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之父:埃隆·马斯克传》——一个浪漫的极客
竹内一正,日本作家。百度百科和Wikipedia都没有搜到他的信息,想必不是太出名。竹内还著有《超·乔布斯传》,听起来有点日本漫画的魔幻色彩。
《特斯拉之父:埃隆·马斯克传》整体来说算不上一本精彩的传记,叙述平淡如水毫无波澜,缺乏传记该有的深度和细节挖掘,可以当做马斯克的趣味小故事一读。
埃隆1971年出生于南非首都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位电气工程师,母亲是一位营养师。10岁时买了自己人生第一台个人电脑,开始自学编程,12岁写了一个太空小游戏卖了500美元。17岁时为了逃避兵役去了加拿大,就读女王大学,后考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经济学和物理学。24岁考入斯坦福,但就读两天后便退学创办了Zip2,28岁时将其卖掉创办了X.com,即后来的PayPal,31岁时又将PayPal卖掉创办了SpaceX,33岁入股Tesla并担任CEO,35岁创办了SolarCity。
马斯克真正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创办公司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拯救地球。他一开始的目标就是让人类移民火星,但造火箭需要大量的资金,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他退而求其次,决定先让电动汽车普及,摆脱对石油能源的依赖,减少二氧化碳对地球环境的破坏,2006年,他又入股SolarCity并担任董事长,推广太阳能的使用。马斯克曾经思考过“对人类未来影响最大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他给出的答案是“互联网、可持续能源和宇宙开发”。当特斯拉濒临破产、“猎鹰1号”连续发射失败,马斯克在巨大压力下,用自己的资金维持公司运转,践行他的理想。
NASA曾估算猎鹰9号发射的成本为40亿美元,但SpaceX实际只用了3亿美元就完成了设计,加上猎鹰1号的9000万美元,共计3.9亿美元,不到NASA估计的十分之一。
为什么马斯克能造出如此便宜的火箭?
作者给出了两个原因。第一是设计的标准化和产品的系列化。这是降低成本的通用做法。
要知道,19世纪的美国就是依靠标准化的设计体系,一举超过英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力量。每一粒螺母、螺钉、螺纹都有制造标准,在不同的产品上可以实现互换。福特也是利用标准化批量生产,推出福特T型车,奠定了当时汽车霸主的位置。
常规火箭一般会采用不同的发动机来达到最好的性能,但马斯克简化了火箭的基本设计,猎鹰1号和猎鹰9号使用的是同一种燃料和氧化剂,采用的是同一种发动机。这样一来,不仅零部件可以共享,制造流程和工艺都会减少。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猎鹰9号的开发成本是传统制造方式下“宇宙神-5” 的6分之一,发射成本是后者的7分之一。
第二个原因是组织机构的精简。火箭设计的精简大大降低了人员的规模和管理成本,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让组织内的决策非常迅速,正如马斯克所说:“降低成本本身,就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
马斯克还是个浪漫理想化的人。
“特斯拉”的名字来源于19世纪交流电发明者尼古拉·特斯拉;“猎鹰”的名字来自于《星球大战》中的“千隼号”宇宙飞船;“龙飞船”来源于美国民谣组合的歌曲《魔法龙帕夫》;龙飞船发射时搭载了一件神秘物品,当被问到是什么时,马斯克讳莫如深,在龙飞船着陆成功后大家才看到是一盒奶酪,据说这是马斯克向经典短剧《奶酪商店》的致敬,这部剧探讨了宗教和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矛盾;特斯拉的四款车型的型号分别为Model S、Model 3、Model X和Model Y,其中Model 3本应叫Model E,但因Model E被福特注册因此不得不改为Model 3,四个字母合起来刚好是SEXY。
电动汽车、移民火星起初都不被资本所看好,但SpaceX和Tesla的成功似乎又让人们看到些未来的模样。正如周鸿祎在本书的序中所讲,所有的颠覆式创新都不是敲锣打鼓而来,而是隐藏在一篇噪声之中,一定不能以一种藐视的态度看待新生事物,它或许有上百个缺点,但是只要有一个优点远超过你,就有可能击败你。
附录:《特斯拉之父:埃隆·马斯克传》思维导图
完
2019.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