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爱收藏的好文章

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现代意义

2018-12-04  本文已影响63人  姬灵羽

摘要:新一轮科技爆发的到来,人类对于自然改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相应地,对人与自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

关键词:

人与自然;后现代主义; 科技革命

一、 人与自然思想的历史呈现

(一)“敬天事神”的原始自然观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还处于自然界的弱势群体,自然对于人类是一个未知而神秘的存在。

人类惊叹于自然的强大力量,也因此产生了深深的恐惧,于是代表自然力量的图腾和神灵开始出现,成为人类和自然沟通的最初形式。

这时人类是被支配者,人与自然是。一种弱联系。人类对自然呈一种“富贵险中求”的态度,为了生存和繁衍,不得不过刀头舔血的不确定生活。

(二)古典主义的“时”与“道”

工具材质的进化,改变了人类的经济组织方式,社会阶级和政治制度。铜器的出现是具有极大意义的事情,他使人类可以在“天”的统治下更大程度地改造自然。统治阶级的想法就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首因。

“百家争鸣”的时期,关于“人与自然”的讨论自然不会缺席。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在孟子之前的,而他的思想却更像对后世的预测。老子主张“化育万物”,提倡人与自然融合,也就是后来道家尊崇的“合道”思想。

这种思想在我们今天看来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然而根据他所处的时代,结合关于他本人的相关记载,不难看出,老子的“和谐”思想其实是具有一种神秘色彩的,是对天地运行秩序的一种想象。也就是说,他的这种思想是“无为”之下的无意触及,而不是超脱性的思考。

孟子的出现比老子稍微晚一些,他的人与自然思想,高中课本有一段经典论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木材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木材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撼也。王道之始也。”孟子的思想具有初步的和谐发展理念,但这仅仅是在农本经济下的朴素的发展观。

在中国封建主义和古典主义的长河里,关于人与自然相处的问题有各种各样的讨论,但终究脱不了生产力这个最底层的制约。

(三)“上帝已死”和“人定胜天”的联手

印刷术和火药的传播以及正向利用,改变了知识在人类社会中的结构,也促使世界力量出现最初地分化。罗盘开启的大航海时代,则将人类的视野扩展到全球。蒸汽机摇身一变,从矿上的抽水设备变为人类向自然进军的审判之剑。

宗教的力量虽然还在,但似乎只剩下一个影子。人类在财富和其他欲望的驱使下前赴后继,奔向自然宝库,疯狂地攫取着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没人在乎自然母体的感受。

这时候,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尖锐的对抗之中,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望在金钱和大机器的助力之下极端放大,“人定胜天”的强烈信念驱使人类继续这场对自然的高强度掠夺。

这样一来,一个欲望驱使的负循环开始形成,人类处于短期战胜自然的繁荣境况之中。

当然,这种“人定胜天”的自然观在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人类天性中的侵略性和开拓精神为人类迈入繁华提供了最基础的生产原料。

自此,人类改造自然的速度逐渐加快,自然界的规则在一天天被改变。

这种掠夺式的开发并没有持续多久,大自然终于将其藏在冰山下的怒火一股脑地喷涌出来。

伦敦烟雾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泄漏,日本的水俣病等血淋淋的现实给沉迷于剑与火的人类泼了一盆冷水。大自然蒙上了一层灰暗的颜色,而这种情况将持续几个世纪,或者一直存在下去。

人类最本能的恐惧感发出了预警的信号,尽管这种信号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可以看到。幸运的是:反思的进程由此开始。

(四)从《寂静的春天》到《穹顶之下》

1962年,蕾切尔.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以警示和关切的语气陈述环境污染的现状,将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摆上人类命运的圆桌会议。

工业文明的诸多负面影响在书中一览无遗,加剧了人类的恐慌感。在这本书的影响下,环保主义从漫天的云翳中寻得一丝间隙,散发出微弱的光芒,但是这缕微光一直在黑暗中踽踽独行。

经济链条的每一环都涉及诸多人的利益,愿意传承环保主义火种的人本来就少,拿着火折子的人还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艰难前进,生怕一个不小心让它熄灭。

人类对于自然保护的进行曲就此陷入没有指挥的混乱状态, 人们一方面经受着生态恶化的折磨,一方面在夹缝中生存。

控制大企业的资本家,财阀,还有其他的利益集团,不愿将到手的蛋糕拱手相让。他们心里很清楚,如果他们不做,肯定还会有人来做这件事。况且底层民众需要这许多的工作岗位,即使他们能够“忍痛割爱”,去推行所谓的“环保主义”,他们遣散的员工也会转到其他的企业之下,这是一个无法跳出来的困境。

然而经济框架最终会自行调整。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当经济发展到一个瓶颈期,经济的增长速度就会减缓。而为了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实现最大程度上的稳定健康的发展,不论是国家还是处于最高经济链条上的巨头,都会重新思考经济的运行方式。这个转变来的越快,就越是有力。

对于人类前途命运的思考,在这个当口已经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二、 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出现与成熟

马克思主义的出现立足于现代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有其理论基础和物质基础。《进化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思想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揭示了自然界的进化规律,对自然界这个庞大的物质系统进行解构,从宏观角度对自然界的运行作了一个较为完整,较为系统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是在工业文明的成果下产生的,马克思本人就是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见证者,在充分了解了自然界运行的生态规律之后,他将《进化论》的主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融合起来,适时地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思想。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

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的出发点是人与自然来源的时空序列。毫无疑问,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除此之外,人类所生存的环境,还有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料都是来源于自然界,人类对于自然界大幅度改变背后的机理更是自然界运行规律的展现。

人类的诞生是自然母体作用的结果,因此说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这提醒我们不要忘了自己的根,也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思想最根本的态度。

(二) 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整体

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再不赘述。既然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体,那自然界对人类的依赖又从何说起?

基于生态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知道,生态系统也有其使命,就是尽可能的向高级进化,而在一般状态下,自然界的进化是非常缓慢的,这个时间跨度通常是以百万年和亿年做单位的。

而人类文明的出现,则为自然界的进化提供了一瓶催化剂,这瓶催化剂可以为自然界的物种提供更多的组合方式,甚至改变自然界的进化方向。

换一个角度看,既然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他的一举一动自然与“自然界”休戚相关。

以整体视角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切中要害的一个思考结果。

三、 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当代意义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寻求的解决方式有两种。

(一)逃避,也就是寻找另一种意义上的再生和复活。生物圈二号就是一个再经典不过的案例,在这个人类自己制造的生态系统里面,有那么几丝自然的气息,但是自然的复杂性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至少对于当时和今天的人类来说,再造生物圈是不可能的,于是“生物圈二号”这个美好的愿望最终破灭。

还有一个今时今日的例子,随着人类航空航天技术的逐渐发展,人类可以一窥外太空的奥秘,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星球移民的方式来“逃避”地球所存在的问题,我们大可以不断破坏,不断移民。

这个想法固然不错,但是这个想法的出发点是非常危险的,如果我们对星球始终持一种掠夺的态度,我们所谓的发展始终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阶段。在太空探索的时代,自然的概念已经有了更为广的外延,宇宙空间也算是自然的一部分。

就目前来讲,移民仍然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而且就算移民的技术水平可以达到,那也只是少数人的移民,这势必会导致人类内部的极大分裂和矛盾激化。

(二)治理、嵌入

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主张是一种长远的考虑,也是一个时间跨度很长的工程。毫无疑问,这种思想还具有现实意义,就我们看到的变化来说,我们可以把一个寸草不生的荒漠变成一个充满绿意的生命之地,我们可以让我们头顶的天穹多一点湛蓝。事实上,我们确实做到了。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历史累计的责任是难以计数的,这才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在弥补历史缺失的同时,还要着眼于未来。

未来,科技可能会颠覆自然规则,对于人与自然在科技高度发达时代的前瞻性思考,是我们必须进行的一件事情。而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意义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

《道德经》《孟子》《马克思主义简明读本》《寂静的春天》《未来简史》

想看更多文章

欢迎关注大鱼号【小妖影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