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专题

【韵|‖层次‖】(四十二)深度‖《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原文解释+扩

2022-07-10  本文已影响0人  维度意识的深度

42

第四十二章原文

第42章 或损或益

【原文】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④。人之所恶⑤,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①一:按老子学说,“一”即道。

②二:这里指对立统一的“阴”和“阳”。

③三:有两种说法:一是指阳阳交合产生的第三者“和气”;二是指阴阳相合所形成的一个均调和谐的状态。④冲气:空虚的气。⑤恶:厌恶。

【翻译】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又赋有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天下万物都是在这种状态中产生的。万物都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中生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毂”,但是王公却用来称呼自己。所以世上的事物,如果减损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去这样教导别人。自逞强暴的人将不得好死,我将把它当作教人道理的宗旨。

【扩延思维】道既然生出了万物,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交会而化生出和气。“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都有背阴而向阳的属性,阴阳相冲得以平衡之处生出了和气,因此是以德而生出,德是得了“一”而有象,而趋近于自然规则法则。王公君主以“孤”、“寡”、“不毂”等最低贱的名称称呼自己,正是得“一”的根本,正是因为他们的自谦,而显出其德的尊贵。为什么呢?“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因为他们使用了损之又损的态度对待自己反而能使其德得以增加,更加受人尊重;如果用益之又益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反而使其德减损了,前面的“反者道之动”已经说明了这一道理了。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有书说明“强梁”妄之极也,妄即是自大自恃,是益之又益的态度达到极致,反而使自己致于危险之中甚至死亡在即,所以说“不得其死”。明白了损益的道理了,以此来作为指导思想去教导别人,这就是一切教育的宗旨。

本章要明白一个道理:立德、立志去做事,以损之又损的态度减少欲望去学习生活,才会增长智慧,必定能成功。以益之又益不断增加欲望的态度去做事,却不会有好成果。成功是一万次失败和损失了多少的时间才能得以做成的。

【课外阅读】苏辙《老子解》

夫道非一非二,及其与物为偶,道一而物不一,故以一名道。然而道则非一也,一与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是以往,而万物生。物虽有万不同,而莫不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者,盖物生于三,而三生于一,理之自然也。世之人不知万物之所自生,莫不贱寡小而贵重大,然王公之尊,而自称孤、寡、不榖,古之达者盖已知之矣。

世以柔弱为损,强梁为益,不知其非也。故将使天下之教者,皆以此教之曰:不见强梁者之不得其死乎?强梁,妄之极也,人知强梁不免于死,则知妄之不可为;妄之不可为,而后可与语道矣。故曰“吾将以为教父”。

道不是一、二这样的数量词,等到它与具体事物相比较,道是唯一的而事物是不唯一的,所以用一来为道命名,以使道区别于万物。但是道还不局限为一,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一等于三,如此发展就生成了万物。万物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它们的结构都能划分为阴阳。阴阳两气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动态和谐,事物产生于三,而三又来自于一,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世人不知道万物是如何自然形成的,都以少而小的事物为卑贱,以重而大的事物为高贵,然而像王侯那样尊贵的身份却自称孤、寡、不谷,可见古代通达的人已经对道有所了解了。

世人以为柔弱容易受损,强横容易得益,而不知道这是错误的。所以想要教化天下的人,都如此教导说:你没见到强横凶暴的人死得都不安详吗?强横凶暴的人,是狂妄到极致的人,人们知道强横凶暴的人不免于死亡,就可以知道不可以有妄想;知道了不可以有妄想,然后就可以跟他讲道了。所以说我以这句话作为教导的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