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学习系统建设感悟再学习

改造我们的学习

2015-02-25  本文已影响150人  思考者之一

今天谈一个新话题,“改造我们的学习”,这里笔者要说的不是简单意义上或者学生群体的学习,而是怎样了解一个新事物,认识一个新现象,看待一个新问题。

你会学习吗?

很多人会说,这不是陈词滥调么,我从小就是学霸。这种意义上的学习最终侍奉是应试教育。很多简友收录了我之前的几篇文章,我深知,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学习时代,焦躁不安的时代,你的学习就是不断的收录,微信里收藏,云笔记里收藏,QQ 空间里收藏,记事本里收藏,收藏无处不在;同时暗暗告诉自己,收藏好了需要的时候再看,什么时候是需要的时候,未知,也许没有再看收藏的机会。可能有种错觉,我收藏了,就非常满足,仿佛自己已经学到了,其实就是自己骗自己,骗到不能再骗的时候罢手。

怎样改造我们的学习?

标题说了,要改造,那怎么改造?同志们,你我所在的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是除了遮羞避丑的衣服之外裹挟人类的最可怕的一种新事物。你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永远离不开,一旦离开了它,你纯粹“没法活”!这就不得不提出改造手段:有效使用互联网。请容我拿一个认识"简书"的鲜活案例娓娓道来:

第一次注册使用简书,都忘了是怎么撞进来的,但是一进来,就异常喜欢,没有广告,界面简洁,主题清新:交流故事,沟通想法。下一步不是说这个网站不错,恩,收藏......我是这样了解“她”的,用这样一个女她形容简书能严重增强我的写作动力。第一步必须是打开百度百科,这已是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上支付宝,刷微信朋友圈。(给个理由先,百科可以自动、瞬间过滤掉数不尽的垃圾信息、链接、图片、广告,节省了大量搜索时间,第一时间把一个名词最精华的释义呈现出来)输入简书,迅速看到:

简书[1] 是一个将写作与阅读整合在一起的网络产品。旨在为写作者打造最优秀的写作软件 ,为阅读者打造最优雅的阅读社区。[2]

再往下会看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简书[2]

口号:“找回文字的力量。”[3]       注:口号已经更新了!

产品类型:写作软件、阅读社区[2]

2历史

2013年4月23日:简书公测上线。[2]

3功能

简书由两部分组成:简书笔记和简书社。[4]

简书笔记

简书笔记是定位于写作者的一款写作软件,界面非常简洁,其最大的特色是支持 Markdown 功能,希望为作者制造出一种沉浸式的写作氛围,进而可以专注于写作。[4]

简书还支持写作模式,在简书·笔记中打开写作模式即可让撰写窗全屏化,再配合 Chrome 等浏览器的全屏浏览功能。简书·笔记能够达到与 Q10、MTW 之类的专心致志写作软件同样的效果。[5]

恩,短短几秒钟,认识了这个特别的互联网产品。那么随之涌出第二步即:生命不止,思考不止。人类伟大之处在于能思考,思考带来了太多创造,你我都会思考,你我都是人类的一份子,所以推理,你我都伟大。

看了关于简书的介绍,可以触发哪些思考?简书是谁创立的?为什么有这么个“奇葩”产品,Markdown 又是什么?jianshu 有没有量身定做的app?那样用手机看岂不是更方便?

诸君会说,快百度百科,是的,你秒懂了笔者的用意,于是便有了:

Markdown还有一系列衍生版本,用于扩展Markdown的功能(如表格、脚注、内嵌HTML等等),这些功能原初的Markdown尚不具备,同时,也能让Markdown转换成更多的格式,例如LaTeX,Docbook。Markdown增强版中比较有名的有Markdown Extra、MultiMarkdown、 Maruku等。这些衍生版本要么基于工具,如Pandoc;要么基于网站,如GitHub和Wikipedia,在语法上基本兼容,但在换行等细节上也有改动。[1]

他爸的,这是什么。不是程序猿,不懂英文,不小心发现只认识维基百科(Wikipedia)谢天谢地你还在。看来这段文字在向专业化释义逼近,我们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不知对方说得啥。不妨去简书网站上看看,于是不小心就发现了这个:

献给写作者的 Markdown 新手指南 - 简书,读过这一神文,再次秒懂很多知识,原来电子写作领域还有此等工具,这工具如此智能,让写作如此便捷。

还有,简书是谁创立的?一查发现了简叔,这时候需要度娘出马,简叔原来是jianshu 的联合创始人,后来再追踪发现了他的微博,浏览微博发现了简书创业的点滴不易。有点能耐再扒一扒,发现简书接受过某程序猿对话节目采访。还有搜个关联新闻就知道 jianshu已获得500万的风投资金。敢不敢给这种信息收集方式来个专业一点的说法:数据挖掘。

再有,简书 有app吗 ,到手机应用市场一看,有,这个必须有,赶紧下载安装试用,体验了一圈发现,妹的,不能用手机写作啊(这又何妨,能装上 app 的手机一定会自带个备忘录,或者记事本把,不知道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为知笔记,这都不是事儿,在备忘录,记事本里记录碎片化的思考,转到这个平台即可,况且,手机写作体验远没有电脑客户端体验的美感,键盘敲击的快感,也不够一本正经,别撇嘴哼哼了,你玩手机的时候一本正经过,不肿么可能......)

能思考发现以上诸多信息,大脑里其实循环着这样一个过程:思考、搜集、阅读、关联阅读、鉴别、筛选、整理、总结。到这里就要让第三步出场:保持好奇心。

好奇心太重要,我愿意引用北大社会学系教授,畅销书《吾国教育病理》中作者的话来阐述它,也借此结束本文。

总体而言,成人的好奇心弱于孩子。但这不影响少数成人始终抱有孩子一般的好奇心。曼海姆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叶说:青少年时期,特别是学生们常常有过卷入到一个超越其前途利益的问题中的经历。而当他们度过了这一狂飙时期并固定在一个职业以后便扔掉了那种倾向......这种青年特有的对时代重大问题的关注的突然中止或许是青年一旦开始其事业,其社会接触就要受到阻碍的社会特征。但是不管这种冲动过去了没有,青春期本身代表着对一种智力上的骚动的最有力的刺激。那是一个不确定的和充满怀疑的年龄,在这期间他的问题超出了他领受来的答案的范围。我想把这种超越一个人的行动范围的努力称为“超越性冲动”(本文笔者注:这五个字的阅读组合是3+2,不是2+3)它是每一项智力过程的基础。......一些人无法长久忍受、甚至领略一种开放的眼界,一种没有最终确定性的悬置状态,一种某些文化所固有的不断地面临悬置。而悬置也是一条可以通行的道路。一些人视之为青春的插曲,另一些人则将之接受为一种生活方式。

其所说并非我们这里谈论的内容,但颇有可资类比之处。他说的精神狂飙期与我们讨论的好奇心堪可一比。在这两方面,青少年与成年人大为不同。但不乏一部分成年人永远好奇,永远怀疑,精神上永远处于“悬置状态”。这些人其实就是当代社会中的智者。(本文作者注:上述引文需要多读几遍,才能真正领悟透彻)

诸位,如果你能有些许耐心读到这儿,请再把本文的黑体部分读一遍,这就是我的学习改造之法,我坚信,它适用于这个时代很多领域的学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