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读书

《长物志》之阶

2017-10-27  本文已影响0人  99e2a9c3102a

文|毛二

--1--@长物志

看北大的>视觉传达设计思维与方法的课程,才知道,原来大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都是有起始原因的。

《长物志》(zhang四声)是由明代文震亨(字启美)编写,用来给后世讲述园林文化技艺。

沈春泽在给启美写序的时候,就询问:“又无乃多事耶?”,启美回答道:“不然。吴正惧吴人心手日变,如子所云,小小闲事长物,将来有烂觞而不可知者,聊以是编堤防之”。

启美的意思就是:不多余。我就是怕日后的吴人意趣技艺会生出变化,如你所说,这些都是身外之物,闲暇小事,那后人就更不会知道源流了,我编写下来以作防备。

放在现在的我们看来,这启美是极其有远见的了,无论在历史研究、设计思想等,这本书怕都给我们提供了巨大价值。

今天只是了解了一下启美的背景;《长物志》本身读了续和第一篇庐的一小段,写的是阶。

不是因为有很多东西,而是这就足够自己今天消化,仅仅是庐就分了:门、阶、窗、栏、堂、山斋、丈室、佛堂、桥、茶寮(liao)、琴室、浴室、街径 庭除、楼阁、台。

长物志

--2--@阶

“自三级以至十级,愈高愈古,须以文石剥成;种绣墩或草花数茎于内,枝叶纷披,映阶傍砌。以太湖石叠成者,曰“涩浪”,其志更奇,然不易就。复室须内高于外,取顽石具苔斑者嵌之,方有岩阿之致。”

文章对于我们来讲基本都能都读懂。

第一句话:门前的台阶从三阶到十阶,越高越显得古雅,而阶的石头要用有纹理的石头削成;在里面要种上绣墩草或几株草花,枝叶随风摆动映照着台阶。

就想起曾经在奶奶老家住的时候,喜欢在屋子前面的台阶,上从下往上跳,刚开始是一阶,后来大了点就一次跳两阶,那时候就觉得台阶太少了,几次就跳完了。

奶奶曾经说过,模糊的记得是因为显示家族性之类,说是我们家的阶不低了。

启美所说大概就是这种性质,但目的是为了显示情趣雅志。

这与官宦家族的台阶就大不相同,曾去过故宫,就用最大的官皇帝来讲,举行典礼用的太和殿的台阶,云龙石雕的那条路上,台阶分了三层,步数分别是21、9、9,是官宦阶层最高的台阶,也叫“御路踏跺”,是用玉石砌成。

在此就不得不说中间的石雕,它是一整块的,250多吨,当时动用了一万多人,冬腊月,边走边挖井取水洒在路上,路结冰之后将其一路托到故宫。

可以看出来,无论是从外形还是质地还是工程,纹理的石头削成的台阶和玉石相比就显得随意。

从而,两种极端的表现就随之而来,前者是尽情与山水之间,后者庄重严肃。

很明显,无论怎么选择,都是一种人生态度。

第二句话:用太湖石砌成的台阶,称为“涩浪”,它的形制更加奇特,但是不容易做好。

所谓太湖石,就是形状比较奇特的石头形状,古装影视中庭院里的半人高的石头,应有太湖石类。

古时的文人墨客,甚是欢喜奇形怪状,平常人不能理解的只觉得高雅东西。无论是扭曲的盆景还是其它。

像国外的抽象画,现在的普通的我们讲不出来为什么那些抽象画的什么却还是觉得它价值很高。

在我看来一方面是物以稀为贵,另一方面也是对不同事物的演化的认可,说明我们是具有创新性和对其接受能力的。

第三句话:复屋的阶要高于外面,用未经开凿的带有苔藓瘢痕的石头镶嵌台阶才有山间的风致。

里面的屋子小台阶,高度要高是为了采光,外观好看。个人看法,某方面也是想表现隐私,以及安全感。

因为学习语文时间不短的原因,无论是自己还是身边的朋友,都是羡慕这些闲适雅趣的生活,尤其是刘禹锡的《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清晨的阳光洒落下来,园子里清晨的露水还在,山间清风,烟雾缭绕,伴随着鸟鸣起床,坐卧窗边,望满园青色,斟一壶清茶,品一本简书,何等惬意?

总是觉得现在闹市里的茶楼,装的倒是雅,不过不免有些过头。

真正的品茶,还是喜欢在摘茶的季节,摘来一两把,不用处理,坐着老家的门口嚼着吃;或是年久的熟茶,温水过滤,开水泡过的第二遍装入老茶壶,坐在山间的老树上慢慢品。

所以茶楼最是应该接近山水之间,这样大肆矗立在闹市,并不会带来什么宁静。

台上绿

--3--@向往如此的人

现在的生活节奏,会逐渐的加快,无论是身处农村还是城市,发展都是肯定的,寻求这种心理宁静的人会越来越多。

作为一个将来的程序员,对于智能化的到来虽然不会害怕,但也是会焦灼,未来的我们将会把这种自然、心境的体会放在何处?旅游真的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宁静吗?那些渴望如此境界的人应该如何选择?何去何从?

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对着头顶的那一轮明月?

宁静致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