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基础

集合框架——Map接口及其实现类源码解析(JDK7/8)

2018-07-21  本文已影响62人  黄金矿工00七
JDK7

好了,老规矩,上源码,

 * An object that maps keys to values.  A map cannot contain duplicate keys;
 * each key can map to at most one value.

总结一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HashMap<String, String> map = new HashMap<>();
    map.put("1", "1");
    Set<Entry<String, String>> entries = map.entrySet();
    Iterator<Entry<String, String>> iterator = entries.iterator();
    //获取entry
    Map.Entry<String, String> entry = iterator.next();
    //移除map中entry对应的映射对
    map.remove("1");
    //对entry操作
    entry.setValue("2");
    System.out.println(entry.getKey());
    System.out.println(entry.getValue());
    System.out.println(map);
  }
图片.png

我们可以看到map中已经没有键值对了,但是entry中依然可以获取,但是这时候entry的操作是无效的。

HashMap

我们来看一下他的内部实现:


图片.png

简单来说,HashMap内部是一个数组,数组里面存放的是一个链表,链表的元素是Entry。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 当插入第一个元素的时候,需要先初始化数组大小
    if (table == EMPTY_TABLE) {
        inflateTable(threshold);
    }
    // 如果 key 为 null,最终会将这个 entry 放到 table[0] 中
    if (key == null)
        return putForNullKey(value);
    // 1. 求 key 的 hash 值
    int hash = hash(key);
    // 2. 找到对应的数组下标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 3. 遍历一下对应下标处的链表,看是否有重复的 key 已经存在,
    //    如果有,直接覆盖,put 方法返回旧值就结束了
    for (Entry<K,V> e = table[i]; e != null; e = e.next) {
        Object k;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
            V oldValue = e.value;
            e.value = value;
            e.recordAccess(this);
            return oldValue;
        }
    }
    //fail-fast机制
    modCount++;
    // 4. 不存在重复的 key,将此 entry 添加到链表中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return null;
}
private void inflateTable(int toSize) {
    // 保证数组大小一定是 2 的 n 次方。
    // 比如这样初始化:new HashMap(20),那么处理成初始数组大小是 32
    int capacity = roundUpToPowerOf2(toSize);
    // 计算扩容阈值:capacity * loadFactor
    threshold = (int) Math.min(capacity * loadFactor, MAXIMUM_CAPACITY + 1);
    // 初始化数组吧
    table = new Entry[capacity];
    initHashSeedAsNeeded(capacity); //ignore
}


        //我们来看一下JDK8中计算容量的方法:该方法用来返回大于等于该给定整数的最小2^次幂值;
        //首先需要了解一下,7=0111,其最小2^次幂为1000=0111+1;
       // 11=1011,其最小2^次幂为10000=01111+1;
        //29=011101,其最效2^次幂为100000=011111+1;
        //避免n=2^m这种情况,经过下面运算后导致结果比n本身大一倍
        int n = cap - 1;
        //核心思想就是让n的二进制位全是1(不包括符号位)
        n |= n >>> 1;//确保第一次出现1的位及其后1位都是1
        n |= n >>> 2;//确保第一次出现1的位及其后3位都是1;
        n |= n >>> 4;//确保第一次出现1的位及其后7位都是1;
        n |= n >>> 8;//确保第一次出现1的位及其后15位都是1;
        n |= n >>> 16;//确保第一次出现1的位及其后所有位都是1;
        //到这n=0x00111111...11;
        //n+1即为0x0100000......00就是大于等于n的最小2^次幂
        return (n < 0) ? 1 : (n >= MAXIMUM_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n + 1;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key.hashCode()是Key自带的hashCode()方法,返回一个int类型的散列值。我们大家知道,32位带符号的int表值范围从-2147483648到2147483648。这样只要hash函数松散的话,一般是很难发生碰撞的,因为HashMap的初始容量只有16。,但是如此大的一个数组内存是放不下的,所以这个散列值是不能直接拿来用的,在用之前还要对数组的长度取模运算,得到余数才是索引值。我们来看一下HashMap中是怎么实现的

int index = hash & (arrays.length-1);

那么这也就明白了为什么HashMap的数组长度是2的整数幂。比如以初始长度为16为例,16-1 = 15,15的二进制数位00000000 00000000 00001111。可以看出一个基数二进制最后一位必然位1,当与一个hash值进行与运算时,最后一位可能是0也可能是1。但偶数与一个hash值进行与运算最后一位必然为0,造成有些位置永远映射不上值。
但是这时,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即使散列函数很松散,但只取最后几位碰撞也会很严重。这时候hash算法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hashCode右移16位,正好是32bit的一半。与自己本身做异或操作(相同为0,不同为1)。就是为了混合哈希值的高位和地位,增加低位的随机性。并且混合后的值也变相保持了高位的特征。

图片.png
好了,现在找到了对应的index,我们看一下是如何添加进链表的呢,
void add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 如果当前 HashMap 大小已经达到了阈值,并且新值要插入的数组位置已经有元素了,那么要扩容
    if ((size >= threshold) && (null != table[bucketIndex])) {
        // 扩容,后面会介绍一下
        resize(2 * table.length);
        // 扩容以后,重新计算 hash 值
        hash = (null != key) ? hash(key) : 0;
        // 重新计算扩容后的新的下标
        bucketIndex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
    // 往下看
    createEntry(hash, key, value, bucketIndex);
}
// 这个很简单,其实就是将新值放到链表的表头,然后 size++
void createEntry(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Entry<K,V> e = table[bucketIndex];
    table[bucketIndex] = new Entry<>(hash, key, value, e);
    size++;
}
void resize(int newCapacity) {
    Entry[] oldTable = table;
    int oldCapacity = oldTable.length;
    if (oldCapacity == MAXIMUM_CAPACITY) {
        threshold = Integer.MAX_VALUE;
        return;
    }
    // 新的数组
    Entry[] newTable = new Entry[newCapacity];
    // 将原来数组中的值迁移到新的更大的数组中
    transfer(newTable, initHashSeedAsNeeded(newCapacity));
    table = newTable;
    threshold = (int)Math.min(newCapacity * loadFactor, MAXIMUM_CAPACITY + 1);
}

只有当发生哈希冲突并且size(键值对的数量)大于等于阈值时才会扩容,扩容就是用一个新的大数组替换原来的小数组,并将原来数组中的值迁移到新的数组中。

由于是双倍扩容,迁移过程中,会将原来 table[i] 中的链表的所有节点,分拆到新的数组的 newTable[i] 和 newTable[i + oldLength] 位置上。如原来数组长度是 16,那么扩容后,原来 table[0] 处的链表中的所有元素会被分配到新数组中 newTable[0] 和 newTable[16] 这两个位置。代码比较简单,这里就不展开了

JDK8

Jdk1.8 中没有 indexFor 函数,直接使用 table[index = (n – 1) & hash](与运算
交换左右,结果不变)
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即使负载因子和 Hash 算法设计的再合理,也免不了会出现拉链过
长的情况,一旦出现拉链过长,则会严重影响 HashMap 的性能。于是,在 JDK1.8 版本中,
对数据结构做了进一步的优化,引入了红黑树。而当链表长度太长(TREEIFY_THRESHOLD
默认超过 8、大于等于)时,链表就转换为红黑树,利用红黑树快速增删改查的特点提高
HashMap 的性能(O(logn))。 当长度小于(UNTREEIFY_THRESHOLD 默认为 6、小于等
于),就会退化成链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