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涛---教学技术:“结构化讨论”的设计

2020-05-12  本文已影响0人  培训助理

      曾经参加过很多的讨论,也曾为别人组织过很多讨论,我脑海中经常浮现这样一个画面:一位优秀的老师通过组织一个群体进行一场结构化的讨论,而帮助他们成功解决了一个困扰很久、非常严重的问题,大家积极展开讨论,投入极大的能量,思考并引发自己新的思考。经历各种艰难的观点碰撞、想法的综合,最终建立了互相理解与包容的共识,找到了兼顾每个成员观点的解决方案,并且制订出了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紧接着把制定的计划一步步付诸实践,每个成员都声称这样的讨论“具有重塑人生”的重大意义。

       讨论中的群体就如同一个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而未喷发的火山。要想火山能够喷发出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就要真正懂得如何在讨论中引导大家共同创造认同和共识,就要懂得如何精心设计讨论的环节以让大家全身心参与,让每个成员切身感受到“我的价值、我的能量在被发挥”。老师在课堂上要做到的,就是让那份真实的能量一步一步地喷发出来——真正激发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真正让每人都能够贡献出自己的观点想法、知识经验,分享出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并且通过梳理整个过程汇集成群体的大智慧。人本主义大师卡尔·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优良素质和潜能,教学应当充分发挥人的这种潜能。”家庭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亦曾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奇迹,一个活生生的宝藏。生命的意义就是让每个奇迹找到欣赏自己的独特性,以及找到和欣赏他人的独特性。”

       在组织讨论及整个过程中老师做这样的事情:明确每一次讨论的主题;建立和维持一个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对话氛围;抽离于小组成员讨论内容但管理好流程;为了增强小组合作共创的能力,在讨论进行时,指导小组成员采用一系列新的思考工具和流程。老师通过设计结构化的讨论过程,指引着每一个小组成员进入团队思考模式,并在整个过程帮助大家维持这种思考模式。授人以鱼,不如在精心设计的讨论中使人会渔。优化学习效果就是要把“学会”转化为“会学”。

                                                      无所不能的讨论设计框架

只要涉及到讨论就不得不提到“艺术会话法”。“艺术会话法”源于美国海军陆战队随军牧师约瑟夫·马休斯(Joseph Mathew)在二战后创立的一种艺术对话形式。这种对话形式认为:艺术欣赏其实是一种由艺术品、艺术家和观赏者所构成三方对话,艺术就是在对话之中思考建构个人的意义。

马休斯是从美术教授那里得到的启发:有一天他经过美术教室,发现一位美术教授在授课的时候,使用了一种多角度对话的方式,来教导学生如何观察一幅画,如何感受一幅画,如何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来体悟作品的意义。美术教授说:“当观察一件艺术作品的时候,你首先要观察那里有什么,没有什么;然后,你需要向内询问自己内心的感受:什么使你开心,什么使你不开心。当你拨开意识的每个层面,才可以询问这个艺术作品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之后,马休斯及其大学里的同事把这种对话形式尝试用于教学之中,在不同的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和思考,这种对话形式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能够灵活地适用于多种课程,效果显著。

马休斯的艺术对话形式再后来经由ICA(Institute of Cultural Affair,美国团队文化建导组织)的大力发展和推广成为一种聚焦中心的组织讨论与问题设计的方法,即现在的焦点讨论法ORID(Objective处理信息和感官的觉察;Reflective有关个人的感受和联想;Interpretive关于意义、重要性和含义;Decisional关注行动决策和解决方案)。焦点讨论法通过科学有层次的问题设计,引导参与者感知体验、聚焦讨论、反思评价并协同决策。如今这一方法已经在会议组织、新闻访谈、员工培训与教练技术等诸多领域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

   焦点讨论法基于人类对于外来刺激的反应过程,提供了一个科学有序的问题设计模式,其四个步骤遵循了人类认知的内部过程:知觉(感知)→反应(联想)→判断(评估)→决定(行动)。后来,我发现还有一个模式和ORID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就是英国学者罗贵荣(Roger Greenaway)提出的“动态回顾循环”(ActiveReviewing Cycle)4F模式,它的重点为:Facts(事实)、Feeling(感受)、Finding(发现)、Future(未来)。他用扑克牌的四种花色形象的演绎了反思的内涵,并依照扑克牌花色次序(方块♦️→红心❤️→黑桃♠️→梅花♣️),发展出了引导参与讨论的成员进行有序体验(经验)学习的模式。

事实(Facts):方块♦️代表的是经验最初的面貌,它有很多面,正如钻石的多面性,因此,我们可以用它来比喻“事实”,透过不同角度的观察,以描述事物事件的真实状态和经验。提出的问题如:刚才发生了什么事?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们具体都做了什么?活动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感受(Feeling):以红心❤️代表个人的感觉和情绪情感,表达内心所要分享的主观感受或直觉。提出的问题如:你的感觉如何?刚才最令你紧张的过程是?让你最兴奋的是?大家当时是什么心情?如果你是主角,你的感受会是怎么样?

红牌(方块♦️和红心❤️)代表经验中的故事,这故事描述了事物事件中不同的版本信息与经验的细节,为下一步骤的反思提供发展的基础。

发现(Finding):黑桃♠️代表探索内心的一把铲子,表示挖的更深入。在此层面提出的问题通常是要寻找原因、解释、判断或澄清信念。经过本阶段详尽的思考,能总结出经验对个人或群体所带来的意义。提出的问题如: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请你描述一下自己刚才在活动中的角色?什么原因使你这样认为?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你过去的生活中有无类似的经验?

将来(Future):多瓣的梅花♣️代表多向度的前瞻思考,思考如何把活动过程的体验,转化和应用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可能包括行动计划、学习计划、预测未来、思考的结果、描述有哪些选择、想像或是梦想。提出的问题如:这件事情对你未来会有怎样的影响?你将来的期待是什么?如果再有一次机会,你会希望怎样安排?这些经验或许可以怎么在以后帮助你?怎样才能够将我们所学的应用在未来?

黑牌(黑桃♠️和梅花♣️)代表人从经验学习和延伸学习成效的各种方法。红牌代表了具体经验的故事内容,黑牌代表了学习、成长与改变,说明了经验的意义与影响。

进一步的学习后我又发现,体验学习专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圈”理论也能为焦点讨论法ORID和4F模式做理论补充:库伯认为经验学习过程是由四个适应性学习阶段构成的环状结构,包括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和主动实践:

具体经验是让学习者完全投入一种新的体验;

反思性观察是学习者在停下的时候对已经历的体验加以思考;

抽象概念化是学习者必须达到能理解所观察到的内容的程度,并且吸收它们使之成为合乎逻辑的理论及概念;

到了主动实践阶段,学习者要验证这些概念并将它们运用到制定策略、解决问题之中去。

将ORID、4F和体验学习圈理论三者进行融合,就几乎是无所不能的讨论设计套路啦——从第一层依次开始的讨论。下面这个讨论设计就是三者相结合设计出来的一个半天的总结、讨论会议,表格中用F1~F4代表每一层的问题;

      甚至,任何“讨论之后的讨论”也可以按照这个结构来进行:①这次讨论是怎样进行的?②对于这次讨论,我/你/他有哪些感受?③讨论的结果有何意义?为什么?④下次我/你/他将如何改进使之更为有效?无论讨论结果如何,评价反思都是必要的,及时的评价反思将为今后更为有效的讨论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三者相结合而产生的讨论,几乎可以镶嵌在任何的大型的讨论中。甚至是,只要是涉及到谈话就可以用4F作为底层框架,也正是因此,我把此方法称为“无所不能的讨论设计框架”。

       学了很多的工具和模型之后,我发现4F可以和很多类似的工具对应上,因为这些工具究其背后原理,其实都是和美国神经科学家麦克林(PaulMacLean)提出的“三层脑学说”相通的。

       我把这些工具做了一个整合(如下表),你如果还学过其他的和沟通相关的各类工具,也可以和这4F相对应,如教练工具、沟通工具、谈话工具、表达工具等。

王志涛 老师

                     ——中国培训行业教学罗盘理论创始人

知名教学技术专家,教学罗盘理论创立者

曾任人众人教育集团课程研发总经理

曾任寓学于乐教育研发院院长

曾服务汾酒集团商学院、中国电信天翼互联网学院、

北京大学、长江商学院等知名高校 特聘讲师

出版专著《教学罗盘:基于建构主义的整合教学模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