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卷好书读书会日更达人联盟以文会友

我们的青春海阔天空30|心中那座城,有欢乐也有忧伤

2019-04-15  本文已影响77人  银城
我们的青春海阔天空30|心中那座城,有欢乐也有忧伤

在那座雅称「北部粮食基地」「北方农业大市」的城市,盛产土豆、水稻、玉米、黄豆、高粱等农作物,地理位置位于省城哈尔滨往北一百多公里,地图上不过一个指甲盖距离。

我出生在那里农村,文革刚结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黑黝黝土地和呼啸北风,以及厚实的积雪,构成北部原野最冷酷的画面。无法想象,二十多年前出生时,出行靠走,送信远了靠自行车,近了依然靠走。

我出生不久以后,老妈大抵看一大家人生计困难,也极不方便,说服我爸,到七八公里外的姥爷村里扎根,也好有个照应,爸妈也从奶奶一家独立出来。

逐步长大后,老妈回顾过去的苦日子,我知道很多故事:

刚搬到腰房(村子名称),租在老刘家西屋,靠近村学校第一家,学校东墙自然是他家西墙,那是一座庙改成的学校。小学到六年级上学期,后来改成乡二中我又读三年。每天过半夜到清晨,炉火还没烧起来,南窗台因昼夜温差,沿蒙上窗户的塑料布滴水,傍晚迅速结成冰,水缸结成厚厚冰层。

老刘家一直很照顾我家,非常善良的一家人。

姥爷家稍稍二姨出嫁,房子宽松一些,我们一家搬到姥爷的西屋,又住一年多。

大概我三岁时,姥爷给批个房场,在姥爷家西南对过,隔条村里主路,直线不超过一百米,土房在姥爷张罗下,姨姨舅舅帮工,村里人帮忙,很快盖了三间,我们一家有了自己的家。

初三复读到高中毕业,我往返城乡之间,看惯了城乡差距,像是天上地下或者两个阶级,两个世界。农村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城市是富裕先进的象征。

对城市和乡村的感情仅限于出生,读书留下的记忆,十九岁后踏上火车远行,离开家乡那夜历历在目,现在反而越发清晰起来。

九五年十一月天气超冷,当夜火车站灯火通明,车站广场上人山人海,不但有平时的普通旅客,主要是给当兵坐车离开送行的家长。

那趟火车半夜发车,之前我到就近三姑家待着。和三姑,老叔,老爸说着话,穿着一套新军装,倒是没什么伤感,唯独之前在村里老房子与妈妈告别时有些舍不得,妈妈还要独自生活,为了我能够出息,不得不短暂分离。

爸爸这边倒没什么,只是交代好好干,争取留下,有个出息,还拿老叔当兵干的好回家有出路对比。我心里有数,还是希望能和大舅当兵一样,提干,娶妻生子,转业到沈阳大城市生活,那时姥姥家柜上摆满大舅的戎装照片,潜移默化引导着我。

但我不能说,爸妈水火不容,姑姑老叔和姨姨舅舅从不搭话,像仇人一样,怎么就不能当成朋友?好聚不能好散是中国人的略根性吧?

半夜十点开始集合队伍,背上背包,拎个提包,一生戎装,走向车站。

编好队以后,一声令下,队伍向前移动,两侧都是欢送的人群,心里特别自豪和高兴,我终于和别人穿着一样的军装,不再是农村求学时的自卑了,想想都高兴。

火车一声长鸣,我们几车厢新兵缓缓离开家乡,从此故乡变成异乡,当兵成家的异乡变成故乡,一晃二十多年过去,我时不时在两个东北城市穿梭,特别是难得休假探家之时。

家乡那座北方城市叫——绥化!那里有我童年时的欢乐,青年时的忧伤!还有二十多年离开她思念她时的百感交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