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的说话技巧

2022-07-02  本文已影响0人  陈建军

《论语》学习之901301

【原文】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白话】子贡说:“假如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是把它放在匣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位识货的商人卖掉它呢?”

思考之一】子贡的问话技巧?

本章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师生之间轻松美好的互动场景,彼此心照不宣,外人看来如同哑谜一般。

子贡会说话,在孔门四科当中,是言语科的高材生,是外交人才,很有口才,能言善道,问话也懂得投石问路,非常会提问题,也善于理解孔子老师在言语之外、意在言外的那些深刻的心意跟内涵,所谓“闻一知二”。在学习的过程中,这种能力非常厉害,这种智慧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子贡机智幽默,很会问问题,类似的场景在《论语·述而篇》第15章,“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冉求有问题不敢问老师,便向子贡打听,老师是否帮助卫国的国君(卫出公辄)呢?子贡答应说:“好吧,我去问问夫子。”但子贡并没有直接问这个问题,而是拐了个大弯,去问夫子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问题,“伯夷、叔齐何人也”,等夫子回答完,子贡出来对冉有说“夫子不为也”,断定孔子不会帮助卫君。

本章和7.15章一样,子贡所问的问题和夫子的回答,在外人看来,都像哑谜一样,但是他们心照不宣,已经十分清楚地了解知道对方的含意。

作为弟子怎样去揣摩师长的心意,知道师长的言外之意呢?这对弟子来说是很重大的一个课题,是需要学习的。需要全方位用心去观察。第一要看师长本人的行谊,看他的生命状态,他所有的所思、所想、所为。第二就是要深入到师长的教言当中去体会。把师长和师长的教言合在一起,再去对到我现在遇到的这个境界,如果是师长的话他会怎么做?

【思考之二】子贡的问题到底要问什么?他所说的“美玉”其实指什么

孔子跟子贡之间曾有这样的一个对话,是用在宗庙里的祭祀的玉器来比喻子贡的一种才德。《公冶长篇》第3章,“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琏瑚也。’”

这里,子贡也顺着这样的比喻来问孔子。“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现在有上好的美玉是把它藏在匣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行家卖掉呢?

那么,这个比喻最后是要问什么?师生之间的问答到底是在讨论什么问题?其实是在讨论“仕”跟“隐”之间的问题。这里的美玉,就是比喻有才能、有学问、有德行的才德兼具的君子。这样的君子是要好好地“收藏”,这里的收藏就是不出来做官,在儒门里面就是所谓的隐,隐居。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这个识货的商人就是能够赏识才德兼具君子的国君,卖得一个好价钱,也是求得一个适当的权位,能够实践仁政王道。

【思考之三】孔子周游列国13年,他到底在追寻什么

孔子周游列国13年,其实就是在“求善贾”,就是在找一位识货的国君,理解孔子仁政王道、理解孔子德行能力的一个国君。子贡这个问题其实是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当一个人经过多年的学习,在能力跟德行上都具备一定的程度之后,是不是应该出来为社会做事呢?

孔子在鲁国任大司寇摄相事,“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不行他就离开;到了卫国也是这样,“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他从55岁到68岁这14年期间周游列国,一方面非常积极地寻找好的国君,赏识他的国君;一方面又会放弃眼前很好的机会。

尽管到处碰壁,但是他没有停下来,为什么这样?因为他内心有始终不变的宗旨目标,他就是要为了利益天下,为了恢复周礼,恢复王道仁政,实现大同理想,他就是这样一个理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