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熟的成熟
少年时都喜欢装成熟,装着装着,突然一天发现,自己真的变成熟了,就像学生时代的散文习作,成为课堂上朗读的范文之前,读了多少大家作品,模仿了多少同龄人的范文?
怀疑论者们有话说了,所谓的优秀,是一种模仿的优秀么,所有的成熟,又是成长的终极形态么,有没有一种别样的优秀,或者不成熟的成熟?
还真没有。
社会是一种意识形态,我们因为出生和血统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以此作为意识形态分类的一种方式,和身边的所有人产生特定社会规则下的各种关系。于是,关于优秀的范文,或者从我们今天谈论的具体这一点来说,关于成熟,其实是有抽象统一的模型的。它不与成就对应挂钩的,我们撇开财富和地位这些因素谈论人的成熟,和成长挂钩倒是相对贴切一些。
社会中生活,有些标签和规律是相通的,成熟算是一个,懂事、有责任感、处世圆滑、为人通情达理,至少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常常是从属于成熟的标签。从我们不爱和朋友吆五喝六组队包夜开始,从我们全心把精力投入在工作和事业当中开始,从我们尽量把所有的时间用于正儿八经的学习商业和社会的规则开始,我们变得顾家了,不和对象过家家似的盲目争吵了。我们尝试去做好父亲母亲的角色,学习如何孝敬好老人。随着个人的成长,成熟成为我们个人与社会最后的和解。
成熟是一个无法形象的形容词,那是一种对于心理和成长状态的描述,是个人走向社会剥离掉的自己最原始的部分。每一次成熟,是痛苦经过迭代反思后的过程,每一次都是这样,越成熟,越孤独,越自由。我们在家庭的“小社会”里的任性、自我、乐观、小美好、公主病,以及与生俱来的自私等等,都在进入社会面对一个个现实问题的过程里逐渐隐匿消融。感情世界里的成熟,爱情进化成亲情是特殊的一种。为什么感情最后多融化为亲情?进化规律帮助我们理解了这个问题。单身状态的你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生活的全部,一旦投入到亲密关系以后,沉浸在二人世界的同时,也才能常常感觉到那种巨大的虚无,像内心被唤醒了猛兽,在下一个冬天来临之前再无宁日。这在单身状态下,不是经历牢狱、破产、巨额债务、永别、惨败,是很难体会的。进化的要求,我们不可能长期在这样的关系里稳定的生活,除非你不再需要进入社会,不用接受二人世界之外的关系的存在。而亲情关系,就是让爱情偃旗息鼓的最好去处。
那不成熟的成熟,是成熟,还是不成熟?
到这里,我们可能能够隐约理解,因为成熟的阶段性和发展性,我们每个人的不成熟成为一种常态,成为我们和社会的一种和解。
因为个人性格,一贯社交冷漠,极不成熟。庆幸的是,也能够保持跟身边的每一个人和谐相处的意愿。常常在保持联系这件事情上,和常人有不一样的理解。以前不用微信,以为这种没有成本的交流,极易成为新的信息泛滥所和时间打发机器。现在决定告别微信,不是因为不爱社交,不是因为社交冷漠,恰恰是对这仅存的100个好友看得太重,才不愿看着他们为了社交而做的不成熟的努力。微信终究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和移动电话、邮箱、其他任何有通讯功能的工具并无二异。有时候不打扰是一种基本的礼貌,就像一首歌词唱说:“不打扰是我的温柔”。微信好友从1000多到100多的时候,删了好多人,正常人是不理解的,觉得这个人幼稚,觉得这个人变化无常不够成熟,好像是在形容以前经常更换电话号码和删除QQ好友的我。
告别不是不想联系,是希望能够保持好基本的礼貌,不让大家有之前被删除的那些好友一样的误会,而我以此为标准作为删除好友的依据,对于在即时通讯上已经做得很成功的微信而言是不公平的,不如干脆,退出这个玩微信的圈子。通讯工具回归最初,其实邮件和书信真的是最纯粹美好的工具。在真正删除那900个好友前,如果这样选择,该能避免更多的误会。
坚持自己,所谓的坚持个性,就是不成熟的典型特点。而成熟本身就是个人性格和社会意识形态交融而成的概念产物,在它面前,每个人的不成熟都是一种常态。个性是需要表达的,不在微信及朋友圈见到的日子里,会选择微博、简书那里的平台,至少可以自主订阅。而即时通讯的任务,就交给短信和电话吧。事实上,对能够坚持邮件交流的朋友,更有不一样的期待和信心,这算得是一种癖好或者新时代的陋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