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国学与传统文化

焦虑的父爱:你为何不结婚,不早点生孩子

2019-06-12  本文已影响0人  橙君

刚刚,接了阿爸的电话,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在医院扫地,旁边有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拉着他妈妈说,“妈妈,那个爷爷好辛苦,我们给他点钱,好不好!”

众人被小男孩的天真给逗乐了。最后,小男孩给了阿爸他身上唯一的果冻。本来不吃零食的阿爸毕恭毕敬地接过果冻,“幸福”地把果冻吃了下去。

一直以来,阿爸都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如果他会识字,一定会成为一个不错的作家。阿爸给我将这个故事的目的很简单,老三样:催婚、催子、催回家,可以看得出,他将自身因为农村习俗、自身年纪以及工作所带来的焦虑,全部转移到我身上了。

我把这个故事讲给滴儿听,她下意识地就回答,这个故事应该反映这个男孩的家庭品德教育很好,有怜悯之心。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更不能得出阿爸催婚、催子的结论。感谢滴儿的答案,这个答案让我心里轻松了不少。

虽然,我还是失眠了!因为放假所带来的好心情被破坏地一干二净,本来因为换工作、转行,再加上糟糕的个人财务数据,共同带来的压力让我有种喘不来气的感觉。

阿爸的话,勾起了我已有的焦虑,两相结合的我,望着窗外的夜空发呆。这时,脑子里忽然闪过一道光,想起了孔子这样一句话,“小棒受之,大棒则走,不陷父于不义”。

这个故事起源于孔子的学生曾参。这位曾子有一天去田里锄草,不小心弄断一根瓜苗,老爹特别生气,拿着大棍子,一棍子将他打得休克,昏死过去了。

所幸,曾子命大,活过来之后,哭着脸跟父亲说,“因为打他,而让父亲费力了,自己真是该死。”最后,曾参跑到屋内,搬琴出来弹,免得父亲内疚。

孔子都听不下去了,说出这句经典的话,“小棒受之,大棒则走。”曾参的故事,让人有种匪夷所思的感觉,他的人格是有多卑微、不平等,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哪怕是奴隶也不会自甘堕落如此呀。

说回阿爸这事,他把自己的焦虑强加到我身上,错误地认为“只要我结婚生孩子了,他就不用辛辛苦苦地干活,他就完成任务,能在乡亲那里抬起头做人了。”

很明显,这是典型“大棒”,按照孔子的话说,我得跑。显而易见的是,我不可能按照他设想的去做,为了他的焦虑,而决定我自己的终身大事。况且,我结婚、生孩子(养不活)之后,他的境地就真的会好吗,未必。

我不可能随随便便结婚,生个孩子,然后按照阿爸的打算,把孩子给他们两老,我和滴儿在外打工。这个计划缺点太多了,爸妈陈旧的家庭教育,我肯定不愿意让我的孩子再经历一次。

阿爸对自己的教育一直很自信,认为自己培养出了一个大学生很了不起,他也确实是把我当做他的骄傲。然而,事实是,即便在今天,我都还在为童年的缺失而买单。网上有一句话,我非常赞同,“有的人,一辈子都在为童年而活。”

“小棒受之,大棒则走,不陷父于不义。”我所能给出的解决方案则是,少接阿爸的电话,反正又聊不出什么名堂来。

现在每个电话,就算是接,也不是什么沟通感情,而是相互置气,看谁更气愤一些。接的越多,感情越被破坏地一干二净,所谓父爱,我现在只感觉无限的焦虑。

第一次听到反孝道一词,是在武志红的《巨婴国》(禁书,读起来酣畅淋漓)。武志红有一点说的很对,“对待父母,不要用孝的方式,没有顺就没有孝。而是要用爱和平等来对待父母,如果没有人格的平等,顺从带来的只有虚伪的假象,哄骗罢了”。

对于孝道,我不想做过多的评价,要知道《孝经》这本书恰恰是我上文列举的这位曾子写的。如此匪夷所思之人,写的东西我实在不敢苟同。

相比于孝而言,什么是真正的爱,才是我真正要探究的东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