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笑集心理想法

老子|第49章 以百姓为中心

2023-05-18  本文已影响0人  龙门村夫

【第49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民为邦本、以百姓为中心的思想,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古来有之。流传下来的《尚书·五子之歌》中就记载:“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春秋战国时期,越来越多的思想家认识到了人民的重要性。老子提出“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爱”,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荀子提出“民可覆舟”,等等。再往后,假托姜尚著作的《六韬》提出了“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的主张。至吕不韦组织编写《吕氏春秋》时,进一步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王,不阿一人。”(《吕氏春秋·贵公》)

《墨子》中有《兼爱》三篇,详细阐述其了“兼爱”的主张:

何为“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墨子·兼爱中》)

老子进一步说,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会使之变得善良。诚实的人,我相信他;不诚实的人,我也相信他,这样就会使之变得诚实。

但是,不管是墨子的兼爱,还是老子的以善待不善、以诚待不诚,真要做起来怕是有点难。先秦的思想家们大多是承认人心复杂的。在儒家,孔子没有直接说人性本善还是恶,但说过一句模棱两可的话“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性大概都差不多吧,只是后来有人变好了,有的变坏了。孟子则直接断言人性本善,同是儒家出身的荀子则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人性本恶。《庄子》没说人性本善还是恶,但借孔子之口说过人性是复杂的,“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列御寇》)

圣人无常心,就是圣人不是永恒不变的、以自己的意志为意志,而是要以百姓心为心,百姓想什么,就给安排好什么,也就是要顺应百姓的要求而变。前文说过,老百姓要吃烧烤,就放开让百姓们去烤、去吃,把秩序管好就可以了,干嘛非要撵得鸡飞狗跳,以自己所谓的干净、无烟、无人作为文明的标准呢?

在对待人民的思想的问题上,老子要“歙歙为天下浑其心”,让百姓的思想变得愚朴一些,百姓“皆注其耳目”,就是都喜欢听一些奇奇怪怪的音乐、讲一些偷婆养汉的八卦、看一些光怪陆离的风景、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这些对整个社会是不好的。因此,老子主张要让百姓变得像无知无欲的婴儿一样,只知道吃奶就好了。这样的想法,与“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第3章)的意思是一致的。

老子的“善不善诚不诚”与其“以德报怨”(第63章)的基本含义是一致的。孔子虽然也认为“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礼记·表记》),但更多地是强调“以直报怨”。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孔子说:“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人们常常拿汉文帝来说明汉初统治者是采用道家思想来治国的,而称颂汉文帝的,也是他以善待不善、以诚待不诚。比如,周勃因为拥立文帝有功,每次退朝后,出来时总是很骄横的样子,似乎不把新帝放在眼里。而文帝对他更加有礼,经常目送他离去。有大臣劝说文帝,不该对周勃这样重礼,有失君主的身份。从此,汉文帝的神色变得越发严肃,而周勃则越来越敬畏。周勃的属下及时提醒他:小心功高盖主,引火烧身。周勃如醍醐灌顶,猛然醒悟。于是辞去了右丞相(汉时以右为上,陈平当时是左丞相,相当于副职)的职务,汉文帝很快也答应了。

汉文帝还有一件事是对南越武王赵佗的处理。越佗本是秦朝平南的将军,秦末大乱时,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号称“南越武王”。汉高祖刘邦曾经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归汉。赵佗接受了汉高祖赐给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成为汉藩属国。刘邦死后,吕后临朝,开始和赵佗交恶,并导致赵佗称帝。文帝即位后,给赵佗写了一封长长的信,言辞极为恳切,而且厚待他老家的兄弟,于是赵佗不再称帝,归属了汉朝。《史记》载:“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