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现在的自己乡土故事自愈者系

有时候,可能是我们放大了自己的痛苦

2017-12-19  本文已影响3196人  让我们来谈谈我们的灵魂
图片发自网络

01

某天早上,大约五点多,我还在睡梦中,忽然一阵手机震动的声音传来,把我从梦乡惊醒,同时醒来的,还有我邻床的室友。

我们都各自检查了自己的手机,发现都不是我们的手机在响,对面两张床的室友都没有醒,很明显声音在我们这一侧。

我和另外醒着的这个室友都说,声音是隔壁寝室传来的,得出这一结论后,我安心躺下,不一会又睡着了。

起床之后我就去了图书馆,后来打开手机才发现同醒的那个室友后来一直没睡着,看到她后来我又睡着后给我发的微信消息。

她说:啊!好气啊,感觉那声音就在枕头底下一样,隔壁寝室哪个哈儿(傻子的意思)手机震那么久都不关掉,害我后面一直没睡着,气炸了。

这时我才回消息说:当时都没打开手机,也没想什么,躺下不一会儿又睡着了,没注意看你发的消息。

不知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当我们面对一个令自己感到痛苦的事实的时候,如果我们很在意,就会感到十分痛苦,这个痛苦的事实也会影响我们越久。

而当我们不在意,或者说是没有留意时,这个事实会自己过去,事实发生最初产生的不愉快的感觉也会很快归于平静。

同样的一件事,总有几家欢乐也有几家愁,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很多时候都倾向于把痛苦的原因归结为外界,比如在手机震动影响到自己睡觉时把原因归结为那个手机或手机的主人。

而事实是,一切除自己之外的人或事都是我们无法掌控的,在外界寻找原因或是责怪外界的因素引发自己最初的不愉快,只会放大和延长最初的不愉快。

所以,有时候并不是这个事实本身很痛苦,而是,我们放大了自己的痛苦。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情绪ABC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点。我们可以打以下这样一个比方来看自己日常面对痛苦的事实的状态:

假设A是引发你不良情绪的事件,B你的信念或者说对这个事件的看法,C是结果即你所产生的不良情绪。

通常情况下当我们不喜欢的C出现时,我们就会跑去找A的麻烦,尤其是与制造A相关的人。

于是我们花时间去处理,阻止,沟通,以及调整和A相关的人,事,物以达到改变C的效果。

可是,我们往往忘了,B才是我们唯一掌控和改变的因素。

就像没有对症下药,头痛我们却去医脚,那C的延续就成为必然,并且痛苦程度随我们努力改变痛苦的努力加大而增强。

因为,对于自己之外的人,事,物,我们所做的努力很多时候是徒劳的,这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们内心的痛苦。

图片发自网络

02

在豆瓣上有一个失眠互助小组,叫做“睡吧”,成员已经超过两万。里面的成员都存在有“失眠”的困扰,严重程度从几天,数月,数年不等。

睡吧的建立者是一位曾经历过严重睡眠障碍的男士,名叫李明,我私下称他为组长,因为自己的经历向他请教过不少问题,他是一位脾性很好的父亲,很耐心。

他的失眠,据说有十多年之久,第一次失眠经历发生在高中,学习压力大,每天学习到深夜准备睡觉,开出租车的父母回家时会把他吵醒,久而久之开始失眠,几乎每天五六点才能睡着,七八点就醒。但因为学业繁重,也没有时间管它,后来高考结束就慢慢好了。

第二次严重失眠是在研究生快毕业找工作那个时期,以为已经远离了失眠的他看到失眠再一次出现,加上找工作需要耗费很多精力,他开始感到恐慌,开始搜寻各种方法来克服失眠:数羊,热水泡脚,跑步……做的越多越觉得深陷其中,这一次,他完全被失眠控制了。

后来工作后,失眠也还困扰着他,他还是没有停止寻求解决办法,他买来相关的资料和书以试图自救,还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设计网站,建立“睡吧”和相关的人交流,以试图总结出一套治疗失眠行之有效的办法。

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失眠也一直持续着,只是情况有轻重,但从未彻底消失。直到2015年前后,他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失眠不是病,只是一种症状,会自己出现也会自己消失不受我们控制,之所以一直延续是我们把它当成了病来医治,抓着它不放。

后来组长不再管失眠,而是该干嘛干嘛,失眠就就渐渐走远了,即便偶尔出现,对待睡眠的态度的改变也影响了他对人对事的态度,他觉得自己像是重生了一样。

建立睡吧的初衷,据他说是利用自己康复的经历帮助更多被失眠问题困扰的人,尤其是那些伴随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人。

打开“睡吧”小组,你会发现几乎每天都会有人发出这样的求助:先描写自己的睡眠状况有多糟糕,然后发出,我该怎么办或是怎么做的求助。这一类人,属于深陷失眠痛苦中的人,来自各个年龄阶段,有各种不同症状和表现。

而另外一部分内容,来自于走出失眠困扰的一些人的分享,题目诸如:《磨难是上帝的警示》,《失眠让我遇到了更好的自己》,《当你完全沉浸在生活的河流中,问题就不会存在了》。这类分享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接受失眠,好好生活,活在痛苦中,再回头发现痛苦早已不在。

写到这里,我想到一句话:幸福的人大都相似,而痛苦的人各有各的痛苦。

为什么呢?面对相同的痛苦,同样令人难过的事情,有些人会放它走,继续自己的生活。这些人,是幸福的那一类。

而另一些人,不想直面痛苦,而选择逃避和解决,认为只有痛苦解决了才能好好生活。因为每个人想出的办法不一样,痛苦的形式也千变万化。这些人,是痛苦的那一类。

所以我想,痛苦的,意料之外的事情散落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远远不只是“被别人吵醒”或是“失眠”,同样的痛苦,有的人让它走,有的人将它扩大,你属于哪一种?

图片发自网络

03

很多人在遭受了痛苦和磨难后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痛苦是一笔财富”,或者“苦难是化了妆的祝福。”我想之所以将痛苦和磨难形容为财富和祝福有其深刻的道理。

因为若是遭受了一个巨大痛苦的人,过后像上面我提到的例子一样,意识到是由于自己的逃避和控制那些不在我们控制范围内的因素而扩大了自己的痛苦时,他就能将这一点应用到生活的其他方方面面,各种人与事上,保持内心的宁静,困难面前依旧能从容生活,这对一个人来说莫不是最大的财富?

那是不是没有经历过苦难我就不能够获得这样的财富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其实直面痛苦的状态是我们本来就有的原始状态,只不过在人类不断的进化中,逐渐出现了一种防御机制以达到保护我们的目的,可这种防御机制有些时候会以一种不正常的形式出现,想要改变和控制那些我们自身以外的因素,因此使痛苦延续乃至扩大,前面提到的事例都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巨大的痛苦经历有时候充当了我们意识到这一事实的催化剂,可这并不代表一定要经历巨大的痛苦才能发现我们本来就已经拥有的财富。

《当下的力量》一书的作者将那些没有意识到自己能够直面痛苦的原始状态的人比喻为自己“有金子而不自知的乞丐”,而将那些拥有了这种能力的人称为“开悟之人”。

佛坨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生活中每一个另我们痛苦的事实其实都在提醒我们调整自己的方向,改变自己的状态,去发现那本就属于我们的财富,而我们大多数人,事实上都在无意识地放大自己的痛苦。

我们都羡慕那些心态好,心宽气和的人,以为他们心态就是好,就是心宽,而自己心态不好,心不宽也是自然而然的。

心态和心境的形成并不在一朝一夕之间,自然改变也不会。而人生就是我们修行和改变的最好的道场。

你且有意识地换一种态度去对待那些让你心烦痛苦的大大小小的事情看看,久而久之必将会有另一种全新的心态和心境,你会发现本就属于自己的财富,遇到一个全新的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