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管理时间管理自己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寻找时间的人—(爱尔兰)凯特•汤普森丨时间都去哪儿了? —写给成

2017-07-10  本文已影响107人  Alucoco

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了。

小学时是一个月一个月的过,大学一学期一学期的过,工作后就变成了一年一年过。越往上过的越快,问问你的父母,他们会告诉你十年一眨眼就没了,他们讨论着十几年二十年前的旧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所以这本《寻找时间的人》读到一小半,我立马就想到了这个催人泪下同时又让人疑窦丛生的概念,“时间都去哪儿了”?

《寻找时间的人》封面

书中的主人公小男孩吉吉是个懂事敏感的孩子,发现日子过得越来越快,爸爸妈妈每天都在打扫煮茶洗衣服割草做奶酪的琐事中忙得晕头转向,自己和小伙伴们也在学校和家繁重的课业家务帮忙活动里疲于奔命。

“吉吉本来在木工课上做了个开口柜,打算摆这些东西,只是一直没有时间把柜子装在墙上,于是这柜子只能搁在地板上,靠在一堆抽屉中间,成为凌乱的一部分。看,又是一项被推迟的以为马上就能完成的小任务,总觉得会有时间的,总觉得只要忙完手头的事情,就会去做这件事,可是总也腾不出手来。”而母亲海伦也一边在感叹时间为什么流逝的这么快,一边时常无奈的催促孩子们,“快点,咱们没多少时间了。”

那么,问题一来了:时间究竟去哪了?

你有没有发觉,一旦刚挤出点时间来干个事情,就会被打断。某件意料之外的事情、某个不期而至的人,走过来把时间抢走了。于是,一天接一天的过去,可是三个月前就该完成的论文、攒了一堆没叠的衣服领带、期待了很久的那场演唱会、答应了孩子很多次要一起去的游乐场、一直想要通个电话联系的老友、早就定好的健身计划、甚至只是不紧不慢的吃一顿用心亲手做的丰盛晚餐,也全都被时间封印住了一样定在原地,你拼命在跑大汗淋漓,可是这些心心念念却又轻而易举的小事,不知道为什么,却总是没有如愿以偿。

问题二:时间为什么感觉加速了?越过越快,快到你还没反应过来,一周一个月就莫名其妙的溜走了?

童年的课间十分钟休息足够你从楼上跑到楼下去玩耍一阵;但现在你坐在公司电脑前,才喝了杯咖啡,把东西摊开准备干活,啥都没干呢一个小时就没了。小的时候两个月的暑假特别漫长,现在的一个月不就是四个星期,一眨眼就没了。

这个疑惑应该会引发很多人的共鸣吧,《寻找时间的人》里的吉吉,也正是想解开这样的困惑,想要时间慢下来,想要人们不要再这么狼狈紧张,更想买回很多的时间作为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

关于时间为什么感觉会越过越快这个问题,我在网上找到一种说法,有趣,顺便分享给大家:

“五岁的时候人的记忆有五年,这时候过一年,到六岁时,记忆增加了五分之一;六岁到七岁,同样是一年时间,记忆增加了原有的六分之一;七岁到八岁,记忆就只增加了七分之一。以此类推,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多过一年,记忆便只增加二十分之一。这一年的时间长短本身虽然没变,但是参照物变了,所以大家就感觉时间过得快了。可能等你六十岁的时候,过一年记忆只增加了六十分之一,那时间过得就更快了。”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如果用记忆增量理论来解释,那就说明我们在成年后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在简单重复,所以大脑中的“总数据”并没有像儿时那样处在迅猛增长的阶段。大脑处理今天的24小时,只需要动用几年前就已经存好的索引,驾轻就熟。

总信息量几乎没有增加,你主观上感受到的“新东西”当然就少,而体验“新东西”恰恰是放慢主观时间的命门。套用现在流行的“舒适区”的说法,要解决时间加速的问题,我们必须要走出“舒适区”,舒适区是时间黑洞,吞噬着你的时间。

如果你走出办公室,去陌生的国度旅行一个月,就会发现一个月的时间是如此之长,并没有像在办公室里坐着那样星期三过完差不多就能指望星期天了,甚至感觉比这一个月过的比工作时候的两个月都要长。这便是对抗时间加速的常见例子。

并不是只有旅游才有这样的效果,你如果在自己身上多试验,也许能找到很多适用于你个人的手段。勇于尝试,源源不断的接受新东西和享受快乐,你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延长你的主观生命。掌握了这个技能,你的整个人生,也许都会因此好过一些。

聪明的你,想必已经明白了。

抛开久负盛名的各项大奖,也可以忽略小男孩寻找家族秘密的神秘动机,《寻找时间的人》的确是一本童话,生活中自然不可能存在沙漏一样的时间薄膜,目前也没有发现神仙精灵群居的永恒青春之地奇那昂格。一切都是美而缥缈的虚幻故事。

故事的最后,人们放下了心里的石头,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节奏,人们又可以聚在一起从容的聊天跳舞喝酒演奏,从乐手开心的笑脸和舞者欢快的舞步中,人们轻松的心情又回来了。

时间不再畸变加速,当然更不可能永恒,人们不用再羡慕神灵长生不死的生命,而是用另一种方式留住了匆匆而逝的时间,用的正是这种简单的方式,尽情去做自己爱做的事。

那么,你还觉得这真的只是一本童话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