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牧歌简书文学犁 苑 深 声传播正能量

《同理心的力量》:微软特聘讲师告诉你不知道的“非暴力沟通”

2020-08-30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夭读书

前不久,《中餐厅4》火热开播,“霸道总裁”黄晓明在这期节目中的表现,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实力圈粉。

在之前的节目中,黄晓明第一次当店长,由于沟通方式过于简单粗暴,惹来非议不断。

因为缺少实战经验,导致餐厅里一片混乱,前面客人在焦急等待,后厨林述巍忙得晕头转向。

面对这种焦头烂额的场面,黄晓明不仅没有质疑自己的决策,反而要求道:“我不管有几套,全部做完!” 面对他的独行专断,节目中的其他嘉宾,虽然内心不情愿,却也“敢怒不敢言”。

黄晓明的那句,“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更是霸占热搜良久,还因此获得 “中年王子病”的称号。

不少网友评价他:“还没从大堂经理的角色中走出来,不够专业,靠霸道硬撑。”

可在这一期节目中,黄晓明如同“脱胎换骨”,明显变了个人。当嘉宾赵丽颖因为压力大,情感脆弱时,他会及时沟通,安慰她,劝导他,耐心得像个大哥。

当赵丽颖因为用筷子扒菜盘一事,受到网友抨击时,他会站出来发声解围:“在各种菜盆里找肉吃,是我们每天营业结束后的乐趣。”

从之前的特立独行,到现在的温柔待人,黄晓明的沟通语言无疑是发生了质的转变,而产生这种转变的,正是一种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能理解别人的意愿,情感和行动。

微软总裁萨提亚·纳德拉曾经提到微软转型成功基于三项自我刷新:拥抱同理心,培养无所不学的求知欲,建立成长型思维,其中同理心排在第一,可见其重要性。

显然,这个世界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无论是与家人、朋友、老师、同学,还是步入社会之后的同事、工作伙伴等,我们无法避免要与他人进行沟通,在这之中,拥有同理心、懂得共情就非常重要。

说到同理心,很多人都会想到一本畅销经典《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在全世界畅销,经久不衰,掀起全世界范围的学习热潮。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书中提到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个要素的实现离不开同理心。

不过微软公司的特聘讲师董国臣却认为很多人在运用“非暴力沟通”这个理论时,没有抓住精髓,并没有真正理解同理心的内涵,而仅仅是聚焦如何运用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来说话。

这样一来,非暴力沟通就变成“非暴力”的沟通,成为一种语言的模式和说话的方法,忽略了其精神内核和人的内在转变。

作为国内同理心课程的研发者和创始人,董国臣研究“非暴力沟通”多年,并将同理心应用在家庭关系、亲子教育、冲突调解、人际交往、组织发展等方方面面,授课遍及中国大陆主要城市、港台地区,以及新加坡等地。

他写的这本《同理心的力量-非暴力沟通的奥秘》就为我们全面揭晓了“非暴力沟通”核心概念,扩展了非暴力沟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书中还开创性地将同理心的研究成果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及文化精华,用更加通俗化的语言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内在连接,让我们既能够诚实表达自己,也能够同理倾听他人的感受,看见他人内心深处的需求,从而实现需求的转化,达成共赢,收获美好与幸福。

01 非暴力沟通的“形与神”

在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完成。

在家庭中,如果我们懂得好好沟通,就能营造出一个幸福有爱的家庭;在工作中,如果我们能做到谦逊有礼,进退有度,就能在职场中游刃有余。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可以遵循适当的沟通原则,就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懂得如何爱自己。

非暴力沟通就是一个神奇而有效的工具,它能把我们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让我们专注于自己的感受与他人的感受,让爱自然流露。

然而,任何学问并非万能,甚至很多人还认为非暴力沟通并没有效果,因为他们只是在简单地模仿“形”,而并没有搞清楚这套理论背后的逻辑和它真正的内涵实质。

在书中的开篇,作者就讲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有一天,他的堂哥向他请教如何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作者和堂哥了解了下情况,告诉堂哥一个办法,就是给堂嫂洗脚。

结果堂哥坚持给妻子洗了两个月的脚,孩子的成绩从100名提升到了29名。

后来他把堂哥的反馈截图发到朋友圈,大家都说要回去给老婆洗脚。

基于这件事,作者认为,很多时候,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大家都特别希望有一个速成的技巧,能有人直接告诉我们怎么做,然后人生就能发生奇迹了。

但事实上,别人用这套理论来说话有效,你也用这个来说话,是不是也会有效果呢,显然不一定,就像这个洗脚,假如100个男士听完故事都回家给老婆洗脚,但孩子成绩能提升的可能只有10个人。

我国伟大中医孙思邈的著作提到,“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表面上看都是孩子的成绩不理想,但是背后的原因各不相同。

通过“洗脚”这件事逐步改变了夫妻关系,协调好了家庭矛盾,孩子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是,每个家庭的问题都不会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并不能轻易模仿。

学习非暴力沟通,如果你只看了形,只学技巧,只模仿,有可能你学得技巧无效,甚至有可能效果完全相反。

就像中医治病一样,如果他本来就是堵塞的,你还给他补;他本来就是亏空的,你还给她疏,这样只能使他的病情加重。

那么“非暴力沟通”的神到底是什么?马歇尔博士指出它的核心在于对人的内在需要的持续觉察,被称为“基于需要的意识”,也就是无论人们做还是不做某件事,都在试图满足某种内在的需要。

如果我们可以围绕这个核心,就能实现以下的四种转变。

第一,语言的转变(柴狗与长颈鹿)

语言,其实是由意识的核心生出来的,仅仅从知识观出发,带着头脑的评判,表达的是一种语言模式;而如果我们从心出发,试着去看到彼此的美好,说话就是另一种语言模式。

马歇尔博士发明了两个非常形象的动物来进行语言模式的区分,那就是豺狗和长颈鹿。

豺狗个子矮小,眼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且性格急躁,受到攻击时会攻击别人,语言多为指责、诋毁和评判。常用的字眼类似“你真蠢、小心眼,你今晚必须练琴”等等。

再看长颈鹿,心脏可达十多公斤,这表明抗压能力强,同时个子很高,能看得更长远。牙齿和嘴唇很特别,每天要吃几十公斤的食物,喜欢吃带刺的叶子。

这样它就不会被他人的言语所伤,还能从这些语言的背后读懂他人的爱意。

比如妈妈回家打开门,发现一大堆孩子的玩具,你忍不住对着孩子大叫“你怎么乱扔东西?你太不乖了。”这就是豺狗的攻击语言,而此时,如果你能够说,“你现在愿意把玩具收拾起来,放到自己房间吗?这样的房间很不整洁。”,那么就实现了语言的转变。

这样的表达会让孩子不会受伤,并且可以通过语言读到对方内心的渴望和要求,即使他的语言是指责性的,我们也能消解这种指责,实现与对方内心的连接。

非暴力沟通,就是要不断察觉我们的豺狗语言,把它转化为长颈鹿语言。

第二,非语言的觉察(语言之外的可能)

首先要留意沟通的目的,与自己和他人建立有品质的连接,让由衷的给予得以发生。

我们的意图在于增进与人的连接,在良好连接品质的关系基础上,增进相互支持与帮助的意愿,而不是运用一套设计好的语言方式,让他人完成我们想要的转变。

其次是要留意沟通中的非语言部分,比如人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背后隐藏的真实感受。

脸发热、头发涨,全身紧张,说话速度快,肌肉紧张,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人的肢体语言会透露出大部分的信号。语言可以骗人,不开心说成开心,不愿干说成很想干,但身体语言却不太会骗人。

很多时候迫于某些人的威严,或者出于情面,说出一些违心的话,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我们可以从别人的表情,特别是体态、手势、眉毛的运动中看出蛛丝马迹。

第三,思维的转变(发现彼此的美好)

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的钟晓芹和陈屿的婚姻不知映射出多少现实中夫妻的影子,只是因为双方在生活中的各种琐碎小事意见不一致,缺乏深入的沟通和交流,最终导致原本相爱的两人各奔东西。

但是在离婚后,钟晓芹才开始意识到“他为我做了那么多事,我都不知道,我不知道电池要换,不知道鞋要摆,陈屿说的对,那些鸡零狗碎,消磨了人的光彩。”

而陈屿也意识到,应该尊重对方养猫的乐趣。应该学会倾听,学会关注对方在生活里的困难,给予帮助。丈母娘做的饭真香,不应该总想着生活被打扰了,而忘记了“这是一种付出”。

这便是一种思维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从“是非”“对错”的争执和判断中走出来,转而留意彼此的美好。

第四,赋能(基于同理心的真正赋能)

赋能,并非我们把能力给他人,而是通过倾听和陪伴,发现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破除阻碍他当下行动的障碍。

记得大学毕业刚入职场的时候,不善言谈的我总是害怕与上级领导接触,唯恐说错话或是做错事,部门领导很快发现了我的担忧,在一次工作交流过后,对方风趣的语言和真诚的指导,顿时让我放下了戒备,从那以后我整个人都变得开心多了。

而当初的这位部门领导最后也成为了公司的副总,由此不难看出,能够赋能也是职场里很重要的一种领导力的体现。

02 拥有“同理心”就是开始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同

很多人想学习非暴力沟通,或多或少是为了改变他人,可是改变的结果通常只有四种。

第一种是改变失败,对方很强大,结果自己内伤。比如我们想让孩子变得更乖,更爱学习,结果孩子没有改造成功,自己还被闹得心力交瘁,这是如今很多宝妈们的心声。

第二种是看似改变成功,自己很强大,但是对方内伤。还是以教育为例,当年的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国歌女孩”林妙可,小小年纪红遍全国,她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成名,费尽心思将孩子一步步打造成了一个明星人物,可十几年过去了,曾经的童星却早已失去往日天真纯洁的模样,出入各大商演场合,行为举止过于成熟而功利,导致不断遭到网友的吐槽和负面评论。

第三种是双方势均力敌,冲突对抗不断,导致关系受伤。这也是我们很常见的家庭关系,夫妻双方都强势,谁也不肯让步,于是家无宁日,双方陷入冷战局面中。

第四种是通过同理彼此,实现共赢。就像写出《我们仨》的杨绛女士一样,与爱人钱钟书相守一生,不论岁月如何变化,经历多少坎坷曲折,双方始终恩爱如昔,并且成就着各自的人生价值。

前三种我们称为悲剧模式,唯有这第四种才是我们期待和需要学习的共赢模式。

作家甘北曾说:“你永远不能指望他人感受你的感受,除非,他有一天遭遇你的遭遇。

同理心,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能力呢?

第一,观察,这是同理心表达的第一步。

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所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我们很多人说话都习惯带有个人评判,这种不客观的沟通方式,非常不利于关系的经营。比如说:“小明在过去的三次数学考试中没有一次及格”是观察;而“小明是个差生”就是评论。

那么我们日常在区分观察和评判,留意潜台词的部分,你在说一句话的时候,内心深处是否暗含比较、价值观、推测和一些情绪。如果是,那很有可能就是评判。

所以,我们不妨在开口时,先考虑好自己到底要用哪种方式去表达。

第二,感受,这是通往同理心的桥梁

感受是需要的信使,我们只有与自己的感受相连接,才能接收到身体对自己的关爱。

感受出现会有两条路径:一条是直接进入思维、评判、指责自己或别人,产生悲剧性行为;另一条是通过感受,找到自己的需要,然后找到自己的行动。

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

而且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人,并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比如恋人吵架时,最喜欢说的就是“你再这样做,我们就分手”。此话一出,不论真假,都特别伤感情。这话其实是想法而不是感受。表达感受可以这样说:“你刚才的行为,让我很伤心。”

第三,需要,这是同理心的力量之源。

需要是非暴力四要素中最核心的部分。在表达完成感受后,我们可以说出自己的真实需要。

比如有天妻子生病了,偏偏老公出去和朋友应酬吃饭了。老公刚一回来,妻子就没好气地说:“你就知道出去玩?反正和朋友在一起,吃喝玩乐,整夜不回来,我一个人死在家里都没人来理会。”

妻子的本意是想让对方好好陪自己,但她这样含沙射影地说话,并没有解决实质性问题。

如果她这样说:“你从7点钟开始出门,深夜才回来,我一个人在家里感到很孤单,我现在生病了,需要你的陪伴。”

这样既客观陈述了事实,又清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就能让伴侣知道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

第四,请求,开启同理心的钥匙

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从知道都做到的距离。很多时候,我们知道并不代表我们能够真正做到。

比如,我们劝酒时的一句话,“你就不能少喝点酒吗?”

第一,它是否定和负面的。第二,少喝点很模糊,它并不明确具体。第三,尤其重要的是,并没有告诉对方,我希望你这样做,是为了满足我怎样的需要。

“我真的很看重你的健康和我们彼此的陪伴,所以喝完这两瓶啤酒后,陪我下楼散会儿步,好吗?”这句话既明确具体又清晰,而且是用肯定正向的语言,开放的句式。

逻辑是,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并不是我的奴隶,你满足了我的需要,让我的生命变得美好。

请求是满足需要的行为策略,我们需要注意区分请求和要求,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包含内在生命的需要。真正从心而发的请求,才是有力量且有效的请求。

03 拥有同理心的倾听让人生更有力量

当我们知道如何运用同理心去做好表达之外,拥有同理心的倾听也同样重要,甚至它的力量会比表达还要强大。

卡尔.罗杰斯曾说:

“如果有人倾听你,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多美好啊。每当我得到人们的倾听和理解,我就可以用新的眼光看世界,并继续前进。”

同理心倾听是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我们知道倾听的重要性,但并不代表我们真的就会倾听。

所以在倾听时,我们要放下内心的评判和想法,以一颗同理心,全身心地去感受对方,去体会对方的观察,感受,需要与请求。

但是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人与人的交流都是在不断兜售自己的观点,让一个人停下来,听别人讲两三分钟往往都非常难。

书中提到美国科学家的一项调查统计,两个一块儿谈话,只能记得25%的内容,而这25%中包括7%的语言、38%的声音和55%的面部表情。

也是我们在跟一个人交谈的时候绝大多数信息是被漏掉的。大家可以回想当有人和我们抱怨或者倾诉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会出现类似给建议、抢话题、安慰、盘问、纠正这样的行为,如果有,那么只能说明你还不是一个好的倾听者。

那究竟什么才是好的倾听呢?就是通过倾听能够解决对方的现实问题和生活困扰,甚至能够疗愈对方。

首先,要反馈听到的内容

我们要允许来找我们倾诉的人、来跟我们抱怨和指责的人不断地说。在对方说的时候认真地听而不打断对方,然后反馈我们听到的真实内容。

如果我们能用几句话把对方讲的内容反馈清楚,就会让对方觉得我们理解他。

其次,留意对方的感受

当我们能够反馈听到的内容,接下来就可以进行第二步,留意对方的感受。

我们用对方当下的感受去反馈对方语言背后、面部表情背后的感受和能量状态,能够帮助他跟自己建立连接。

最后,顺着感受找到对方的需要

所有外在行为都是由内部需要所驱动的。需要是倾听的核心,如何顺着感受来反馈需要呢?

我们永远不要这样问:“告诉我,你的需要是什么?”对方如果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么,就不需要我们的倾听了。所以,我们需要用心去体会他此刻的需要是什么,然后给出几种需要让他来体会。

“此刻你这么伤心,是因为你看重关爱,还是渴望理解,或者觉得安全特别重要?”

这就是倾听者在第三步的责任,说出一些需要的词语放在对方面前,让对方来挑选。我们要清楚,对方才是真正知道自己需要的人,我们只需从旁协助一下。

另外,好的倾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我们在倾听中要学会的是闭嘴。如果一个人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连闭嘴三五分钟都做不到,那就是连第一步都做不到。学会闭嘴,我们才会真正听到对方说的内容。

第二,要有陪伴的状态。我们常说,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每个处在情绪中的人都需要他人的陪伴。

这不是因为我们无能才需要别人陪伴,而是因为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是有限的。我们处在情绪中时,无法把注意力安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所以需要人不断地陪伴和提示,用陪伴者的注意力帮助我们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

第三,用感受和需要的词汇来精准反馈。比如,“听起来你真的挺生气的,是因为对你而言理解特别重要是吗?”

如果描述不出来对方是生气、失望还是喜悦、兴奋,可能就没有办法给对方精准的反馈。

第四,破除执念。无论是纠结于职业选择的人,还是处在愤怒中的人,还是在失恋痛苦中的人,或希望能够接纳自己生命的人,他们往往执着于内心某一具体的行为或策略。

现代人,被生活所迫的人太多,于是我们对某一行为或策略特别执着,欲望太多因而产生了执念。这种执念,让我们陷入极大的痛苦,因而我们才需要倾听。

所有的策略,都是为了满足内在的需要。无论我们执着的是什么,只要具备基于需要的意识,就有机会从执着的困难中走出来。

马歇尔说:“在我们通往人生最终的目的地的过程中,要经过很多的路,过很多的河,非暴力沟通是你渡其中一条河的筏子。但是很多人过了河之后,依然把这个筏子背在身上。”

这个比喻告诉大家,非暴力沟通是修行路上的一程,切不可执着于非暴力沟通的形式。

非暴力沟通为我们提供了选择,帮助我们度过情绪和念头的河流,让我们时刻觉察自己的需要,跨越我们与自身需要断裂的悲剧性行为模式,就是渡河的筏子。

在这之后,依然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升生命的境界。任何学问都是助力我们生命境界获得提升的路径活工具,而过好当下的生活,对每个生命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在《同理心的力量-非暴力沟通的奥秘》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要改变从一个念头就直接过渡到行动的习惯,而是应该选择由身入心,再采取行动的路径,我们需要学会首先接纳自己,修炼自己的品性。

著名的理学家王阳明说过“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此心不动是指轻易不会动到心,更不会伤到心。心平如镜、宁静致远。内心起伏不能太大,震荡的次数不能太多,而且不能持续时间太长。

但这样是否会心如止水、了无生气、缺乏能量呢?王阳明又补了一句,随机而动!

机缘到来的时候,人的情绪情感也可以排山倒海、汹涌澎湃,产生的能量可以让人为之一惊;但如何把握这个机缘呢?

这可能就需要智慧了。这时候如果可以运用起同理心的智慧调动全身心的能量,就可以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完成生命的转化,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