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拿着全部家当去下注,结果玩掉了身家性命
隋炀帝在中国历史上可谓臭名昭著。仅一个谥号“炀”,似乎就把他钉死在了黑名单上。依照《谥法》,“炀”有三层意思:一、好内远礼(贪恋女色不尊礼法);二、去礼远众(破坏礼制背弃公众);三、逆天虐民(违背天理虐待人民)。这基本上等于骂人:一无是处、人神共诛。
隋炀帝落下这样的“千古骂名”,究其原因,他是一个亡国之君。
开疆拓土:穷兵黩武
隋朝自灭南陈之后,疆域东起辽河、北抵大漠、西至敦煌、南据交趾。604年隋炀帝继位,定年号“大业”。接下来他在执政的14年中,继续南征北伐,开疆拓土。
大业元年(605年),大败契丹,又吞并林邑。
大业五年(609年)吞并吐谷浑,使之归入中国统治之下。而以往各朝,从未在此设置过正式的行政区划。
同年,隋炀帝亲率大军,西巡张掖。抵达后,西域二十七国前来朝见,表示臣服。而在古代帝王中,亲抵西北如此之远者,仅隋炀帝一人。
大业六年(610年),隋政府又设置伊吾等五个郡,疆域达到了极盛。
大业七年到十年(612—614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一征高句丽:铩羽而归
经过长达一年之久的备战,612年,隋炀帝亲自挂帅,率领着百万大军,踏上了征途。
因人数太多,军队无法同时出发。于是隋炀帝下令每日发一军,四十多天才全部发兵完毕。全军首尾接连,鱼贯而行,旌旗连绵900多里。论古今出军之规模,此景大概也算奇景了。
全军走了三个多月,终于全部抵达目的地。各军会师于辽河西岸,构筑起了庞大的军事阵地。
如此大规模的军队,需要高超的军事管理水平才能做到大而不散,大而不笨。可偏偏,隋炀帝立了几条规矩,使得这艘大船变得更加笨拙:
第一,此行我们兵分三路,但发动攻击时,三路兵马要互相告知,不得单独行动。
第二,所有军事行动都要奏报,不经我批准,不得独断专行。
第三,敌军如果投降,要马上接纳安抚,不可以再做攻击。
好嘛,这三条规矩一立,全军效率之低下可想而知。大把时间都耗费在“奏报、等批复、打一下、再奏报、再等批复”的死循环中。当然,也因此断送了不少战机。
隋军留下了这样的bug,作为高句丽军,不钻空子似乎都显得有点不尊重对手。于是,驻守辽东城的高句丽军乐此不疲地玩起了套路:每次情势危急,高句丽军就声言投降。隋军于是不能再打,立刻飞奔奏报,等待老板批示。然而,就在这个空档,高句丽军重整旗鼓,游戏进入下一回合。
如此这般反复折腾,隋军的优势变成了劣势,辽东城久攻不下。国王高元再派丞相乙支文德去诈降,引隋军出来追赶,自己再派兵连环伏击。乙支文德进入隋军营地后,隋军将领们遵照隋炀帝定的规矩接纳,他们给乙支文德好吃好喝好招待,完了礼貌地送走,然后再给杨广汇报好消息。
杨广听后感觉这是诈降,一生气派三十多万兵去追。高元正埋伏好等着他呢!杨广的军队追出去,遭受到轮番伏击,只逃回两千七百多人。
一天后,杨广率残军败将班师回朝,一征高句丽以失败告终。
二征高句丽:后院起火
在一征高句丽铩羽而归后,隋朝上下备受冲击,积弊丛生。
全国各地,民怨不休,叛兵四起,有的起义军已经发展到十多万部众。此时的隋炀帝需要的是时间,养好伤口,积蓄力量。然而令大家瞠目的是吃了一个大败仗,元气大伤的隋炀帝回国还不到半年,就又开始募集勇士,组建军队,准备第二次远征了。
朝臣纷纷反对,但杨广态度坚决。
上次远征,隋军吃了粮秣供给不足的亏,所以这一次,隋炀帝改进了战术——提前修筑辽东古城,用以储备军粮。
公元613年4月,杨广再次御驾亲征。这次,杨广给了将领们充分的自主权,准许他们随机应变,各显神通。于是,高空作战的飞楼、摧击城堡的撞车、攀登城墙的云梯以及深入城中的地道,从四面八方而来,昼夜不停地发起攻击。
眼看城池就要被攻破了,偏偏这个时候,出现了意外——隋朝后院起火了!司徒杨素的长子杨玄感,见隋炀帝一心攻打高句丽,政府管理日益混乱。于是他趁着杨广远征之时,起兵反叛,因为老百姓们包括贵族子弟们早已不堪忍受如此消耗式的战争,纷纷响应杨玄感。
杨广十分恐惧,无心应战,只好组织撤兵。为了不被高句丽兵出城追杀,杨广下令,将所有武器、营帐、粮草等物资全部放在原地,所有人员秘密撤退。
于是,第二次征讨高句丽,因国内叛变而草草收场,归途中还被高句丽多次阻击和伏击,损失十分惨重。
三征高句丽:军队失控
这次远征归来,隋朝已经国库空虚,军队疲软。加上全国各地起义不断,叛乱四起,整个国家已是千疮百孔。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隋炀帝竟于公元614年再次下诏——命文武百官商议讨伐高句丽事宜。
站在全局来看,高句丽应该打,可人人都明白,以当下的情势,决不允许现在就打。但是一连几天,没有一个大臣表态,或许是知道无力劝阻,或许是用沉默表示抗议。
不过隋炀帝不在乎,他再次下诏征调全国武装部队,道同时进发。
然而行军途中,大批士兵偷偷逃跑。隋炀帝在郊外祭祀,斩杀逃亡士兵,企图以此立威,可是根本没用,士兵仍然大量流失,他们宁可逃亡被斩杀也不愿亡命远征。不仅如此,杨广向各郡征调的军队,很多超过指定日期,仍然没来报到,整个军队几乎陷入失控。
而此时的高句丽王国,经过几年连续作战,也已疲软懈怠,主动请和。杨广一听,高兴坏了,立即停止战斗,班师回国。谁料,杨广回国后,征召高元来隋国朝见,高元根本不搭理他。
就这样,第三次出征,毫无实质性战果,又白跑一趟。而经过这几番劳民伤财的折腾,隋朝已经走到覆灭的边缘。
近卫军造反:大隋灭亡
经过这么多年的折腾,中原变民四起、一片狼藉。隋炀帝似乎也知道,中原回不去了。可是他手下的禁卫军多是北方人,发现隋炀帝无意北还,便动了反叛之心。当时有宫女发现异样向萧皇后报告,萧皇后只说了一句“天下已然如此,又有谁能力挽狂澜?既然这样,何必再去惊扰圣上。”从此,再无人汇报。
当叛军提刀驾到隋炀帝的脖子上,隋炀帝问了一句,“你们谁是头?”对方答:“普天之下,全都怨恨于你,想杀你者岂止一个人!”
最后的最后,隋炀帝得罪了所有人,从贵族到百姓。他真的成了孤家寡人,大隋灭亡。
攻打高句丽的执念有错吗?没错。犯我族类,虽远必诛。且隋唐两朝四位皇帝都先后发兵攻打。
但是时机正确吗?不正确。国内千疮百孔,群臣反对,军队疲软,内忧外患,此时组织远征完全是逆势而为。
假如隋炀帝在第一次战败后,能及时看清形势,等国内局势安定,军队组建完善后再大举发兵,那么以大隋的实力,幸许可以一战而定。但是隋炀帝没有沉住气。
战场讲究战机,商场讲究商机。再正确的想法,再伟大的理想,如果时机不对,你是否愿意忍一忍,等一等?
隋炀帝举全国之力,三征高句丽,结果一败再败,最终把整个大隋王朝都拖向了坟墓。如果说第一次远征主要败在战术上,那么二征、三征的失败,恐怕就是败在战略上了。因为当时的大隋,内外焦灼,四处冒烟,根本不允许他兴师动众,劳师远征。结果,战争过程,意外频出。
可怜隋炀帝志大才疏,拿着全部家当下注,做了几场主角自嗨的秀,结果,血本无归,玩掉了大隋江山,赔上了身家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