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贫穷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一个人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片土、一只猪。”
坦白讲,我很讨厌贫穷。从骨子里散发的自卑到面子外的脆弱,它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原罪,足以强大到给一个人的一生判为死刑,命运如同囚徒般被缚在石柱上饱受鞭笞,痛苦不堪。
上周看着《欢乐颂》中樊胜美家庭琐事的诉苦与不堪的时候,偶听朋友讲起隔壁村的李老头在路边死了,死的时候眼睛和嘴巴睁得大大的,甚是吓人,可村里的人却不是惋惜甚至觉得理所应当、死的活该。李老头一生潦倒困窘,年轻时像个地痞流氓到处偷抢,年纪大了又无一技之长,只能四处乞讨,最终病死街头。朋友叹息老头怪可怜的,而我反击道农村贫穷的一大把,他们不去改变又怪的了谁呢。多少贫穷,源于不去改变,故步自封,当贫穷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开始“安贫乐道”,在浑浑噩噩中变成犯了“本罪”的贫困户。
<h3><div align = middle>1</div></h3>
出生农村,我见过太多苦难与不幸,“贫贱夫妻百日哀”的鸡毛蒜皮的争吵从未停歇,然而这争吵不是改变贫穷的起步,而是继续“守护贫困”的一重插曲。
我本房的二叔今年快48岁了,大前年添了个二胎,但全家依然住在一层平房里,盖二楼的红砖早已经起了青苔,算算过了快8年吧,二层还是没有盖起来。在现在农村人人三层精装小楼房的映衬下,显得那么可怜落寞,说起来却又是那么可恨、可悲。
二叔小学毕业,后来做学徒当了泥瓦匠,在村里帮忙盖房子,后来外出打工,本来有着一技之长找份工作定然容易。然而在村里做工时懒散的毛病出来了,今天在这里干几个月,明天在哪里干几个月,从泥瓦匠、装潢工到瓷砖工等,没有一分工作做得长久,必然每一份工作做的不精。如此反复过了近30年,现在依旧在工地打着杂工,一个月拿着4000左右的工资,可家里有新生女儿要养,儿子也快要结婚了的年龄,可这个家除了一贫如洗还剩什么。
说起二叔的儿子,我更是心堵着慌,这个比我小2岁的小伙伴,至今在工厂当工人有8年了。当年我们在同一个学校读书,他还算学习一般。可在他初中毕业,父亲就不供他上学了,觉得他上不了好的高中,以后也上不了好的大学,还不如早点出来挣钱养家。可二叔的儿子成绩就算一般,也能上个一般中专或大专,然后再升本科,或许这样他的命运会不一样吧。可现在二叔的家里只有一层楼房,二婶在家带着孩子种着几亩地,一家仍然紧巴巴地过日子。说实话,我很担心二叔女儿的未来,这个中年得来的孩子,她或许面对着她哥哥类似的命运方向。
当贫穷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很多人开始慢慢适应这稳定的小日子,但如“温水煮青蛙”,消极与懒散占据着整个胸膛,肚子内空空如也,肚皮外瘦骨嶙峋。更可怕,这种生活慢慢侵蚀下一代的一生,当贫穷的生活方式与态度如蛆虫一般附于脑中、侵入骨髓,孩子的命运与未来难以逃离贫穷这樊笼。
<h3><div align = middle>2</div></h3>
当贫穷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能做什么,首先当然是努力改善我们的生活态度与摈弃固守落后的思维。
我认识的一个女同学静的家庭就是是一个非常正面、值得羡慕的例子。静的母亲在北京开水果店,静的舅舅同在北京租了一个摊位卖蔬菜,静的姑姑在北京开软件公司,一家子都做着自己的生意。
也许,你会说这是富二代的一家,可人家不过是商业氛围很重而已,亲戚朋友都有生意头脑,人家也要每天很努力的工作。以静的舅舅为例,他每天早上3点多起来进货,然后择菜分类,然后去摊位摆摊,每天流水1万多。后来,他又盘下一个小摊位,雇了一个阿姨,自己每天主要跑货运,一个月下来,又多了近十万的营业额,算下来总流水加起来就有近40万。在静的舅舅身上看到了作为一个商人的眼光与头脑,他身上也反应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反观我之前一个同事L的父母——一对当了30多年的农民却不一样。
L从小就是乖乖男,循着读书考大学、找一份工作的路子。工作了三年,L准备自己和女友开一家奶茶店,都选好了店址,联系好了货源。然而,L的父母一听L离职开店,想都不想就反对到底。他们一直劝解L稳定工作,不要冒险,万一怎么样等等。后来,L在第一年挣了不少钱,再后来生意不行了,度日如支。L的父母终于找到了借口,一顿劈头盖脸的臭骂,L和父母闹得不可开交。
年轻人想改变贫穷的家境无可厚非,创业有风险这也是对的,但L的父母不应该给L灌输负面的影响,不管怎么说L怎么做,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的态度。
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习惯贫穷。在一无所有的境地,只剩下忿忿不平与怨天哀地,这是切不可行。财富有时代表着一种态度,贫瘠有时往往是懒惰与无能的代名词。我们有能力有机会,何不试图改变一下现在的生活方式,往前进一点,再一点点。
<h3><div align = middle>3</div></h3>
从小我就很讨厌,也一直想远离农村,尤其是父辈左邻右舍的生活与阴影。在他们身上除了一身泛白的蓝衣,满脸褶皱的沧桑,只剩下一潭枯如死水的生活。而我正在努力离开这种生活,一种寻求稳定却难以摆脱后自怨自艾的悲观与愤恨,一种看似精打细算实则不思进取的呆木与懒散,散发着一股子烂到底的贫气。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一个关于郭太太的故事:
郭太太是晋朝人,刚刚死了丈夫,她唏嘘了一会儿,就招来了家里所有的婢女,要带她们上街。婢女们都很高兴,穿得漂漂亮亮的。来到了大街上,郭太太却布置任务:“你们每个人都要捡几斤粪,人粪马粪牛粪都可以,达不到指标不要吃饭。”她自己先伏下身捡粪,穿得漂漂亮亮的婢女只好分头找粪。
郭太太每天都带着婢女上街,晚上回到家,就把粪堆在西厢房里,准备种菜用,种菜也用不了这么多的粪啊,剩余的粪,盘算着卖给菜农。郭太太总是无比依恋地看着这堆粪,用棍子拨拉来拨拉去。郭太太的继子住在西厢房旁边,每天闻到这味道,头发都竖起来了,对郭太太说:“你这样做是不行的。”郭太太吼道:“你父亲把你托付给我,不是把我托付给你!”然后拿着大棍子打他。她的继子跳窗户离家出走了。
在古代,赚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很多人一辈子都在耕自己那块地,捡街上那坨粪。他们小小气气节节约约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他们不小心被贫穷选择到了。但像郭太太那样的人,本来不怎么穷,却选择了贫穷这种生活方式,他们吃菜只吃菜根,家中堆满了腐烂的苹果,古代的人把这叫做简朴,其实这是到死都无法改正的恶习。贫穷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还是一种容易让人沉迷的生活方式,迷失在无数快乐的细节里——“呀!这个易拉罐可以卖五分钱!”“我挖了一点儿菜根吃!”——让人沉沦,使人忘记生活的本质:生活虽然曲折,但是要不断快乐地向前,不改进的生活不是好生活。
其实,我很害怕变成郭太太,因为我现在已经是“小郭太太”了:每天眼巴巴瞅着着抢些别人发的红包,每天数着还有多少天要发工资,盘算着自己这几天省了多少钱。我要停止这种恶习,因为在纠结琐碎的细节中,我忽视忘却了拼搏与沉淀,于百般无聊中混过了一天又一天,除了一身肥膘与虚增的年龄,我又成长了什么?萧伯纳说得好:“有人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片土、一只猪。”
“在贫穷的深渊陡崖前,我们需要始终保持灵智的清醒,要真切认识到: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保持自我的进步与乐观积极。只有当我们的心,不被偏狭、愚昧、贫瘠所控制,我们才能够涉过人生暗河,重新审视此前的固守与成见,才会变得成熟而富于智慧。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会有真正意义上富足。”
当贫穷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似乎放弃了远方在向我们招手,我们开始拘于眼前的蝇营狗苟、鸡毛蒜皮,安于现状,于所谓的安稳中浑浑度日。我们忘了窥视自身,丰富自己,由内到外的蜕变。思维先行,行动在后,努力循着自己已规划和探知的方向走着。也许,富裕很远,但富足与乐观却总能随遇可见。 I’m sure you can achieve it one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