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健身,更重要的是健心
很期待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去不同地方的瑜伽课堂,教课也好,练习也好,都非常喜欢。
比如,每周六去健身房教瑜伽课,不同的人群,对教学产生更多不同的想法。
通过教学的观察,我发现,大部分来健身房练习的学员们,年轻的对于课程的塑形渴求度偏高,年长些的更在乎课程理疗性,而对于身心修行的想法没有瑜伽馆的朋友那么高。
健身房除了瑜伽课外,有很多强度很大的身体锻炼项目: 动感单车、有氧操、还有撸铁……这些更侧重于身体最外在觉知层面的锻炼。比如,动感单车课腿部的锻炼会更多,一堂课中,要等到双大腿肌肉已经酸的不行了,大脑和心才感觉到大腿的存在。这种训练,训练出来的身体觉察力是不强的。(在这里,没有抨击健身,只是选取一个角度来讨论。)
用过蛮的健身训练方式,那么身体外形是很容易被雕塑出来的。可训最难得就是我的“心”,“心”是无法像皮囊一样很容易被触摸到、被训练到的,它需要我们对内心的觉察。
和许多朋友交流,她们都说,在中国瑜伽基本上被健身化了,本源瑜伽已经不多了。大家在练习瑜伽,最关注的是身体肌肉层面,对自己内心的探索越来越少了。我想这些只是我们所看到的一部分,瑜伽也有被纯粹传下来的地方,专注做瑜伽的地方,或许只是大部分尚未被知道。
健身化下的瑜伽,不仅仅只是存在于健身房里,很多瑜伽馆里也有,因为各个馆所走的理念“各具特色”。做瑜伽可以当成健身去进行,但那只是瑜伽里一个小小的分支,体位法而已。丟了“心”的训练,练出来的肌肉都算是没有灵性的。
我在健身房和瑜伽馆的授课风格基本相同,只是体式序列会稍微改动。我更侧重于内在的引导,在一呼一吸之间,专注于内而不形于外,觉察自身本有的呼吸、喜悦、宁静。
今天我去了一个陌生的瑜伽馆代课,课堂只有两位朋友。上课她们两个给我的反馈截然不同,其中一位刚来这个瑜伽馆没有练习多久,而另外一位是长期在这里练习的。没有练习过很久的那位朋友,同她课后交流,她告诉我的是,她练的很舒服,她觉得不同的老师引导不一样,她也能接受。而另外一位长期练习过的朋友,也许是她以前上的课程风格在她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了,她的反馈是,她觉得没有感觉,而且她觉得我的课很慢,没有拉伸感。在她以前的课程里,老师会给她们加很多平板支撑、跳跃呀之类的,她都已经休息了三天没练了,腿都还是酸痛感。这时我心里也清楚了,她们平时的练习就已经被“健身化”了。
我没有做太多的评价,只是微笑着告诉她,多去观察呼吸,把呼吸和体式结合起来就不会那么累那么痛了。
我带她们练习了拜日序列A,身体没有把呼吸结合起来,练习的品质肯定会大打折扣。在所有教的课程中,我会更注重于呼吸,如果是初学者上课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而那些经常注重肌肉练习而丢失了呼吸与体式结合的朋友,我观察他们的身体,就比如今天碰到的这位,他们在做体式的时候没有内在流动感,没有那种“松”与“沉”的感觉;他们身体似乎都被硬拴住了,发蛮力,也看不到他在用呼吸引导体式,感受不到身体皮肤与肌肉是有空间的……那我想他的身体里的气血也会是堵塞的,气血流动的区域也是狭隘的,而这样的朋友,她的头脑与心胸可能也是狭窄的状态……
今天的事情启发了我,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瑜伽传递方式。不管是我在自我练习,还是教学中,“心”很重要。
我们心在感受和享受所有的事情,而非身体的器官,身体只是一个媒介物或工具。当一朵花散发芳香时,人们并非用鼻子去感受芳香,而是用心通过鼻子在感受。如果心正在忙别的事,不想去感受这香味,就算把花放在他的鼻子面前,他也闻不到香味。
心不在焉的练习,就只是一个肢体的锻炼,身心不会得到很好的转变。肢体就是外在的招式,心法永远是最难得。对于健身这件事,如果不把“心”健好了,身体练的再好也没用,这又让我想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鲁迅先生在学医期间,看到一群日本人围杀中国人,而旁边的路人却视而不见。先生意识到精神上的残疾与癌症远比身体的残疾与癌症更可怕!医生只治肉体,真正要医的是国人的思想灵魂。于是拿起笔杆子,用文字去救赎。
不管是做瑜伽,还是做什么其它的事,注入的“心血”是最重要的,否则就只是在那表面飘啊飘。
共勉!
2019.01
Namas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