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02《流浪地球》刘慈欣
当地球进入毁灭的边缘,这个世界上会发生什么事情?每个人的价值观,会受到什么样冲击?世界格局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就是刘慈欣的,流浪地球给我带来的感想。
刘慈欣的《流浪地球》,讲的是,地球上的人类通过运算发现太阳即将爆炸。地球即将陷入毁灭的边缘,此时,世界上的不同人类分成了不同派别。有一类地球派,支持带着地球一起流亡。另一位支持乘着飞船逃亡。印象深刻的是,老师用一个小水缸里生态环境的凋零作为类比,告诉学生为什么乘坐飞船逃亡不可取,因为,相对于整个地球环境来说,飞船上的生态太过渺小,人类太过渺小。这样一个小而自洽的环境,无法存活太长时间。而带着地球逃亡,在这个大的生态中,也许有一线生机。这也让人感受到我们的祖先说的“天人合一”的深意,人只有与自然融为一体,才能更好的生存。
科学家们计算出地球逃离的方案。人类的逃亡分为五步:第一步,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第二步,全功率开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第三步,在外太空继续加速,飞向比邻星;第四步,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调转发动机方向,开始减速;第五步,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人们把这五步分别称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I(加速)、流浪时代II(减速)、新太阳时代。整个逃亡需要花2500年,100代人的努力。这一方面让人看到了人类的渺小,另一方面也让人看到了人类的伟大。人类正是通过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创造着璀璨的文明。
而面对死亡,很多人们原本看重的事情,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比如,我们现在所看重的金钱,权力,家庭观念,等等,在面对生与死的恐惧面前,都已经没有意义。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在整个地球生态面临毁灭之时,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直接被碾压,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什么才是人类活着的本质,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还是为了创造更伟大的文明,还是为了告诉宇宙我来过,这些都面临重新审视和思考。
但归根结底,活着还是比死亡好,正像书中所提到的,当一个男子要自杀时,女子告诉他:“亲爱的,痛苦、恐惧这些东西,也只有在活着时才能感觉到,死了,死了什么也没有了,那边只有黑暗。还是活着好,你说呢?”
而书中最后,人类社会掀起的叛乱,让人更清楚的看到人性。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面对生死时的人性 ,才是最纯粹最本真最直击人心的。当人类带着地球逃亡时,一些反对派开始怀疑联邦政府的决定,叛军占领了联邦政府,并将地球派的成员悉数捕获并要求处死。
这时,最高执行官发出的声音令人深思:“我们本来可以战斗到底的,但这可能导致地球发动机失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过量聚变的物质将烧穿地球,或蒸发全部海洋,所以我们决定投降。我们理解所有的人,因为已经进行了四十代人、还要延续一百代人的艰难奋斗中,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但也请所有的人记住我们,站在这里的这五千多人,这里有联合政府的最高执政官,也有普通的列兵,是我们把信念坚持到了最后。我们都知道自己看不到真理被证实的那一天,但如果人类得以延续万代,以后所有的人将在我们的墓前洒下自己的眼泪,这颗叫地球的行星,就是我们永恒的纪念碑!”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总有那么一些先驱者带领着民众走向进步,而也总有那么一部分愚民用暴力来阻碍进步。就像早期被活活烧死的布鲁诺,哥白尼等“日心说”的支持者,用自己的生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铺路。正是这些善与恶,大公无私与愚昧无知的交织,恰恰构成了最难以琢磨透彻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