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源,爱之末梢——《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在那个十三岁的年头里,她的生命突然燃烧起来了,仿佛获得了重生,只因那初见时一刹那萌生的情愫深深扎根在心里,成了一个孩子的执念——她沉寂了十三年的生命在某个阳光灿烂的下午被一个永不会将她铭记的男人唤醒,从此一场跃动在她生命之中的纯粹的爱恋不期而至。
不只一次拜读茨威格这本转折性的巨著,每次都试图读懂这个陌生女人心底的执念和这个风流作家天性的健忘,很可惜每一次我都会有新的体悟,但却似乎永远无法抵达作者想要传递的那种时代触感,我就像一个游离在那个时代之外的一个肤浅看客,只能为着这么一段凄惨的爱情单恋默默感动,但是这一次我想通过重新诉说这个悲剧来揭开那个时代的伤疤。
是的,我深以为这就是一个悲剧,贯穿一个女人重生到死亡这短暂一生的悲剧,是那个时代那些情深缘浅的女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所有人精神世界的悲剧。
接下来我们应该看看这个悲剧是如何开始又是如何终结的,开始我在文章开头简单介绍了,是因为一个充满活力、自由奔放、温文尔雅的年轻作家唤醒了一个昔日郁郁寡欢、悲戚幽怨的小女孩对爱情希冀、憧憬的心,从此这样的希冀与憧憬漫遍了她的身心、贯穿了她的生命,一发不可收拾。
十三岁的少女因为一个以前从未在她生命中出现过的鲜活而特别男子给了她一个泛滥却又柔情似水的眼神而误以为这是男子对他专属的温柔,从那一刻起她便痴痴地依恋上了这个男子,甚至用她一个少女全身的劲去窥视这个男子的一切。
一个奔着自由与享乐生活的男人怎么会留意到这个还没完全发育而且安静寡言的黄毛丫头呢,只是她独自一人栽进她的命运之中,就像跌进了万丈深渊!
“......但是我相信,没有一个女人像我这样盲目地、忘我地爱过你。我对你永远忠贞不渝,因为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比不上孩子暗地里悄悄所怀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如此希望渺茫、曲意逢迎、卑躬屈节、低声下气、热情奔放,它与成年妇女那种欲火中烧的、本能的挑逗性的爱情并不一样。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将他们的全部热情集中起来:其余的人则在社交活动中滥用自己的感情,在卿卿我我中把自己的感情消磨殆尽......”
你们是否很心疼这个暗生情愫却又热情高涨的孩子;你们是否觉得这只是一个孩子无知的青春冲动;你们是否为这份执着而纯洁的爱情而默默感动?
想象着那个蜷缩在男子家门外某个阴暗角落的瘦小身影在黑夜中流淌着令人心碎的泪,我就感动得潸然泪下,你们也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你满心期待着想要见到他的人总是搂着形形色色的女人谈笑风生,可是你并没有资格生气,你只能撕心裂肺地哭,还没有一个合适的由头。
十八岁的她成年了,抛弃了在另一个城市的富裕生活回到他身边,只求他认出她,然后爱上她,几经相见她终究是等来了失望,也等来了与他缠绵共处的三个销魂得以至于让她心满意足一世的夜晚。
即便第一次遭受了没被认出来的命运,她也依然为他癫狂,她只想把自己献给他,完全委身于他。可是在爱情面前如此卑微的她也仍要以高傲的姿态守住自己的秘密。
已为人母的她在舞厅再遇着他目光的时候,她依然期盼着能被认出来,可是他那样的神情又要让她失望了。即便如此,她也无法抗拒他的任何请求。
带着热烈、娇羞隐匿的情意再次闯进那她再也熟悉不过的房间,无数次的暗示与提醒也没能治愈他那健忘的天性,而最后换取的不过是他无意的侮辱。在他眼里,她不过是夜总会一个只会玩弄风月的女人罢了。可悲的是,在某个瞬间他的仆人甚至都把她认出来了,可他自始至终也记不起来那个邻家女孩。
他们的孩子死了,哪来的孩子,那三个晚上换来的生命,那个她用身体和尊严孕育成长的孩子,那个在她孤独的日子里唯一支撑她的孩子,永远地离开她了。
此刻她要向一个与她素昧平生的男人诉衷肠,她要告诉他,他就是她的一切,而她早已永远属于他。她要在她死了之后才公布这个用了一生守护的秘密,她要在她死了之后才向他提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请求:求他在他每年生日的时候买一束白玫瑰供在花瓶里,为她做弥撒!
可她死了,他还是没能想起她。故事终结于她的死亡。
我无法详细地与你们诉说这个陌生女人悲戚而短暂的一生。但是我相信看完之后大家也许会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疑团吧——这样的爱情难道真的存在吗?
一个男人要健忘成什么样,要风流成什么样,才能把一个三番五次进驻他生命的女人忘得一干二净,哪怕到最后看完了整封信也只是有模模糊糊的回忆,这难道不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吗?
再者,一个女人,又是什么支撑着她独自坚持了这么久甚至可以更久?这一生,她为他保留自由、她为他卑躬屈节、她为他孤独终老,即便如此她也无怨无悔,只是因为她早属于他,早就是为他而活。爱情的力量果真如此伟大无私吗?
因着种种疑惑,我不能单纯地沉浸在这份伟大而高尚的爱情之中,感动不已。
此前,我只是纯粹地由衷钦佩这位崇高的女主人公,她对爱情虽是忠贞不渝却又傲气凛然,洁身自好,是所有恋爱中的女性都应该学习的榜样。
但是我一直无法清楚地理解那个作家代表的究竟是什么,他的角色看似无足轻重,但又不可或缺,他虽风流但无辜,可又好像罪孽深重。
而我有所体悟的也正是我想要剖析的时代问题。如果仅仅把我们的目光局限于本书所描述的故事上,我们大可感性地恸哭一场,感慨一下女主人公命运的悲惨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到作者茨威格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再看文中的这个故事,就仿佛看到了两个世界。
在个战争时代,一战刚结束,人们面临的不仅是物质的极度匮乏,还遭遇着严重的精神危机。在战乱纷争的年代,多少人还对世界和平满怀着希冀和期望呢?他们昔日怀揣着的理想和一腔热血早已被战争一击即垮,他们的激情早已在战争中消失殆尽,他们踩在脚下的土地随时会流失,他们似乎没有了坚定的信念和信仰。他们热切地追求一切荒诞的事物,他们追求及时享乐,他们视一切为玩物,他们不相信有永恒的存在,爱情在他们眼里也不过是一件玩具,任凭他们玩弄,玩腻了随手一扔,视如废物,这是一个荒诞可怕的世界——也许是那个作家所代表的,上流富裕阶层所代表的世界;
另一个世界,他们的生活也如同笼罩了层层阴雨般灰暗,他们也开始对这个资本主义世界失望了,可是他们还努力地保持心中的信仰,他们心中有神圣不可侵犯的信仰。
他们相信纯洁的爱情,他们一直认为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只要拥有了便应视如珍宝,这是他们唯一的精神支撑,是哪怕失去性命也要拼死守护的,他们不允许任何人或者自己糟践这么可贵的精神财富,在他们眼里除了心中的这点信念和信仰这世界没有其他是可以依恋的了,即便这在别人眼里一文不值,他们也义无反顾。
也许是因为他们坚信这个世界终将迎来和平的曙光,只要他们一直保持着心中的信念不变。他们追随的是自己的不变的内心世界,那是他们坚强的一隅,因为那里铸着永不倒下的精神支撑,哪怕他们的身体倒在神州大地。
这个世界是带着微弱希望的世界,可往往他们的命运更加悲惨,可是哪怕这样,我们仍要相信这个世界仅存的美好,只要我们相信。
有些人活着是在糟践别人的命运。有些人乐于与人共享福,却不愿与人共患难,就像文中的作家,宁愿风流快活一辈子,也不愿安分地负责、牺牲哪怕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
在他眼里,也许从来就没有被他视如珍宝的东西,对一切都是泛泛而交、一视同仁,这也许是他心中认定的自由,可是如此放纵自由的人,他的精神归宿又在何处呢?
所以活了那么多年,他所有的回忆都是模模糊糊的,似乎没有一个人在他的城堡里留下过足迹,他注定孤独终老,这算是对他的惩罚吧?这也算是他的悲剧吧!
读这本书,我不再想告诉你们这样的爱情有多么伟大,这个女人有多么卑微,这个作家有那么卑鄙。
我想要传递是一种简单却又容易被湮没的思想,不管现在的世界多么地光怪陆离、多么地物欲横流,请不要忘记物质本身永远不会成为我们最终以及最初想要追求的目标,任何时候,都不能让我们的精神世界空无一物;无论这个世界有多么地阴暗,我们永远要穿过黑暗朝着光明的地方走去,只要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还愿意相信,就会有希望,至少你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