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广州昆明

大城市越来越大,小城市要么融入、要么衰败,或许是在所难免的趋势

2017-09-06  本文已影响58人  山川网

山川网:小川十分能够理解那些在一线城市漂泊的年轻人,无依无靠,没有归属感的痛楚,因为这种经历,前些年小川一样亲身体验过,在北京,在上海。只不过后来小川想要更好了解这个国家的全貌,选择了到全国各地去走访,去体验,去记录。

我们这一代人(80后~90后),应该说赶上了中国城市化进程最激烈的一个时代。这是时代的大背景,就像我们的父辈赶上了改革开放,我们父辈的父辈赶上了文化大革命是一样的。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痛苦,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心酸,所以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

小川的朋友,多数都是生长在小县城和农村的孩子,不管资质如何,最后得益于国家的高校扩招政策,或好或坏上了大学,懵懵懂懂间大学毕了业。到了找工作时,除了极少数由于家庭的种种关系选择重回老家,早早结婚生子外,大部分都选择留在了外面。由于小川的家在河北,所以同学和朋友中,有不少人都选择做了北漂。但是初做北漂的时候,往往是年纪还小,并不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北漂几年后,觉得帝都居,大不易,想要离开,但是又知道该去哪儿。

于是他们其中就会有人问我,小川,你说我现在该何去何从呢?留在北京,依我的能力,不会有什么大发展,买房定居更是毫无希望,还要和家人分隔两地;回到老家,工作岗位匮乏,之前在北京积累的工作经验和人脉也全都失去了用途。

而小川的态度从来都是十分坚决:可以离开北京,但是绝不要回到老家的县城甚至农村。因为这样的决定,不仅仅是让你的人生从此失去了所有希望和可能性,还把你下一代的起点,再一次拉低到了最低点。而且实际上,由于近几十年的中国高速城镇化,现在出生在农村和小县城的孩子,起点其实比几十年前同样出生在农村和小县城的孩子更低,因为那个时候,城市体量很小,经济也没有领先县镇乡村太多。现在的大中城市与县城农村的差距,已经是天壤之别。今非昔比,此时把下一代的起点拉回农村和县城,毫无疑问是毁了下一代。

诚然,现在部分发达国家出现了所谓的逆城镇化(指城市人到农村买地购房导致人口从城镇往农村回流的现象)情况,但是这对于当下的中国国情来说,并不具备很强的参考性。一是中国幅员辽阔,目前看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的确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城镇化水平。但是广大的中部地区呢?更广大的西部地区呢?这些地区还处于城镇化的初级水平,别说距离东部地区,就是距离全国平均水平都还有所欠缺。

所以,未来几十年,人口还会继续往大中型城市聚集。而伴随人口流动的,其实还有更至关重要的因素——资金和资产。没有一种可能性,是一城一市人口不断流出,资金还不断流入的,这显然违背基本的常识和逻辑。所以我给我身边那些想要离开北京、上海朋友的建议是:你上网搜索出近期中国城市经济体量的排名,努力留在排名前十的城市,如果觉得还是有压力和困难,那就顺延到前二十,最不济,也一定要留在前三十的城市中。因为只有这些城市,从概率上说,在未来,起码在你下一代长大成年之前,会衰败的几率相对要小很多。

依照中国的地级市最新数据,目前全国有两百九十多个城市,选择排名前三十的城市,说白了就是选取前10%的头部城市。经济学上有一个众所周知的二八定律,但是这一定律在中国这一不完全规范和成熟的市场环境下,被进一步扩大,小川内心的比值,大致就是在一比九的水平。包括小川一直以来对于中国中产阶级数量的判断,也是坚持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这一比例。所谓中产,不应用某一标准来衡量,而应用人群的总数比例来判断。

这又扯远了,小川把话题重新拉回来,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篇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发表的文章,标题为《中国经济增长正向城市驱动型迈进》。其对于中国未来区域经济格局,尤其是城市格局的判断,与小川有颇多相似之处:大城市、特别是超级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崛,对于正在进入的中国经济新周期起至关重要。以下,附上原文,供大家一起思考和学习:

中国经济保持了近40年的高速增长,但似乎直到最近才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城市,特别是超级大城市本身如何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驱动器。眼下的中国学术界就发展超级大城市和推动形成都市圈问题的讨论尤为热烈。

超级城市和城市圈的流行并不奇怪,这和中国试图摆脱过去成功的增长模式有关。尽管制造业高度发达,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直落后于其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中国今日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仅有一半的人口是城市居民,而生活在超级大城市的人口还不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在过去25年的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大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往往受制于国有行政部门的僵化体制,在资本积累、吸引外商投资和培养本土企业家精神上并无压倒性的优势,反而那些中小城市借势而为,一举崛起,成为制造业的中心。

上世纪90年代,昆山一跃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电子产品制造中心,它与上海相距约60公里,行政区划上隶属于临近的江苏省苏州市。在广东省,类似昆山这样的小城市,比如东莞、惠州、中山、顺德,也抓住中国融入全球产业链的机遇顺势崛起,担当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重要角色。

但即便这些小城市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我们还是应该认识到,超大城市才是未来中国最具增长潜能的地方。在未来的经济增长中,中国应充分利用和挖掘其人口规模和人力资本积累的无与伦比的巨大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大城市、特别是超级大城市和城市群的崛起至关重要。

固然中国已有四个常驻人口在2000万以上的超级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但超级城市的数量与中国的经济和人口规模显得不成比例。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排名第二的国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依然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还有数个在经济和人口规模上具备成为超级大城市潜力的二线城市,如成都、天津、杭州、武汉、苏州等。即便是北京、上海这样的超级大城市,我们也没有充分理由认为,它们的经济发展潜能和可容纳人口数量已经接近临界值。

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大城市的潜力,中国需要彻底放弃限制城市土地开发的配额管理制度。这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的制度不仅严格限制了城市可开发的土地数量,而且把过多的建设用地用于建造厂房。人口向超级大城市集中这一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对土地开发数量的控制无疑加速了中国一线城市地价和房价的上涨。

中国政府也认识到了特大城市在发挥规模经济和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他们试图通过“撤县改区”等手段来缓解甚至突破行政区划对经济潜能释放的制约。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和杭州、武汉等新一线城市城区经济发达,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扩散力,周围的县改区之后,城市总体布局和规划的空间就得以扩大,这无疑为未来的城市升级和容纳更多人口创造了条件。

因势利导、大幅提升城市群在未来经济增长中扮演的主导角色,是中国推动经济朝城市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型的另一个战略。中国地缘辽阔,尽管地理上不乏城市群,但以经济实力而言,最重要的空间集群,无疑是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个湾区的城市群。

在这两个地区,得益于上海、香港、广州、深圳和杭州等超级大城市的经济扩张和辐射能力,两个巨大都市圈的轮廓已清晰可见,可谓水到渠成。都市圈的形成从规模和互补性方面大大提高经济生产的活力。

今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目标是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全球创新发展高地、全球经济最具活力和优质品质的生活区域。大湾区涵盖了广州、深圳等9个城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以上海为核心打造环杭州湾大湾区的构想最近也引起了高度关注。覆盖上海南北两翼、跨越浙江和江苏两省约10个关键城市的环杭州湾大湾区,将对提升整个长三角洲一体化和发展长江流域经济带战略产生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环杭州湾大湾区背靠宁波舟山港、洋山深水港这样的世界级大港。2016年宁波舟山港吞吐量突破9亿吨,居全球之首。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正在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以GDP计算,环杭州湾大湾区的经济规模已接近旧金山湾或东京湾的规模。

中国正在从政策上引导大量传统产业升级和转型,鼓励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发展。这意味着,相对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科技进步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需要政府重新考虑大城市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如何让大城市来引导更有效率的经济增长。这是中国在其新一轮经济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