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读的三本书
1.《本巴》
《本巴》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我才知道这个作品的。对刘亮程的“理解”一直处在他是体悟在茫茫大沙漠、大戈壁里的散文家,一个用生命来写作的作家。没想到,刘亮程也写小说。此前曾在书店里见过《虚土》《凿空》,以为也是散文,并没有翻来看看。
可见,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不要得。另外,书,太多了。实在是读不来,读不来。
获奖之后,有朋友立即就把《本巴》的电子版发给我。我并没有立即去阅读,主要是我习惯于阅读纸质书,于是就放下了。后来看到一则消息,有人写了“状告信”,指责刘亮程的《本巴》抄袭《江格尔传》。这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兴趣,立马去图书馆借了《本巴》。我的兴趣点并非是“抄袭”,因为对于英雄史诗《江格尔传》我只是知道个皮毛,没有研究。
我的兴趣点在于,它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作品。
现在,我知道了。可以说,这是一部充满着瑰丽想象的神奇的作品。刘亮程一如既往地使用他的体悟式写法,把时间、空间、历史、英雄人物都用大自然的方式一一呈现。这部作品来自当代,但起时空却恍如来自某个吟游诗人的嘴巴,在他们口口相传的声音里,洪古尔和他的弟弟赫兰踏上了一场“迷途+回归”之路,在搬家家游戏、捉迷藏游戏以及做梦梦游戏中,逐渐揭开了真相。
梦中的场景,竟然是真相。
作品还借用了史诗的手法,重复的语调,铿锵的音节,充满诗意的语言,营造了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想象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缔造者竟然是说唱者齐。齐,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代又一代的说唱者,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流传。
不过,这个作品缺乏一定的故事性,所以,可能容易让人敬而远之。花叔就坦言,看了一半,弃了。
2.《一把刀,千个字》
已经不知道多久没读王安忆的小说了。现在想来,上一次读的,应该还是《天香》吧。从《小鲍庄》到《发廊情话》,再到《长恨歌》,后来是《天香》,对于王安忆的阅读,不可谓不多。
王安忆的才气藏在她所有的文字里,藏在她的勤奋里。之前看到刘庆邦写了一篇文,讲述了王安忆的勤奋和写作的秘诀:“写小说就是这样,一桩东西存在不存在,似乎就取决于是不是能够坐下来,拿起笔,在空白的笔记本上写下一行一行字,然后第二天,第三天,再接着上一日所写的,继续一行一行写下去,日以继日。要是有一点动摇和犹疑,一切将不复存在。现在,我终于坚持到底,使它从悬虚中显现,肯定,它存在了。”
王安忆还说:“我写作的秘诀只有一个,就是勤奋的劳动。”
就像这本书,如果有了一把刀,你如何刻出千个字?
当然这本书不是说刻字的。而是关于淮扬菜与起伏的人生境遇的。所以,每每看到作品里写到美食,我总忍不住流口水,内心感叹,要是我也懂得如何烹饪就好啦。美食,是人间烟火最重的一笔,是满足口舌之欲的良药,更是一种趣味。
人无趣,不可以交。我就是这么无趣,这点我早发现了。
想起来,很多作家都有“好这一口”的。苏东坡有东坡肉,余华有炒猪肝,汪曾祺有高邮的咸鸭蛋……
不过,最让我惊叹的,还是王安忆的文笔,一如既往地四两拨千字,由此到彼,由彼二远,自成一派。有人会不喜欢这种风格,甚至迷失在文字的缱绻之中,心生厌烦。可我,却甘之如饴,觉得如同品一壶老酒,重要的是品。叙述手法也令人着迷,纵横捭阖,信手拈来,打破了一般的线性叙述,全由思绪流转,你说是意识流也不为过,但还是能寻摸到思维的线索,以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
文字密度很大,长段长段地铺排,大概要谢绝了一大波人。不过,我却好这一口,甚至觉得非得这样来叙述才可以。
3.《千里江山图》
算起来,这是我读今年茅盾文学奖的第三部了。此前是东西的《回响》、刘亮程的《本巴》。孙甘露是先锋文学而成名,我不记得有没有看过他的作品,大概没看过吧。
这部作品,除了一开始人物众多,不停切换视角,给人一种影视剧的叙述手法,一时之间让我难以忍受之外,其他的,如一瓶陈酿,越品越上头。谍战氛围的紧张,陈千里与内鬼真假两个“西施”的斗智斗勇,以及和叶桃的革命爱情,纠缠着“师生”信仰的斗争,更有铺陈延绵三千里的撤退交通线,上海、广州两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仿佛推到眼前。可以说,这个作品大开大合,历史感浓厚,可见作家是做足了功夫,彰显了历史的厚重。
而那些为了保护浩瀚同志,甘愿做诱饵的革命党人,视死如归,谈笑风生,挥斥方遒,令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