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灰色年代》第十二章、乡愁(4)/作者:邵明

2023-11-25  本文已影响0人  房作者_0970

——第十二章、乡愁(4)

讲完泰州史讲家史:我邵氏家族谱在2006年由本家长辈邵寿颐重新修谱完成。邵寿颐比我母亲略小几岁,生于民国15年,上海大同大学化学系毕业,历任公用事业研究所研究员,煤气公司高级工程师,上海工业大学模糊工程研究室教授。

据族谱记载我家祖上是浙江余姚人,明朝晚年做官北上到泰州。邵家在泰州根深枝茂族群兴旺,听我三舅说:“小时候过年给长辈拜年,初一拜到初七也拜不过来。”

祖上主要是做漕运的官员兼管盐税,从上面所述泰州历史来看,运河和盐业与泰州的兴衰有密切关系,与邵家的兴衰也有密不可分。到民国以政府职员、搞教育、经商、收租为主(典型的乡绅家族),家道逐渐衰弱。但祖训不敢违,在族谱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望子孙牢记我家大门口屏门上的八个大字,‘瓜锦世泽,棠荫家声’。同时为了敬仰先祖太子丹洞察暴秦无道,有使荆轲刺秦王虽败犹荣的佳话,先祖雍公知宋室之将乱,推官不赴,退居於洛的清高作风,及泰州邵家七世孙克勤(我三舅)先生忠孝双全,有助人济世为乐的优良传统。”

下面这段引自记录我外婆高寿的《六世孙杏楼公夫人王英高寿传记》:王英生于光绪十五年(1890)六月一日,卒于民国75年(1986)3月12日,无疾而终,享年97岁。考泰州始迁祖光朝公夫人享年96岁无疾而终,这可能是当时康乾盛世国泰民安有关,而王英是吾宗200多年来唯一的高寿者,值得在家谱中撰写传记传世。但又与过去的寿考有异,王英一生处于动乱之世,能够深明大义,可与岳母齐名,幼子克勤忠孝双全,父早逝奉母克守孝道,此乃王英长寿之基础。回顾时代背景,自古改朝换代,除受战祸之害,皆与百姓无关,即使处于日军侵华期间,尚可以逃亡香港或内地,不能离开日伪统制区的,只要做良民亦可安生,可在文革时期,长子克刚,次子克柔,女克美与月兰均遭不同程度的冤屈和迫害。焉有处于逆境的母亲有高寿之理。

回忆1949年,服务军旅的幼子克勤,在撤离上海围城紧急之际,趋车至上海绍兴路98号,探望一下住在胞妹克美家的慈母王英。王英知情后,命克勤稍待片刻,自己上楼整理了一个随身内衣小包,对克勤说:“我跟随你一起去台湾。”在此关键时刻,王英做出可敬可佩的果断决定,这是她长寿的必由之路。在台期间,媳妇邵钟知行,在台北创建了清华幼儿园,王英协助管理,运行得井井有条,成为台湾最知名的幼儿园,在家中教育孙辈成长,均取得可喜的成功。

自克美1978年10月在上海逝世,举家总是编造故事来隐瞒克美的逝世,目的是为了不使老人伤感。后又随克勤移民美国,克勤在美经商有成。王英乐善好施,儿孙四世同堂,丰衣足食,度过了欢乐的晚年,墓葬德州休斯敦森林公园公墓邵氏莹地,谨此为记。

族谱是历史的细胞,也是历史考证的依据。从族谱来看,我三舅不顾九十高龄再次要我陪他去泰州寻亲访友就不难理解了,叶落归根,水深回流,老人对故乡的思念是难以释怀的。

这是余秋雨《乡关何处》的一段话:“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大的社会变动都会带来许多人的迁徙和远行,或义无反顾,或无可奈何,但最终都会进入这首无言的史诗,哽哽咽咽又回肠荡气。你看现在中国各地哪怕是再僻远角落,也会有远道赶来的白发华侨怆然饮泣,匆匆来了又匆匆走了,不会不来又不会把家搬回来,他们不说理由也不向自己追问理由,抹干眼泪又须发飘飘地走向远方。”

这就是对我舅舅这一代人的描述。而阿拉这一代“文革产”的初中生,是否还有阿拉长辈们儒家的宗族观念;是否还有血浓于水的骨肉兄弟姐妹之情,我看难。我看“文革产”只有“各自为安”;父母在是一家,父母不在各自为家,同处一城也难得一聚。这让我想起在美国旅游时,地陪的一句话:“在美国有事求助找警察,要想借钱找银行。”这种儒家宗族观和亲情淡化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需要专家来解读。

岸人为阻隔,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思乡情怀。乡愁,在当下的中国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是对本宗族亲人的思念。记起“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的一个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通过乡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在对乡愁的感知中,感受到了本宗族的文化传承;感受到了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宗族人顽强的生存能力,并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