说话断句随意、前文不搭后语要好得太多。(控诉我自己)

何况,人家身兼数职——集科学家、哲学家、发明家、政治局、外交家...等等名头与一体,你说写文章写的稍稍“朴实”点,咱们也不能吹毛求疵了。

举一反三,是我今天写这篇文章想要重新提醒自己的。

凡事,总是需要多一些多角度的反反复复,才能更通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