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11:青铜时代,大理“王的魂魄”何在?
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映洱海月。
这里是"大理海西说",今晚十点,海西为你讲述大理的那些风花雪月。
四月只剩下两天了,“五一”小长假就在眼前。
下午在会议室被二手烟熏得头晕脑胀,鼻腔完全不通气,他们不抽烟会不会更痛苦?
好在开车进城时,居然没有遇到堵车,看来很多人都出城享受假期去了。
会有人还记得听海西的十点大理吗?
今天讲点历史,与大家分享——青铜时代,大理“王的魂魄”何在?
洱海地区是云贵高原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文化的重要起源地。
当人们提起青铜时代,讲的一定是过去的故事。
“青铜时代”距今约4000至2200年。
青铜,是现代人给最早的合金的名字,古时候,青铜是黄色偏红,埋在土里后因氧化而变成青灰色,所以称为青铜。
青铜是礼器。
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社会以“礼”来维护政治、经济权力,严格反映等级制度。
青铜是祭器。
在祭祀中沟通人和神,使人间秩序神圣化。
最记得中学历史课本上巨大的司母戊方鼎,还有华丽精致的秦始皇兵马俑铜车马。
青铜象征人类“缓慢地从深深的梦乡里苏醒”。象征最初觉醒和摆脱蒙昧。
最爱越王剑。
据《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曾请铸剑师欧冶子铸造了五把稀世名剑:湛庐、纯钧、胜邪、鱼肠、巨阙,它们都与“王的魂魄”有关,有豪情壮志,有失意悲情,有江山美人,有隐忍杀戮……
如果说中华文明是一条绵延不断的河流,那么,大理青铜时代的历史便如同河上的一艘帆船,顺流而下,如磁石般吸引着两岸匆匆的目光。
在战火纷飞的1938年冬天,37岁的山东人吴金鼎和夫人王介忱,还有英国考古学博士曾昭燏小姐,组成苍洱古迹考察团,来到大理洱海一带考古,写成《云南苍洱境考古报告》。
他们描绘了新石器时代大理先民的生活方式。发现了一种与中华远古其他文化有相当关系的史前文化,即“苍洱文化”。
洱海沿岸还有许多史前遗址。银梭岛贝丘遗址除了有大量堆积的尖角被敲开一个小口的螺蛳壳,证明大理先民喜欢采食螺蛳之外,还发掘出了许多指甲大小的青铜鱼钩和一块铜矿石。
1957年,疏浚剑川县海尾河时,发现了著名的海门口遗址,这是中国最大的水滨“干栏式”建筑遗址,出土了1000多件文物,其中有14件青铜器,距今3100年以上,说明商代晚期当地已经在使用青铜器了。
1964年3月,因为兴修祥云机场,人们到大波那龙山取石料,发现了一口硕大的257公斤重的铜棺,上有精美的花纹,是云南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经过专业鉴定,认定大波那铜棺墓是战国时期的墓葬,主人应当是一位地方大君长。
“大波那”是白语对大头人、大首领的称呼,古老的地名诉说着当年的荣宠。
1976年到2016年,又有一些青铜文物在祥云等地出土。
青铜时代的大理先民,花大量财力人力,去制作看似与生计无关的铜棺、铜鼓、编钟,到底为什么?
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各个坝子被大山层层分隔,造成了人群和文化的隔离。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是大理地区突出的特点。青铜器,在社会结构形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和中原地区一样,在大理,青铜同样是政治和权力的代表,映射着王权的力量,因王权的威仪而金光闪耀。对它的膜拜,是通往神灵的天路。
以铜鼓为例,这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器物。可以作为乐器,伴歌伴舞;可以作为法器,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显示神秘;还可以作为礼器,象征财富和权力。击打铜鼓,可以指挥军队,拥有铜鼓的数量意味着权力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铜鼓的得失也成为胜败的标志。
史料中记载过“夸富宴”,前来赴宴的人们纷纷将用金银做的钗子,掷向铜鼓,铜鼓发出悦耳的声音,宴会结束后这些金银钗就留给主人,财富就这样被重新集聚和再分配。
远古时期和先秦时期,云南和内地的联系,几乎没有文字记载。较为可信的记载从庄乔入滇开始,庄乔为秦国开辟了“五尺道”,汉代增设了永昌郡,“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包括今天滇西大部分地区,扩大和开发了从滇中经博南山(也就是大理州永平县),渡过澜沧江,经过永昌,通往缅甸、印度的道路。其起点为巴蜀,中转为云南,终点为缅印,史称“南方丝绸之路”。
云南正式被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版图。
《后汉书》中有一首《行人歌》,是表现大理地区社会生活的最古老的诗歌,又叫《渡博南歌》:“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渡兰沧,为他人。”
意思大概是说汉朝官吏开通道路,去到博南,渡过澜沧江,都是为了他们自己。
民间诗人在表达对艰辛筑路的愤怒时,并未意识到秦国修五尺道,大量民工流落滇东;汉代设置郡县,一批批官员、移民先后融入当地民族。中原文化从此开始进入大理地区,一代又一代的“王”轮流登上历史舞台。
关于大理“王”的故事,我们以后慢慢讲。
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我是海西,我在大理,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大理旅行、民俗、历史和情感的故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大理海西说”。与文章同步的音频已在喜马拉雅、考拉、多听、网易等各大APP上传,欢迎您的收听,晚安,好梦!