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从另一个层面了解曾国藩
推荐书籍《曾国藩的经济课》作者:张宏杰。
几乎是每一次翻开曾国藩相关的书,我都后悔,然后没过多久又忍不住要翻。
为什么后悔?
之前和女同事们说谁会成为自己人生的榜样,同事都是杨澜呀,董卿啊,我说曾国藩。虽然他们不是很了解曾国藩,可是和大家一对比,我感觉我好像是个老爷们,我从来没想要要温柔这个事。
所以每一次要看书,这事成了阴影。
忍不住呢?是因为他身上太多的品质,值得我学习,甚至是我困难时候的精神支柱。
你看,我就是这样的矛盾。
《曾国藩的经济课》主要是从他不同的三个阶段来介绍曾国藩的经济情况,或者说我们单纯的说“贪官或清官”,那么这个书也给了一个分辨的维度。
一、42岁前,做京官时期的经济情况
8个字概括:官运亨通,入不敷出
是不是很矛盾。其实在京做官真的不容易。单单官服这项就占了曾国藩三分之一的收入。
清朝,官服并不是政府给置办,而是政府给你权利,个人自己去置办,但是不同场合的着装要求,必须是根据清政府的要求来执行。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人情往费,聚会等等。曾国藩30岁那年,花在聚会上的银子,奖金40两。
在京做官,政府并不分房,要个人自己解决,这时曾国藩只能自己租房,为了维持体面,房子还不能太小,我们还拿30岁时候的费用来看,那一年他花在租房上的费用是107两。
就他30岁那一年的工资收入是多少呢?130两。他的支持除了上面提到的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比如坐轿等等,一共是605两。辛苦工作一年下来,亏空475两。
曾国藩41岁时,在他的家书里写到:今年必须姐二百两才能过春节,这笔钱直到十多年后他才还清。
这就是他当时的经济情况。
二、43-54岁,创建湘军,做为军事将领的经济情况。
8个字概括:挥金如土,一清如水。
清代对文官实行「薄俸制」,对军队也是如此,实行「低饷制」。清代一名绿营兵,平均每月的收入不到二两银子。官居从一品的提督,每年的收入也不足千两。
可以想象当官的都养活不了自己,更别说当兵了,所以当时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军队上上下下都在搞副业,军官还鼓励士兵外出经商,这样就能私吞军饷。
可想而知,这样的军队能有什么战斗力。。
曾国藩创办湘军,采用“高薪养廉”的政策。一名湘军中级军官,一年的收入是一千八百两白银,已经高过了绿营兵里像提督这样的高级军官。而湘军中一名统率一万人的高级军官,一年的收入更是高达五千四百两。
所以当时招人是非常容易的。常常招1万人有几万人来报名。
总得来说,比起当时的八旗和绿营,湘军已经是相当廉洁。与太平天国作战期间,清廷一共动用绿营兵将近十万人,两年多的时间军事上没有取得什么成效,但是花费的军费高达两千五百一十万两。曾国藩的湘军,人数最多时将近十二万人,前后十二年也仅仅花费了朝廷两千九百万两的军费。
三、担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时期的经济情况
8个字概括:克己奉公,行贿受贿
首先,不管是两江总督还是直隶总督,都是非常有影响力和实权的地方官。但他个人是非常清廉的。
这个记载得到了外国人的印证,有史料记录,英国雇佣军统帅戈登与曾国藩会面时,惊讶地发现堂堂总督竟然「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渍。
就是这样清廉的人也有自己的小金库。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办公需要。衙门里出来总督有编制,国家发钱,其他人都是不在编的。当时曾国藩养了200多幕僚,这些还不含其他人。
另一方面,人情往费。前面说了京官不好做。曾国藩人不在京,但是得“孝敬”京官。上下打点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所以为了让自己的想法推动的更顺利,他不得不受贿行贿。
写在最后
其实曾国藩一生算是清廉,从他去世后,家人的情况就可以看出。他一生为了理想努力,也从没有放弃自己做人的原则。
写到这,我还是想把曾国藩当做我的人生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