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读书养成习惯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hat we are doing and what we’re capableof doing would solve most of the world’s problem.
__Mahatma Gandhi(注一)
不论在美国城市,还是加拿大的城市,地铁及公交车上总会看到许多乘客在安静地读书。从国内初来乍到的人们会感到新奇,会把它当作一道风景。旋即,会羡慕他们读书的兴致与专注,也许会暗暗觉得自认为爱读书的自己竟也无法与之相比。
发过感慨,甚或转了这道风景图片或帖子之后,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关注点便转移了。那一刻的惊讶与激动也随之归零平息了。我们极易被所见撩起情绪,却很少对未见加以思考。可曾想过那些公交车上的读书人何以如此日复一日地孜孜不倦?
Charles Duhigg在他的《习惯的力量》(The Power ofHabit)中引用了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话,“我们全部的生活,只要是有固定形态的,不过是一堆习惯。”(注二)的确如此。要找到答案,其实并不难。我身边的朋友说,习惯了。我的同学说,习惯了。我本人的体会也是习惯了。我曾经跟朋友看过一处房子,大门旁边专门设计了一个早茶小间,只容得下一张小圆茶几和两把椅子。那就是一个供早晨边喝茶边看书看报的地方,这是为习惯提供的方便,也是习惯的见证。想没想到好莱坞电影中那些镜头?有没有过大清早一开门就看到躺在门前的日报?(且不说送报人披星戴月领报分报的辛苦。)
就像用“适应环境”来回答生物进化并非真正回答了生物何以会进化一样,用“习惯了”来回答公交中的读书现象,并非真正的答案。因为紧接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这种习惯?或者问:怎么别人或我们就没有这种习惯?车厢里的高校学生及教师们读书就不必提了,那是必须的。可那些打工族或经理人甚至老板们在车厢里读书的习惯是哪里来的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他们本人都不大清楚。除非一个人主动改变原有的习惯,绝大多数习惯是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的。除开个人因素外,环境熏染与潜移默化是形成读书习惯的重要因素。这个因素可以来自家庭,来自周围经常接触的人,或来自学校。
前两种环境不易普遍观察,我们看看来自多伦多学校的读书环境。多伦多公立图书馆有一百多个分支,广泛分布于市内大大小小的社区,借阅十分方便。每次去图书馆,都会看到家长带着孩子借阅十几甚至几十本书。即便有着市政府提供的如此方便的读书条件,多伦多教育局下辖的近600所中小学校依然配备了各自的图书室,藏书量依学校规模从数百到上万册。
除了学校的图书室外,从幼儿班到最高年级,几乎每个教室都配备自己的图书架,少则几十本,多则上百本,包括故事及非故事类。图书内容及程度由任课教师决定,并负责购置,费用一般由教育局按规定提供。也有教师自费补充。
环境条件再好,没有“强制性”的措施,孩子们也不都会自主养成读书习惯的。教室里的图书每天都要求学生阅读,时间一般早晨有15-20分钟的自学,下午也会给学生安排十几分钟的自学。幼儿班和低年级每天都安排有朗读(Read Aloud)、导读(Guided Reading)和自读(Self-Reading),且都有按学生程度和学生自选带回家的读物(每天读物是教室图书,每周读物借自学校),并要求家长监督签字。高年级都有每周必读小说安排。
如果你早晨进了一个教室,就会看到学生们自动去书架上找自己喜欢的书看,哪怕看过几遍。如果提前完成课堂作业,学生们也会自觉地从书架上拿上一本书安静地阅读,除非教师允许学生用电脑或IPAD。
你以为有了这样的环境,加上这样的要求和安排,孩子们就都会养成读书习惯吗?未必。不少孩子不过是给你糊弄着看的,不是只看图画,就是快速翻页再换一本书打发时间。看书真的就是过目不过脑。所以,还要有进一步的措施。
一般要求每周或限定时间段看的书,一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要写读书体会,内容及形式则按年级要求从最简单的按理解画图画、写大意、写感受,到读书报告、书评、人物分析、剧情分析等,或观看同名电影,做对照比较分析,还有教师会让学生做人物或结尾改写,或选择一段做小组表演。
试想,在这样一种环境条件、要求及安排监督下,该会有多少孩子不知不觉地形成读书的习惯呢?当一位“车厢读者”(姑且这么称呼吧)出门上班的忙乱中,随手抓起一本书带上的话,你以为那是临时的决定或事先的考虑吗?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告诉我们:“人们每天多于百分之四十的活动并非出于决定,而是习惯。”(注三)
假如你也想当个车厢读者,或者让自己的孩子将来也成为一位车厢读者,不妨改变一下自己的环境,给自己提出一点要求,再补上一些措施,兴许会养成读书的习惯呢。可习惯又是什么呢?
The choices that all of us deliberately make at some point, andthen stop thinking about but continue doing, often every day.(注四)
--------------------
注一:引自《第八个习惯》(Stephen R. Covey, The 8thHabit)
注二:All our life, so far as ithas definite form, is but a mass of habits.(1892)(文中汉译由笔者提供)
注三:...more than 40 percent ofthe actions people performed each day weren’t actual decisions, but habits.(Charles Duhigg,The Power of Habit)
注四:Charles Duhigg,Power of Hab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