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日本
7月21日至28日,我跟随中宣部组织的青年记者日本访问团,以农业为主题进行考察、交流。
这是我第一次到日本,之前并无哈日或者反日情节,所以关注得并不多。
以下为初识日本的印象和感受。
初识日本你是什么垃圾?
最近在国内大火的“垃圾分类”话题,居然也是在岛国听到的第一个话题。
下飞机后,在大巴上,我们导游水野君告诉我们,下车后请把垃圾带下车,再进行分类丢弃。
“在我们这里,五年级的小学生就会分垃圾了”“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贝”“垃圾对日本特别重要,它燃烧的气体可以发电,燃烧的残渣可以填海”。
给我的感觉,日本的民族优越感还是比较强烈的。或者换一个说法,是民族自信。
初识日本老东西要留下来,那是回家的路
周一的午饭,是在横滨的红砖瓦房就餐。
横滨,是150年前随着明治维新开启日本国门的地方。临近海边的两座红砖瓦房,其前身是存放货物的仓库。
时代变迁,码头转移了位置,仓库失去了作用,但是日本人却没有将其拆除,每几年都对它修复,还把它变为有餐饮、购物、娱乐的小小综合体。这样不仅将老东西保存下来,还焕发了它的新活力。
水野君告诉我们,老东西要留下来,那是回家的路。
在日本的原横滨英国领事馆,一处被地震和火灾破坏的房子,当地也没有将其拆除,而是任由爬山虎爬满了残垣,让眼前的历史透出时间的味道,为这段历史又增添了味道。
中国喜欢彼拆拆拆,现在理念先进点,以旧修旧,可是根子的老东西没有,眼前的东西如何也是失去了味道。
初识日本第六次产业化
在日本,我们考察的主题是农业,这里没有诸如乡村振兴这样的口号,他们提的是“第六次革命”,这是什么意思呢?有点像三产融合,但是又有点差别。三产融合,大量的利益被二产和三产拿去了,相比之下,一产的农民获得的太少了。针对这种情况,日本的第六次产业化,是打破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让他们直接对接,他们称农民为社会的末梢神经,让这部分人更加富裕。
具体怎么做呢?农民生产的东西,会打上自己的名字,你一看就知道谁生产的,让其个人成为一个品牌,增加农产品的同时,也给农民一种职责的光荣,让其更加专注生产。
我们采访了一家农户,他的梨子上他的名字就是他的品牌,他们是自产自销,都是别人订购,他跟我们说,他有自己的粉丝,他每年都是自己跟自己比,种出味道更好的梨。
日本是精细农业,它强调农民的价值。就是这样,让社会认可农民的劳动,让农民生产更高品质的农产品,就是令人敬畏的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最后解释,为什么叫第六产业化呢,…123相乘等于6,发挥一的乘积作用,所以得名。
初识日本70岁?应该可以退休了吧…
来日本前,老龄化只是一个概念,而接触了这个社会后,才真正意识到老龄化到底是什么。
我们的导游今年63岁,他说自己正值壮年,应该继续工作,为社会做贡献。“国家正在把如今65岁退休年龄建议改为70岁…”
在共同通信社,平均记者年龄超过40岁,我们在大楼里,看到坐在位置上的编辑记者,许多已经花白了头发。在社论部,这个需要一天生产一篇重磅平均的地方,平均年龄60多岁。
在调查农业时,更是觉得数据惊人,务农的平均年龄为67岁,49岁以下的务农人数仅占1成…
听导游介绍,日本从2005年开始人口急剧下滑,预计到2050年,日本人口跌至1亿。
有人口才有希望,政府虽然通过补贴、免税等各种方式估计生子,甚至“鼓励”未婚生子,基本上只要生子都给予奖励,但是人口还是不断下跌,生育意愿不见提升。
初识日本记者的进修之路
日本记者如果升级打怪,成为一名担负重任的大记者呢?
以共同通信社为例。一般情况,学生通过校招进入通信社,分配到底下的分社,从跑五六个派出所开始,锻炼新闻敏感性,五六年后,年轻人可以跑当地的政治经济新闻,第十年后,你就有机会上升到总社,然后再慢慢晋级…
在日本,媒体算是较高的收入,大概是中小型企业员工的一倍。朝日和买读新闻在第一方阵,共同通信社在第二方阵,平均年收入超过12万美金。
他们的办公场所是敞开式的,大家坐得像教室,只有三八线,连个隔板都不存在。
每个人桌上有两个甚至三个显示器,这是方便操作,其实这几个显示器是一体的,打开一个窗口就是一个显示器,方便处理国内外稿件,和编辑自己的稿件,不用来回切换。有的记者头上方还挂着几个电视,播放着新闻节目。
可以感受上班的忙碌。
初识日本结语:
连头带尾八天的行程,真的行程满满,甚至有过一天安排三个座谈,让我们在最短时间内,对日本的农业、媒体和社会有更深的了解。
这是我第一次去日本,也很幸运是以这种当时与它初始。
下一次会是什么时候呢?暂时没有计划的。一切随遇而安,愿此行收获化为前行能量。
初识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