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历史中国历史

此人是朱老总恩师,人称“山中宰相”,被誉为云南第一人!

2018-01-20  本文已影响34人  历史妞

在《中国这个埋葬小鬼子的坟墓名字特别霸气,日本人一直抗议!》一文中,我们提到了朱老总恩师、著名爱国人士、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先生,他在埋葬5个日本军官的坟墓上题写的“倭冢”二字至今都让日本人耿耿于怀、屡次提出抗议。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李根源先生还有两个响亮的名号:“山中宰相”、“云南第一人”。

那么,今天历史妞就和大家一起详细聊聊“山中宰相”李根源先生的辉煌一生!

李根源(1879-1965)先生祖籍山东益都(今山东青州),生于云南腾越(今云南梁河九保),是辛亥革命元老,曾任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监督兼步兵科教官、总办(校长),是朱老总和叶帅的恩师、著名的爱国人士。

1904年,李根源东渡日本求学,先后在东京振武学校(一所专为中国陆军留学生开办的预科军事学校)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陆军军事。留学期间,李根源还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成为了一名革命党人。1909年9月28日,李根源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并回到了家乡云南。此时,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院校——云南陆军讲武堂已经正式创立并开学,急需一大批优秀的教官和教练员。作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中国留学生中的佼佼者,李根源自然在第一时间就被讲武堂聘为教官。

起初,讲武堂总办(相当于校长)由云南督练公所兵备处总办高尔登兼任,李根源只是担任讲武堂监督(相当于主管教学训练的副校长或教务长)兼步兵科教官。但是没过多久,高尔登便辞去了讲武堂总办一职,李根源于是继任讲武堂总办,并对军事学科做出了调整,在原来的步兵、骑兵、工兵、炮兵4大兵科的基础上增设了辎重兵科。之后,李根源亲自培养了包括朱老总、叶帅、朱培德、龙云、卢汉等人在内的一大批杰出的军事人才。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李根源与滇军将领蔡锷、唐继尧等在云南发动讲武堂师生和新军积极响应,领导和指挥了昆明“重九起义”。起义成功后,李根源先生出任“大中华民国云南军都督府”军政部总长兼参议院院长、陆军第二师师长兼迤西国民军总司令。

后来,李根源又积极投身“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称帝和护法战争等革命运动,并在短时间内代理了北洋政府国务总理,达到了政治生涯的最高峰(此前李根源还先后担任过陕西省省长、驻粤滇军总司令,并被授予陆军上将衔)。李根源也因此成为了云南历史上为官最大的一位人物,被誉为“云南第一人”。

然而,李根源很快就厌倦了军阀混战的现状,渐生退意。1923年,李根源因不满曹锟贿选总统,一怒之下退出政界,前往苏州隐居,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才复出。在苏州隐居的10多年间,李根源积极投身公益,不仅为村里的孩子们建造小学堂、取名字,还为乡亲们建造浴室、开山筑路、疏泉凿石。除此之外,李根源还植树造林,前后共种植松树数十万棵,形成了一片“松海”,并营造了“万松亭、听松亭、听泉石、吹绿峰、小隆中、卧狮窝、孝经台、湖山堂、梨云涧、灵池”等“松海十景”。

虽然李根源在苏州低调隐居,但是毕竟名满天下,还是经常有很多政要大佬、官员和社会贤达(比如,黎元洪、章太炎、于佑任、吴昌硕、谭延闿等)前来向他拜访、求教。因此,当地人将李根源先生称之为“山中宰相”。

1937年,抗日战争正式爆发,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此时,李根源与另一位隐居苏州的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爱国人士张一麐(1867-1943,曾任民国教育总长)毅然决定重新出山。李根源与张一麐到处奔走,号召创立“老子军”保家卫国。

所谓“老子军”就是专门挑选60岁以上的老年人组建成军。当时,李根源与张一麐规定,“60岁以上老人为正式军人,55岁至59岁可以先参加预备军,50岁至54岁则为续备军”。按理说,保家卫国本该是年轻男子的职责,但是李根源与张一麐不这么想,他们认为,“青年前程远大,为日方长,若过多牺牲,未免可惜。老年人年事已足,价值日减,视死如归,是其天职。”

“老子军”的口号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就连98岁高龄的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也踊跃自荐。

后来,马相伯被众人推举为“老子军”军统(即总司令),而张一麐和李根源则分别担任副军统和参谋长。

当然,蒋介石最终没有同意派“老子军”上战场的提议,“老子军”也就没有真正上过战场。但是,“老子军”及其创始人李根源、张一麐所表现出的舍生忘死的爱国精神与民族大义却鼓舞了无数中国人的抗战决心。虽然“老子军”没能上战场,但李根源、张一麐却坚持奔赴前线,想尽办法为前线的将士提供帮助,比如:组织救护队、游击队,营造英雄冢等。

据统计,在淞沪会战中,李根源、张一麐共同组织救护队救治过5万多人。之后,苏州沦陷,张一麐先生拒绝逃跑、决心与苏州共存亡,并亲自组织游击队跟日军作对,后来经人力劝才最后撤离;李根源先生则把自己的墓地捐了出来,为英勇牺牲的抗日将士建造英雄冢,披麻送国殇。

后来,大文豪郭沫若根据李根源与张一麐在苏州倡议建立“老子军”,不辞辛劳为抗日募款奔波,奋不顾身组织救死扶伤等后方工作而险遭日寇飞机轰炸的事迹写了一篇题为《轰炸中去来》的战地通讯报道,称赞两位老人为“当代关云长”。可惜的是,1943年10月,张一麐因病逝世于重庆,两位“当代关云长”只剩下一位。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李根源先生最后一次为英勇牺牲的抗日将士修建英雄冢、建成“腾冲国殇墓园”,并在埋葬5个日本军官的坟墓上题写了让日本人恨得咬牙切齿的“倭冢”二字。

新中国成立后,李根源先生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1951年,李根源先生开始在北京定居。1965年7月6日,李根源先生因病逝世,朱老总亲自为他主持追悼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