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解第7讲 ——三自性
妙果寺 则金法师
二〇一九年二月二十二日于妙果寺宿觉讲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各位同修晚上好,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大乘百法明门论》。过了一个年,可能有些人利用这个时间刚好好好熏习,有些人可能事情比较多,熏习佛法就懈怠了一点。不同的用心,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这都是因为我们的心具有熏习的能力,所有经历过的都会在心里面留下痕迹,或者说叫记忆信息,这些记忆信息都会产生作用,产生后果。后果表现出来就是我们不同的境界,不同的状态。我们学佛学到现在,从小乘的经典到大乘的经典,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了《无常经》、《八大人觉经》、《心经》和《金刚经》,现在要学《百法明门论》。我们整个学习过程是按佛讲的三时判教的体系来讲的。从三时判教来看,小乘佛法的经典,我们先不讲,我们就讲大乘经典。
大乘经典的起步入门就是《般若经》。《般若经》要讲的基本的核心法义就是人法皆空,也就是五蕴皆空。再说详细一点,也可以说叫无能无所——没有我们认为的能感知的主体、没有所感知的境界。《般若经》要表达的一个核心的道理就是——人法皆空、五蕴皆空或者无能无所。《般若经》讲法有一个特点,就是佛菩萨站在我们凡夫境界的层面上,来瓦解我们凡夫认为真实的这一切境界。也就是用我们能理解的境界,就是五蕴境界,用这个境界说道理、摆事实,来告诉我们这些五蕴境界恰恰是不存在的。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佛菩萨做到了,能够让我们理解、信受。二时的《般若经》只讲到这个地步,就不再往下讲了。
那有一些人就会有一种疑问出来——既然我们感知到的这一切本质上都是不存在的,那这个世界上到底还有什么东西是真的有的?《般若经》没有答案的,《般若经》只是说你只要去这样观修——人法皆空、五蕴皆空,你观到了、证到了,你自然就知道了。但是有些人没证到,没证到他也有疑问。那对于这样的一类众生,佛就跟他讲三时教法,就是讲唯识无境的道理。既然没有我们凡夫感知到的五蕴身心世界,你凡夫为什么感知得那么真切?这其中的道理、原因是什么?三时教法,佛就站在他圣人的境界这个角度来告诉我们为什么。
所以“唯识”唯的是圣者见到的一份真实性,不是我们凡夫认为的那个第六意识。我们凡夫见不到“识”的,我们只是见到了念头、感受,就是五蕴嘛——色受想行识。这个五蕴里面的“识”是假立的,不是真正的唯识里面的“识”,五蕴里面的“识”是分别认识的意思,是从作用上安立的名词概念。所以五蕴里面的这个“识”除了分别认识的含义以外,还有一个我们凡夫假安立的精神主体,就是自我意识。这个谁都没见过,是我们凡夫自认为有的。唯识教法里面的“识”就是圣者亲自见到的、凡夫五蕴境界显现出来那个背后真实的,我们讲运作机制也好,就是阿赖耶识缘起。阿赖耶识缘起这个境界这个情况是圣者佛菩萨见到的真实境界,但不是所有的真实,我们可以理解为真实的一个方面。所以这个唯识的“识”不是《般若经》要空的对象,这一点需要非常清晰地了解到。
历史上为什么般若中观跟唯识吵架吵了一千多年?到现在还在吵啊,就是没有把佛在《般若经》和唯识经典中要表达的根本义理搞清楚。学中观的认为我已经很彻底很了义了,一切都破干净,一法不立,你们唯识还要成立一个“识”,还不究竟。他不知道这个“识”是圣者境界当中看到的一种真实性,是不能用般若去空的,不是般若空的范围,般若空的范围是凡夫五蕴境界层面。你凡夫见不到这个圣者见到的“识”,你干嘛要去空它,对不对?显然就不是你要去空的对象,然后般若呢?有一些人这样理解般若,他说“不能一切皆空,一切皆空就落断灭啦、顽空了,所以般若不是什么都空,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空里面有的。至少世俗谛要保留的,世俗谛不能空啊”。其实他不知道《般若经》里,世俗谛——五蕴境界,恰恰就是佛要空的。就是用五蕴境界来成立佛法道理,去破你的五蕴嘛!所以要依世俗谛来讲胜义谛,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搞清楚了,佛要破的只是凡夫境界,因为凡夫境界本来不存在,是凡夫自以为存在的一种感觉、一种幻觉。因为这个幻觉被重复了延续了无数次,所以它就显得非常真实,非常坚固,只是这么一种情况。这个道理就在第三时教法当中清晰地表达出来,所以学懂了三时教法,你才算真正了解掌握了佛一代时教的整体架构、整体体系。一旦掌握了整体的体系,你对佛的一代时教理解起来就不会有任何的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的地方,就可以融会贯通。融会贯通了,你修行起来,才有一个明确的理论指导,你的目标方向才清晰、才明确,你最后达到的结果才是真实的结果。所以佛法修行是一点办法都做不了假的,因为他追求的是一个真实境界,是实相,实相不是你以人的主观意志可以去改写的。所以你误解了佛讲的法,你就会耽误自己觉醒,就见不到真相。所以是没办法去改写佛提供的道理、方法、标准的,你改了你就见不到真相了。所以学懂佛说,这是修行佛法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佛讲三时教法,虽然道理也很简单,但是对于我们凡夫来讲,理解起来有点难度。所以它需要建立种种的名词概念,打种种的比喻,所以讲了很多内容出来,其实核心的道理就是唯心无境、唯识无境,就是讲清楚这一件事情而已。这个唯识唯的是圣者见到的心识,就这一点东西。那我们可以比量地、相似地去体会去理解的。比如说晚上做梦,梦里面什么都没有,但是我们正在做梦的时候,山河大地,男女老少什么都有,而且在梦中觉得一切都是很真实的,醒来就知道没有你认为梦中的自我和你所对的那一切,都没有。有的只是你一颗能做梦的心在不断地运作,不断地在活动。但是,心——你明知道有,你却没办法去看清楚它,你只能是从逻辑推理上去证明它有。你不能亲自见到那个心,但是佛菩萨已经亲自见到了,所以我们凡夫跟佛菩萨的区别主要就在这里。我们只看到心做出来的梦境,看不到背后能做梦的心本身。所以佛菩萨要我们把对梦境的执着慢慢地看清楚,看清楚放下,放下放到最后你就看清楚了能做梦的心了,就可以解脱轮回的大梦。
那么佛讲了三时教法,他为什么要去讲?明明知道我们感知不到唯有的真心,为什么他还要讲?他出于什么目的呢?重点还是放在通过讲唯有心,让你知道你感知到的一切五蕴境界是不存在的,唯识无境的重点在无境上。你对唯识的理解越深,越信受奉行,你是不是就越心甘情愿放下对五蕴的执着啊?所以佛真的是太慈悲了。明知道我们凡夫看不到“识”的境界,还要给我们把“识”讲的那么清楚——只有讲清楚了,你理解了,你才死心塌地认可心所对的五蕴境界是不存在的,五蕴是真的皆空的,空就是没有!你就不会再在这个当中去做文章,你就会死心塌地去放下对五蕴的执著。你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正知见,你行住坐卧、吃喝拉撒全都是在实修佛法,全都是在向佛靠近,向觉醒迈进,所以具备佛知见才是谈得上真正的修行的。所以误解了佛讲的法,后果就是觉醒不了,成不了佛,就有这么严重。所以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地不真,果招迂曲!特别是末法时代,我们要习惯于去看佛菩萨讲的东西,去信受佛菩萨讲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够快速地在这条成佛之路上前进。
复习回顾
下面我们把前几节课的内容稍微回顾一下,前几堂课我们主要从八识开始讲。那么唯识的核心理论就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五法、八识前面讲过了,我们稍微回顾一下。
八识
唯识把我们凡夫的心识分成三个层面:
第一个就是一个阿赖耶识即藏识。是指没有现行的,没有显现出境界来的、潜伏的一种心识,或者说叫记忆信息,这是一部分,这是一个总的大仓库。它是显现出凡夫一切境界的背后的真实的原因、真实的依据,就是藏识——阿赖耶识种子。
其中有一部分的种子力量足够大,被重复次数多的,当这些种子的力量足够大了,活动起来以后,就像黑暗当中的灯亮了,亮了一下。亮了这个时候就叫现行——种子起现行了。如果按两部分来划分我们的心识的话,就这两部分。一个潜伏的种子,一个起现行的现行,其实就是种子显现出来了,就这样两部分。
如果划三部分,就是在现行的这一部分当中,又分为凡夫能感知到的和凡夫感知不到的,又分成两部分。所以整个生命六道轮回,就是这三方面的心识不断地在运作而已。种子起现行,你因为无明的缘故,把它解读感知成了心外的境界。其实不是心外的,整个现行全是你自心的影像,但是因为无明的缘故,你把它解读成了或者直接说你感知到了、感知成了心外客观存在的境界,这个感知感觉就叫做错觉幻觉,因为与真相不符,所以又叫颠倒梦想。种子起现行以后,我们感知到了这样一个五蕴的身心世界,我们认为是客观存在的心外的境界。这样的一个认知,同时又熏到心里面,留下记忆信息,又成为新的种子了,这个新的种子将来又起这样的一个认为五蕴实有的现行了。所以轮回就这样子,不断地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就不断地滚动,无休止地滚动下去。因为这个机制——可以熏种子、种子可以起现行的机制是不会断灭的,这个机制永远都在工作的。那么这样子不断地轮回、六道轮回,你熏什么种子就轮回什么道,将来显现什么果报。
那么你想从轮回的状态当中解脱出来,该怎么办?你就要改变原来的知见。原来你认为五蕴是真实的,有我有所、能所分别嘛!这个错觉你要通过学习佛法来转过来!你只要认识到这是错的,本质上没有能所,只是一个心在运作、在活动,然后你认可了这个真理以后,你就不会去分别幻觉到的五蕴了,不会去执取了,至少你会慢慢歇下来,那么这样的种子熏回去,又留下了这样的记忆信息种子——这个就叫清净的正法种子、觉醒的种子。这个种子是已经觉醒的佛菩萨给我们提供的,所以叫清净法界等流。是佛见到真相的状态当中,平等地流露出来的教法,所以叫清净法界等流。只有佛才讲得出来,菩萨要来弘法,都要按照佛讲的去弘法的。那么我们熏了清净法界等流的清净佛法种子到心里面以后,不会跟原来的那些认为五蕴有的种子混淆的。当你熏到一定的时候,量足够大的时候,它就会有一个质变,就是让你原来认为五蕴有的六道轮回的迷惑颠倒的种子不起现行做出梦了;不现出轮回的梦了,当下你就是见到那个背后真实的境界,也就是心识本身,有这个作用。所以修行就是要转依嘛!通过学习佛法,净化种子,种子净化到一定的时候,你就可以真的从轮回当中醒过来、不做梦了,原来轮回的那些种子不起现行了。换什么起现行?换清净的佛法种子起现行了。这样就永远不会轮回了,不会再迷惑了,回不去了。
一旦醒了登初地了,你就回不去迷惑颠倒的状态了。以后生命运作的全都是见到真相以后的清净法界等流的种子在运作了,同时你就可以见到原来心里面的那些无量无边的种子——那些邪见颠倒、做凡夫时候累积进去的种子,你就可以直接对治它,直接转化它。你就不需要再像我们现在这样子要听佛法、不断地熏,那个时候不需要了,所以那个时候就是永远不会再迷惑颠倒退回凡夫了。那么不断地这样修,修到最后把种子全部净化完了,彻底净化干净了,一点都不剩了,这个时候就叫圆满成佛。圆满成佛以后,他成就的智慧就叫做大圆镜智,无所不知,所以佛叫正遍知。那为什么没有彻底净化之前都不能叫正遍知,不能叫大圆镜智呢?因为最后一点点种子还会构成障碍,还会对他的整个能力、功德的显现、发挥构成障碍,所以还不圆满。一旦净化彻底了,才真正的是圆满。你看我们凡夫,我们阿赖耶识里面绝大多数的种子都是无明邪见、五蕴有的种子,都是这样的内容,你还想自在吗?你给我变个杯子出来,你变得出来吗?你就变不了。你化个身你就化不出来嘛,因为你被限制了嘛!你认为一切都是真实有的,身心世界都是真实的死板的客观存在的物质,你怎么转呢?对吧?所以我们转不了,我们就不得自在,我们不但转不了外境,我们还无可奈何的迷迷糊糊地在六道里面上上下下。所以佛法的基本原理其实不复杂的,就是这样子的。
五法
那么佛很慈悲,讲了八识以后又跟我们讲五法,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给我们介绍这些道理。
五法,大家还记得吗?——名、相、分别、正智、如如。
名就是我们使用的概念、念头、名词概念,我们说话想问题全是名词。
相是什么?说直接点,说具体一点,相就是我们感知到的色、身、香、味、触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法也可以包含进去,法,比如见到闹钟拿开,我不要它了,我脑子里面显个闹钟的景象出来,那个就叫法尘概念。所以,相无非就是这些我们感知到的境界嘛!然后给它取名字,安立了名字。所以名、相就是凡夫一切境界。就是整个凡夫的生命境界,就是名相而已。
那么分别呢?分别就是能、所分别。有个能认知的我、主体,就是自我,精神主体或者说叫灵魂,有个主观能动性。然后这个主观能动性有一个所对的、所认知的境界、对象。所以分别其实就是能所分别的意思。这个能所分别是迷惑颠倒的,因为实相当中是没有凡夫的那种对立的能所分别,实相就是实相本身,唯心嘛!唯有真心嘛!唯有心存在。我们不知道这个真相,然后产生了能所对立,就开始分,这个是我,那个是我以外的,就分成了二边嘛!然后围绕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我们就把认知到的一切对象都分二了。比如说这是桌子,它就不是地板;我在说话,我就不是沉默。凡夫没有办法离开分别、二元对立。你说我早上醒来睁开眼睛,我没动脑子,我睁开眼睛看到天花板是白的,其实不用分别,已经完成了分别了。你看到天花板,你知道是天花板,它就不是其它的东西,就已经完成了一个分别。所以我们凡夫就是二元分别、二元对立的这种认知模式,特性就是这样子。这就是我们无始劫以来迷惑颠倒留下的一个自动的反应,它是一个自然运作的状态。
那么这种分别是让我们见不到真相的,所以叫虚妄分别。这个虚妄分别还可以从分别的作用上来建立一个分别的概念,比如说我这是话筒,它就不是鼠标。好,这是分别的一个作用显现。但是背后有能分别的心,我们是见不到的。所以说五法里面的分别包括了能分别的能、意识,也就是心识,也包括了分别的作用。但是跟凡夫讲法,你只能是从分别的作用上来告诉他有这个事情,因为我们见不到能分别的心。所以分别就是凡夫之所以成为凡夫的一个特性,也就是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虚妄安立了能所分别。打个比方告诉大家,比如说我们的眼睛有毛病,或者有白内障。有过白内障的人应该知道,是不是看到空中好像有花有毛在不断地飞动。空中有花这个观念形成了一次以后,如果眼睛的病没好,一直是有病的,第二次他又强化一次,又看到有花了,又认为它是真的。那个花不断地出来,他不断地强化它是真的,眼睛外虚空中有花。当他强化了无数次以后,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反应以后,他就坚信外面有花了。他就把花跟自己的眼睛分离开来了,分成了两边。其实知道真相的人告诉他空中没花,只是你的眼睛有毛病了。即便你看到了花,那个花也是你眼睛里面的东西。本来没有内外的能所对立的,但是他认为有,所以他就是一个迷惑颠倒的病人。
我们凡夫就是这样的。本来唯心,唯一真实的心、绝对真理当中没有能所,我们就是真实真相本身。没有一个我去认识真相,没有跟真相对立开来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但我们迷惑颠倒,无始无明累积到今天,虚妄地执着有能所。然后我们就一直把自己内心的心识境界、这些影像,把它给分到外面去,人为地割裂出去了。然后就认为它是真的,我也是真的,外境也是真的。既然都是真的,有我、有我所都是真的,那符合我意愿的,我就得去抓;不符合我意愿的,我就要去排斥,所以就起贪嗔痴,造杀盗淫,就累积了无量无边的善恶业。这个业其实就是一种错觉惯性,一种习惯性,它产生作用就会让你继续在幻境当中不断地去做出新的梦嘛!所以我们就轮回出不去。
那么这样子的一种状态,佛菩萨告诉我们,虚妄分别是要断的,是要看清楚,要放下要消除的。消除是有方法的,什么方法?通过佛的教导,你看清楚这一切都是你自己玩出来的幻觉游戏。你不要玩了就行了,你就慢慢地歇下来,不玩了。当你有一天真的彻底把这个境界,通过佛教导的正法正见不断地去进化转化,破除了以后,那个时候这些名相就彻底地消失,也就是五蕴彻底地空透了,真的不起来了,这个时候就叫获得了正智——正确见到、如实见到真相的真实的智慧。你没有获得正智之前,没有见到真相之前,从修行的角度讲,也可以说你用佛法提供的正确的智慧去观察观修。佛法提供的智慧也可以叫正智,但是是比量的,不是你亲证的。你亲证的一定要用佛法提供的正见去观修;观修到哪一天你亲证五蕴皆空了,五蕴的梦境不起来了,恢复到它本来面目,就是它本来空的状态,见到了,这个时候就叫做证得真正的正智,同时也叫做证得了如如。如如就是真如,就是真实,就是真相。
你看,五法里面的名、相、分别、正智、如如,是把凡夫和圣者的境界以及转凡成圣的方法都告诉我们了。所以它就是很完备的一套体系。五法就涵括了八识的内容。我们后面要讲的三自性,也包括在五法里面。佛只是从不同的维度、不同的角度,给我们介绍同样的原理、同样的佛法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唯心无境。所以佛讲的法是基于他证到的唯心无境的真相上开出来的教法,所有的教法又是要指向什么?还是唯心无境嘛!就是要把众生引导到真相上去。所以他说法的出发点是唯心无境的真实相,要回归的宗旨还是唯心无境。所以你抓住这个核心的框架以后,你学习唯识也好,学习中观般若经也好,乃至你学习三藏十二部也好,乃至你学习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讲的经典也好,都不会有原则性的错误。这个不是我讲的,是佛菩萨讲的。
我之前跟大家介绍过《摄大乘论》里面的有一句话,大家还记得吗?他说“一切诸佛密意语言,由三自性应随决了。”你只要理解了佛讲法三个主要的方面(三自性是一个体系、框架,它是相互配合,不是分开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这三自性是佛法的核心。三世诸佛都要讲的,都是围绕这个道理开展出所有的教法内容的,所以三自性就是理解一切诸佛所有言说、所有佛法的一个钥匙。你把三自性理解透了,所有的佛经都能够正确理解。比如说小乘佛法不了义的,没有讲完整的。你学懂了三自性,你也知道他没讲完整,他为什么不讲完整,而且你也不会去抓住这个不了义教法当成了义教法。因为你知道佛讲法的本怀意图了,所以你怎么听他讲,不管听什么内容,你都会是融会贯通地整体性地去理解。这样子学佛法就很快了嘛!所以唯识的教法是佛法里面最深的、最圆满的、最了义的教法。它就是把佛该说的全说清楚,并不是说我们学什么就鼓吹什么,不是的,这是按照佛的意思来讲的。
佛教里面有一本经典叫做《密严经》,《密严经》就是跟《楞伽经》、《华严经十地品》这些讲唯心道理的经典是同一类的,同一个层次的。按照三时判教讲也就是第三时的了义教法。为什么叫《密严经》呢?密就是秘密的密,严就是庄严的严。密严的意思其实就是指佛的境界。密,我们凡夫不知道嘛!连等觉菩萨都不知道佛的境界,你说不是密吗?只有诸佛相互之间才知道。所以密嘛!严就是庄严,万德庄严,那么这样的一个境界就是佛的境界。唯心无境的唯识的经典,就是讲佛的境界的,那不是最高深的佛法吗?最大的密法嘛!所以遇到了要重视,要好好把握,抓住机会去学。说实在的,想学的时候不一定就学得到了。能把握的机会只是当下,遇到了就好好学。而且末法时代对唯识、对中观的误解,处处可见。
我这里讲几个典型的误解,大家知道一下,以后你听到了就不会被带着跑。其实之前已经跟大家讲过了。首先要知道唯识唯的是圣者见到的一种真实境界,就是阿赖耶识——第八识,就是我们凡夫见不到的心识,这个要清楚。不是唯的凡夫境界分别认识作用的那个识,不是的,唯的是圣者见到的识。所以不是《般若经》要空的对象。好,这是关于唯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那么第二个呢?就是《般若经》的,你要了解。《般若经》是佛站在凡夫境界空凡夫的,是一法都不能剩的,要空得干干净净的。所以不存在空过头的问题,只是凡夫你怎么空都空得不够的问题,没有空得过头的问题,所以这个要搞清楚。把般若跟唯识两个要点抓准了,学佛法就是叫一日千里,可以顿超不了解这些道理的人无量劫。真的有这个效果的,不是夸张的。因为时空是虚妄的,就看你知见对不对嘛!你知见对了,一念就顿超无量劫,真的是有这个作用的。所以你把这些道理搞清楚了以后,你修行就会非常有信心,非常清晰明了,就不会再把精力浪费在无谓的迷惑颠倒、无谓的疑惑上去了。
我看到很多人很可怜,要不我婆婆妈妈讲那么多干嘛?很多人很想解脱,很想除人生的苦,他不知道怎么修,道听途说,然后搞得一锅粥,在那里烦恼苦恼的不得了。修行至少要能站在一个正确的跑道上才行,你的力才使得出来,使了才有意义。跑道都站错了,使劲有什么意义?我已经用最浅显最直白的语言把这些道理跟大家讲了。如果按专业名词来讲,我觉得没太大意义,你听不懂我讲的有什么意义?我已经把它通俗化地讲得很直白了,我的能力只到这一步了,不能再直白了。所以大家要去课后要多去复习去熏习,那么关于之前学习的内容也讲这么多。今天我们就接着学习新的内容,时间不多了,讲到哪算哪。
新课学习——三自性
之前我们把五法大概介绍了一下,今天接着后面的三自性(楞伽经)的内容。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为三性入五法中,为各有自相?”】
这个意思就是说大慧又提了一个问题。听完了五法的内容介绍以后,他就向佛提个问题。他说你之前讲的三自性,三自性可以融摄到五法当中,还是三自性跟五法各有各的内容,各有各的情况?那么佛就回答大慧,他说:
【“大慧,三性、八识及二无我悉入五法。其中名及相,是妄计性;以依彼分别心心所法俱时而起,如日与光,是缘起性;正智、如如不可坏故,是圆成性。大慧,于自心所现生执著时,有八种分别起,此差别相皆是不实,唯妄计性。若能舍离二种我执,二无我智即得生长。大慧,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自证圣智诸地位次,一切佛法悉皆摄入此五法中。”】
我们看这段,佛就回答大慧菩萨,他说三自性、八识以及二无我,这些内容全都已经包含在五法当中了。我们下面就来看一看它们是怎么对应的一个关系。
佛就说,“其中的名及相”就是五法当中的名和相,“是妄计性”。三自性就是妄计性、缘起性、圆成性。这个是《楞伽经》里面的说法。玄奘法师翻译的就是妄计性对应于遍计所执自性。那么缘起性对应于玄奘法师翻译的依他起自性,圆成性对应于玄奘法师翻译的就是圆成实自性。因为玄奘法师翻译比较全一点、详细一点,后代很多唯识的教法里面沿用的基本上都是玄奘法师的翻法,但是它们的含义是一样的,是一回事,梵文也是同一个原文。
那么这里佛就讲得很清楚,凡夫的境界,名和相是什么?妄计性,就是遍计所执性,没有说只有名是遍计所执性。名、相是什么?相就是你感知到的一切境界嘛!名就是你给境界取的名字,就是你第六意识的活动嘛!所以名、相就包括了凡夫的什么境界呀?五蕴,色、受、想、行、识。其中的色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受、想就是围绕色、声、香、味、触、法,有想法了,取名字嘛!行就是去做选择,种种心理活动。识就是认识、分别。所以名、相其实就是指凡夫的五蕴境界。那么这里讲的遍计所执性或说妄计性就是指名和相,就是凡夫的整个五蕴境界。所以以后你再遇到说遍计所执性只是指第六意识的思维妄想、名的内容的话,你就知道不正确,实际上是包括了整个五蕴境界的。通俗讲,按我们的习惯讲,就是包括了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这个就是佛法里面讲的遍计所执性或者说妄计性。
以前我跟大家介绍过三自性的,什么叫妄计性?什么叫遍计所执性?“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本来不存在,你感觉似乎有一个存在。也就是说遍计所执性就是无中生有出来的。什么叫遍计所执性?我再简单讲一下。遍计就是我们意识的功能,意识才会遍计感知一切,我们的意识,比如说睡着了没做梦,进入无梦睡眠的时候,是不是啥都没有了?身心世界你都感知不到了,对吧?但你意识一清醒,开始工作的时候,你是不是感知到了身心世界,内心的感受想法,外在的事物,你身体的觉受,你是不是都有了?所以意识就是遍计的同义词。自性就是存在,遍计所执自性就是意识执着出来的存在性,意思就是说它不是真实有的客观存在的东西。你结合这里讲的名和相你就知道了,前面佛都已经介绍了,名相完全是我们主观的东西,全部都不是客观存在的外境,全是主观的东西。你看名,就是概念,这不用说了。相,色声香味触法,我们不深入分析的时候认为是外境,但是我相信通过前面那么多学习,反反复复提醒大家,乃至于拿世间的物理学来告诉大家,色声香味触法全是主观境界,不是客观外境。客观外境我们从来没接触、没见过,我们从来没感知到过。比如说闹钟,硬邦邦的,我拿着,你说硬邦邦的是外境吗?是我们的主观感觉。那么声音一样的,如果没有一个心识去感知,这个世界上有声音存在吗?色法也一样的道理。比如说这个木板是淡黄色的,淡黄色是我们的主观感觉,不是木板,它自己不知道它是什么色的,一条狗来看它又不是淡黄色的了,所以客观的外境是假安立的,我们猜出来的,我们凭感觉猜的,它不是真实情况。所以,所有的凡夫感知境界全是自己的主观感觉的境界影像。所以说是遍计所执性是妄计性。理解不了也没关系,你先搞清楚一个概念,佛说的遍计所执性或妄计自性就是指我们凡夫的五蕴。先把基本概念搞清楚,不要像通常说的那样,遍计所执性就是第六意识妄想,外境还是真实存在的。那你就把唯识全部废了,知道吧?唯识的道理就全废了,你就理解不了了。
“以依彼分别心心所法俱时而起,如日与光,是缘起性”。这个是什么意思?以依彼分别心,依彼就是种子,我们一切所依都是因为有种子显现出来的现行,对吧?所以“所依”,讲到依,你就要想到是一切法的最后面的依据,根本的依据其实就是种子。凡夫的种子是什么种子?全是虚妄分别的种子,对吧?刚才前面讲了,能所分别的种子。能所不存在,不实有,所以叫虚妄分别,所以这样的心识种子信息,然后它会起现行,显出境界来,就像造梦一样地造出境界来,这个现行就叫做心所法,是种子心所显现出来的现行,所以这句话就是种子和现行俱时而起。种子跟现行其实是同时的,起现行的种子跟现行不是两个,是一个,就只是种子亮了而已,知道吧?种子没亮,我们叫种子,种子一亮,我们把它叫做现行。所以它其实是一码事,只是不同的状态。现行一起,同时又熏下去新的种子了。所以因果同时相辅相成,种子跟现行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就这样缘起了我们这个境界。这就像日跟光一样的,是不是见到太阳的时候同时就见到光了?太阳就像那个种子,光就像它现行一样的,它亮了。如果我们假设一下太阳本来是不亮的,那么你看到它的时候它是亮了的,所以你才看得到,那个亮跟太阳的体本身是一回事。这一种子起现行的情况就叫做缘起性,也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依他起自性。
种子依现行,种子起现行了,现行又熏成了种子,这两者相互依靠,而缘起了我们三界六道轮回的这样一个幻境,不是真的缘起了三界六道,这要搞清楚。没有任何一个真实的法真的被缘起生出来过,从来没有。缘起的是我们认为有的三界六道轮回,这只是我们凡夫认为真实存在的有,在圣者看来是不真实的,是缘起了一个幻觉所显之相。缘起了这样的一个幻相,其实只是心在颠倒运作而已。只有心识是真的有,你认为客观存在的外境、那些物质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所以你就知道凡夫的幻觉严重到什么程度了。这个就是依他起性。
依他起性容易被世间人误会的地方,也就是这个所谓的缘起。一般通常讲的,他说依他起是《般若经》二时教法里面本来要破的五蕴诸法,它们相互依靠而缘起了五蕴的境界,这个就跟佛讲的不一样。佛法讲的依他起是凡夫见不到的种子现行,现行熏种子,种子和现行两者相互缘起。凡夫能感知到的是现行当中一部分你错觉出来的五蕴,除了错觉显的五蕴之外,绝大部分的现行,凡夫是感知不到的。我之前给大家看的三个球,还记得吧?黑球是种子,种子一亮了,显现出一个三界的小圆(白球)小圆球里面又通过无明,我们才感知到了一点点黄点,所以我们感知到的是梦境,自己的无明显现出来的一个梦境,对现行的一个扭曲感知出来的一个梦境。
三时教法讲的缘起性,主要绝大部分的时候都是指依他起,阿赖耶识缘起。所以你要分清楚,唯识里面讲的依他起,不是二时教法里面讲的缘生缘起,要分清楚。如果不分清楚唯识里面讲的依他起与二时教法里讲的缘生缘起,你绝对学得一锅粥,你就不敢空了——真实有的依他起你不知道;该空掉的缘生缘起的五蕴境界,需要彻底空的,一法不立的,你不敢空,你留住,你抓住不放。这样学佛法有什么用?没用了,起不到学佛的效果了。而且熏进去的还是这样错误的知见,你培养善根的机会都没有了。所以这里讲的缘起是凡夫见不到心识的缘起——阿赖耶识缘起。《般若经》讲的二时教法讲的缘起是指五蕴幻境层面相互之间的假缘起。这个缘起是佛方便施设的,是破我们五蕴境界的一个武器。你不是认为法有真实独立的存在吗?有自性吗?我告诉你,全是依因缘条件相互缘起来构成的,“此有故彼有”,有这个才有那个,这个拿走了,那个就没了,法都是相互缘起的。这是瓦解我们认为五蕴实有、真实存在的一个切入点。当你真的认可了一切法都是缘起没有独立自性的时候,他告诉你这个缘起的缘,它自己也是缘起的,它也是不存在的,它也是没有独立自性的,所以说到最后要告诉你,压根就没缘起过!这是二时教法讲的缘起,是凡夫能够思议的,因为二时教法是佛站在凡夫境界讲佛法。那么三时教法里面讲的,依他起的缘起或说阿赖耶识缘起,你只能信,你看不到。你只能通过推理说佛讲的真的存在。比如说你为什么记得住小时候的事情?因为你的心能记忆,这个是不是可以感知到的?但是这个记忆的背后,具体的运作——怎么记的,怎么熏记忆,记忆怎么调动出来,你知道吗?不知道,那个就是阿赖耶识在运作,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通过表相可以推理能够信受知道有,所以要把这个分清楚,这是依他起。
“正智、如如不可坏故,是圆成性”。 正智就是正确的智慧,可以包括两个层面,一个从修行,佛告诉我们正确的智慧让我们去修,这是一个比量的正智。还有一个亲自证到的,亲自证到五蕴皆空的,叫开发出真正的正智。那么如如就是那个真如,真实性。真相、真实性,包括见到如如真相的正智,都不可能被毁坏的,不是凡夫境界,是圣者见到的真实境界,所以叫做圆成性,也就是圆成实自性。什么意思?就是圆满成就真实性,佛是真正圆满成就真实性的,菩萨只是部分地开发了,所以菩萨开始修修修,修到最后成佛了,就全部圆满成就真实性了,这个就是三自性的一个大体上的介绍。
那么佛后面又讲了一些:
【大慧,于自心所现生执著时,有八种分别起,此差别相皆是不实,唯妄计性。】
你看佛又慈悲提醒我们,他说,于自心所显现出来的一切法,就是我们现在凡夫能感知到的,就是把现行解读出来的一个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五蕴,感知到了认为真实有,我们是不是生执着?如意地就去贪,不如意的就嗔, 那么这个时候有八种分别生起来了。哪八种呢?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我们能理解吧?眼睛看到东西就安立一个名字叫眼识,耳朵听到声音,安立一个名字叫耳识,其实这些识不存在,是为了说法,为了介绍佛法方便安立的。比如说耳识,你只是听到了声音而已,没有一个识在里面生出来。这是六识,六种认识分别。同时背后有一个第七识,七识就是认为有我、有法,是一切污染法依止的根。另外一切法都不存在,这是清净法,这个清净法也可以通过七识来熏习去我法二执,证空性了七识就转净了,所以它就叫做染净依。那么这个七识又是一个能、所分别,分别了以后是不是熏到心里面成为种子了,成八识了,八识不分别,但是它留下去的性质是虚妄分别的性质,明白吧?所以就说有八种分别起。
“此差别相皆是不实”,这种种不同的分别,它不是实际,不符合真理的,它是虚妄分别的,知道吧?虚妄分别的性质,你分别错了,因为你的起点错了,没有能所,你认为有能所;本来是唯心无境,你说不对,有心有境,你又没见到心,你只见到了境,然后就分了这个是什么,那是什么,全是虚妄颠倒。根子就错了,出发点就错了,所以全都是虚妄不实的。
“唯妄计性”,就是遍计所执自性。所以就知道了,妄计性、遍计所执性是不是要彻底破干净的?一点灰尘都不能留。你从见地上一定要确定一个知见观念——凡夫境界的五蕴身心世界,遍计所执性的内容是一个灰尘的保留性都不能给它。见地上要达到这一步,你的真正的修行才具备了一个正见,这个正见具备了怎么都是修行,不管干什么都是修行。你这个正见不具备,你四禅八定修得非想非非想处定,乃至你阿罗汉入灭尽定,说白了都白搭,觉醒不了,成不了佛。问题有这么严重,我说的都有依据的,不是我自己讲的。可能把阿罗汉扯进来,有些人不高兴了,但这个就是佛在了义经里面就是这样讲的。罗汉入灭尽定了也是白搭,也是迷惑颠倒的一个境界而已,没见到实相,出来还要解决五蕴诸法有没有的问题,还得继续解决它才能够真正的觉醒见真相成佛。
【若能舍离二种我执,二无我智即得生长。”】
看到吧?这里又讲到病根上去了,为什么前面那么多虚妄分别都是不真实的?遍计所执性都是虚妄计度执着的本质性?因为有什么?因为有我法二执,有能所对立,我是能,所是法,我所对的法是所。我法二执就是无明根,要是把无明的根给舍离了,放下了,看清了,破除了,二无我智即得生长。所以什么叫智慧?离开了凡夫的我法二执。真正的智慧就是我法二执破除了、放下了,后面的境界就是二无我的智慧。所以二无我的智慧要去追求吗?不需要!我们只要破迷惑就行了,虚妄的境界就会消融。
【大慧,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自证圣智诸地位次,一切佛法悉皆摄入此五法中。】
这里佛就总结一下,他说大慧,声闻就是小乘,缘觉就是中乘,菩萨就是大乘,如来就是佛乘。他们的各自证到的智慧和境界,阶位不是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吗?菩萨有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一直到十地等觉、佛,那么佛法介绍的所有的这样的境界,全部都包括到了五法当中的。所以五法是纲领,对吧?是整个佛法的一套纲领。你抓住了这个纲领,就可以正确地理解一代时教,没有一个法离得开五法,佛要讲的道理全部在五法当中。所以我们就知道,你想学佛最快的速度就是听佛讲的方法理论,这个又保险,速度又快,少走弯路。我为什么老强调这一点?因为我们末法时代,说实在的,众生福薄障重,对佛讲的东西不感兴趣了。一方面是因为讲的人太少,介绍的人少,看不懂,看不懂他就没兴趣看。其实不难懂,佛讲的东西不难懂。这也要看个人因缘,因缘不够的真的是怎么看也看不懂。有因缘的就知道,真正的用心去看了以后,其实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懂的。所以要慢慢地养成这种回归到佛讲的正法上面来的习惯,这样子修行就有保障。那么今天我们时间超了,回答不了问题了,就先到这里。
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